确定单一且清楚的目标
我利用碎片时间学完了很多公开课,比如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聆听音乐》,《哈利波特 7》英文有声书等等数不胜数的内容。
比如好多人建议带一本书。设想你在一个人挤人的地铁上,你手动都动不了,还要一只手抓着扶手,用另一只手看书?书根本都拿不出来的。
或者把电子书存在手机里?这招也不实用,一个是我坐地铁或坐车晃来晃去看文字容易晕,其次还累眼睛,而且放手机里……手机拿出来发现一条未读微信接着就点进了微信一条条看完回复完,再把群聊天记录翻一把,说两句,再翻一翻朋友圈,该点赞的点赞,该评论的评论,切出来意犹未尽再翻一圈微博,要不了一会刚才朋友圈评论的就已经收到回复了,再切回微信……不一会儿到站了。啊,我拿手机本来是想干什么来着?
iPad 之流和手机一个问题,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在挤满人的车厢里,或者你走路的时候,拿在手上是很不方便的。而且拿起来后由于可玩的太多,你未必能保持一直读书。
如果是用 iPad 或手机看电影,确实就更能集中注意力,但那不是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目的吧。
Kindle 体积算小的,勉强你坐地铁能掏出来。但是累眼睛和头晕还是不可避免的……也许你平衡感好,不会头晕,但是在这种环境十分嘈杂并且随时会被打断的情况下,很难在 Kindle 里面存一些有专业内容的书,最多也就看看小说而已。如果你用 Kindle 来看网络小说,简直和刷微博毫无区别。如果你用 Kindle 看的是世界名著,那也是一件好事,这取决于你到底想用碎片时间完成什么。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单一且清楚的目标。如果你列出来一堆,一会看个书,一会看个 Ted,一个写点什么,一会又做点运动,一会又背单词的,你一个也完成不了。
对我来说碎片化的时间在走路和乘车时用掉最多。走路和乘车时最实用的就是听 MP3。走路时手上拿个书或者手机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是很蠢的,尤其是冬天。MP3 的优势就是我可以把手插在口袋里,戴上隔音入耳耳塞,基本上可以应付一切环境。
在学习《幸福课》的期间,我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幸福课。我不会想什么我还要利用碎片时间整理收藏夹、整理淘宝购物车……任何需要上网的事情都不做,任何需要手机的事情都不做。
我不知道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但是网上的东西就算再有知识,就算你刷的是知乎,是 Quora,甚至就算你是个没事刷 Wikipedia 的怪胎,网上的东西始终是一种消遣而已。
我也不知道你们自控力如何,但我知道大部分人的自控力是一旦刷了和网沾边的东西,就再也放不下手机了,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所以我最大可能地避免碰手机。
由于英语听力没问题,我把网络上下的视频转成 MP3 文件,放在我的 iPod 里面。一定不要用手机听。一个是耗电,另一个是这样你就会碰手机。一定要单独准备一个 MP3 播放器。如果听的是英语,假如你能听懂 80%,那么遇到那 20% 听不太明白的不用着急,也不用反复倒回去重听。倒回去重听会打乱听的节奏,让人感到很累,就听不下去了,听不下去就会进展缓慢,没有成就感,于是无法坚持这个习惯。所以假如已经听懂了 80%,没有必要纠结所有的细节。但是如果你只能听懂 50% 或以下,你还是听中文吧……
我曾经走向过另一个极端,觉得开一下微信就是浪费了生命,想把撒尿的那 30 秒也利用起来。总觉得没有在做点什么就是浪费,或者说总觉得没有一心二用就是在浪费。最后我发现这种瞎忙除了让我人变得莫名焦虑之外,效率丝毫没有提高,得不偿失。当我处在焦虑状态,我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能力就属于瘫痪状态。到后来我才发现,人是需要休息时间的。不是 24 小时都能高效运转的。那什么时候抓紧什么时候放空呢?
重要事情+短空档+重要事情:比如会议中间的间隔,或者两个重要工作之间短暂的时光。这个时间最适合休息,不适合学新东西。听听音乐放松一下,甚至上个网都可以。
不重要事情+短空档+重要事情:比如做完常规的不繁忙的工作,不久之后将有一个发言或者要上台放 PPT 之类的。这段短的空档时间就适合把下一项事情在脑中过一遍。
不重要+长+重要:早上上班或上学路上,非常适合听东西学东西。
不重要+短/长+不重要:无论长短,都适合听东西学东西。
重要+长+不重要:下班回家路上,适合学东西。
重要+短+不重要:可以适当休息,也可以学东西,灵活应变。
重要+长+重要:会议午休,视需要可休息,如果会议强度不大,可以学东西。
总的来说,你应该是了解你自己需要多少休息的。如果你感到大脑发胀,那就是以休息为主。如果精力还算充足,可以适当学新东西。但是再强调一次,一定要目标清晰并且集中。你可能觉得上面建议学新东西的时候不多,并且目标就一个,能做的事情也不多。但这些时间都是一天当中碎片时间的大头。如果目标明确并能坚持的话,你能在这段时间里做的事情连你自己都吃惊。
碎片时间如何学习和处理事务
我想说的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
2. 日常琐事的处理
3. 突发事件来临怎么办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碎片时间+不让日常琐事切割整块时间+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用最少的时间损失来处理,我们在一天内可以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
最开始发现碎片化时间的美妙是在英语学习中,好处就是从初中起到现在我从未觉得背单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每天吃饭前的 10 分钟单词,奠定了 20000 词汇的基础。
安排在吃饭前,而不是饭后或者其他时间,保证了计划的执行率。人每天都要吃饭,不存在忘记的可能性;背完单词才可以吃饭,将「等一会儿再背」这种懒筋发作的概率降到近乎为零。
每天 10分钟(词汇量变大,背单词速度加快了以后,增加至 15 分钟),将计划的执行难度保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内。我从没有过连着半个小时背单词,因为自认为在背单词的情境下我的注意力和 working memory capacity(工作记忆容量)无法在保持承受连续半小时的负荷。
不安排其他的事情,如看英文书籍报刊,是因为碎片时间更适合做背单词这样单位时间短,任务单一,可重复的「碎片化」任务。这种任务不需要预热就可以直接进入状态,时间到了以后也可以迅速切断。
后来我将零星时间背英语这种工作模式延伸到所有语言类、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学习任务中:
背诵四字词语/成语
四字词语/成语英汉互译(这是最近为了提高翻译水平增加的项目)
古文积累(可能是一首清真词,一篇庄子今注今译,或者是翻看一会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碎片时间」用来做「碎片化任务」最是事半功倍,所谓的「碎片化任务」又有哪些特征呢?
单位时间短,e.g. 背一个单词所需要的时间很短。
无须准备,e.g. 成语拿起来就可以背。
无须预热,e.g. 反面例子是读专业书籍,需要让自己慢慢进入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专业文献有一种从慢到快的感觉,那是自己的大脑逐渐适应了这种强度/类型的工作。
对连续性要求不高,e.g. 反面例子是写作。
时间投入和产出几乎成正比,e.g. 背单词背一个算一个,读文章可能半小时一篇文章才刚读到尽兴处,这个特点和「单位时间短」的特点是相匹配的。
我相信现在很多知友都有每天检查邮件、微信、QQ、subscription update 等类似的任务。在我还是一个新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苦恼:信息无时无刻不从四面八方涌来,它才不管你的 schedule 呢。
这些不懂规矩的信息,似乎总在打断我们的工作/学习,切断整块的工作时间,扰乱我们工作节奏。既然我们无法控制这些信息何时到达我们的收件箱/微信/ QQ /订阅列表,我们至少可以规定自己何时去处理他们。Again,管控自己的行为总比徒劳地去控制外部环境要来得容易。
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根据我的工作习惯和生物钟规律(何时效率最高/最低)安排了每天三个时间:喝早晨第一杯咖啡时,午饭后/午休前,晚饭后,来处理这些「日常琐事」。安排在这些时间点是因为以下三点。
作为一个 morning person,早上我多处理比较烧脑的工作/学习任务,而这些任务都需要我逐渐进入状态(预热),而处理「与工作相关」的琐事——邮件,是极好的预热方式。
早上处理邮件、调整日程表是捆绑在一起的任务,因为有些邮件是 urgent 需要当天处理,那么为了避免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手忙脚乱,从一开始就把它们排进时间表,让自己有条不紊,安步当车。
饭饱神虚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不过也看情况。作为一个有午睡习惯的人,每天午饭后我的身体就自动进入了「睡眠前状态」,无比慵懒。既然这样,就处理一下邮件好啦。晚饭同理,而且晚饭后到一天结束之前也是我效率比较高的时间段,这个时候处理邮件不仅能够帮助我迅速进入状态,还能够起到收尾今天的工作且布置第二天的工作的作用。
备注:我的时间表安排,在周计划精神的指导下,采取日计划一天一调整的策略。原因在第三段我会讲到。
综上所述,随时接收,集中处理就是我应对日常琐事的方法。介绍几个比较顺手的工具。
Inbox by Gmail。将邮件处理和时间安排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忘记处理邮件」发生的概率。
gTasks。前段时间 gTasks pro 限免,不知道这两天还有没有了。之所以不用 Google Calendar app,是因为 Google Calendar 总体来说还是个 Calendar,而 gTasks 更像个 To Do List,在任务的设置、重复提醒、推迟这些方面操作更简洁。
便签纸。跟以上软件不同的是,便签纸的作用除了提醒,更在于随时记录碎片化思考:想到什么就随便写两句。不过在有印象笔记以后便签纸用得少很多了。
作为一个家族遗传性完美主义者+龟毛综合征患者,我最开始在时间安排上是很死板的,为此碰了很多钉子。其中一颗最闪亮的钉子叫作:突发事件。
比如说我今天本来要领着被试做实验(时间都约好了),突然发现今天是警察局注册的最后一天。这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打乱现有安排的懊恼。所以我第一步需要练习的就是:心放平。心放平有两点前提条件:
真正理解「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日程表被某些未知不可控因素影响是非常自然的,频繁的。
有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
我的机制是很简单的三步走:
快速收尾手头工作(没有做完打个标记,设定备忘回来继续)。No closure 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也是很大的,总觉得事情未尽,心有不平;
按照优先性(紧急程度)梳理、排列手头的事情,给「突发事件」一个合理的位置;
安排止损/补救措施:凭空多了一件事,就表明今天的时间要比往常紧张,那多出来没办完的事情该怎么办?想清楚了就不会再焦虑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需要单独拿出来说:
一个好的时间表是留有余地、随时可以调整的时间表,可以承受变数、容纳突发事件的时间表。反之,就是很糟糕的,很难执行下去的时间表。执行力是时间表的第一评判标准。所以刚开始安排时间的知友可以从疏到密地安排自己一天的行程。祝大家一天都有 48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