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本文为旅行作家、编剧李遥岑写的两篇文章,一:《我可不可以不这样生活——谈谈梦想 》,有关于旅行、工作和生活的感悟,二:是其所写书《孤独的路,没有尽头——梦游木斯塘》的前言《回家的路才是旅途》。
我可不可以不这样生活——谈谈梦想
一个朋友微信给我一段话,某文化人说的:“如何战胜心魔呢?其实很简单,选一件你最不愿意做,但所有人都告诉你是正确的事情。解开人生最大的心魔,一切会豁然开朗。”
初读之,貌似写得很是正确。但,所有人都告诉你是正确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事吗?按照他人意志做了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情,真能豁然开朗吗?
读书,拿高分,考大学,最好还是名牌,毕业,工作,最好还是公务员,高薪,升职,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这似乎是一条所有人眼中正确而标准的人生道路,但你有没有想过:我可不可以不这样生活?我可不可以用尽全力去做一件我最想做的事情?
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中,被磨灭掉的是梦想,仅剩下愿望。梦想和愿望的差别在于,愿望是向天祈求,没个准儿,瞎猫碰上死耗子才能实现。而梦想,是值得你为它放弃所有握在手中的东西,能拼了老命的东西。
还是说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吧。
我的大学时代在某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度过,文科院系,你们懂的,逃课打游戏睡懒觉谈恋爱,就是正经大学生活。同班有个帅哥同学,在我们都在冬日的被窝里呼呼大睡的时候,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另一个校区旁听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在大二那一年,拿下了国家高级程序员的证书。大三,他告诉我,他要考中国科学院的计算机硕士。我大为吃惊,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从文科到工科,还是分数最高的学府,如此巨大转变,可能吗?
他一头扎在图书馆里,每天长达12个小时的学习,第一年考试,命运跟他开了玩笑。每一门都过了线,但是总分离中科院的要求少了一分,仅仅一分,梦想一下子变得那么遥远。但是调剂通知下来了,另一所名校愿意录取他。他面试之后,获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如果是我们,可能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了吧,但是他拒绝了,选择了再考一年。
最后一年,我们都纷纷找了工作,开始喝酒,告别。他依然在学校里租了间房子,继续复习,那时我觉得他大抵是机会渺茫的。
等我们都工作了大半年,我都忙得忘记他的梦想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他的好消息。他真的考上了。
如今,他早已是计算机的博士,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并在国际会议上向全世界演讲他的研究成果……谁也不相信,他几年前,还是一个中文系的本科生。
这是奇迹吗?这恰恰是梦想。
如果他向现实妥协,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如今也许做着一份他不喜欢的编辑或者记者的工作,只在黑夜里蒙上被子想想曾经的梦想,一声叹息。
另说一些人,这次我到尼泊尔的木斯塘王国去旅行,那个偏远的地方,却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特殊的人。坐车的时候遇到两个外国中年妇女,年纪大,体型都已经发福了,看上去十分不像是徒步者。说实话,当时我心里还有一丝丝的轻慢。可是与她们交谈之后,我彻底的折服了。
这两位女士,已经做了十几年的义工,为当地提供医疗服务。舍弃西方优渥的各种现代生活,来到这个几乎封闭,要靠徒步进出的小王国,三个月,半年,也许还能坚持,但是十几年,就已经成为了她们自我选择的一种生活。
在lo-manthang碰见4个日本女生,打扮得十分精致,和我们一起去拜见国王的时候,能和他们顺利的交谈,我还吃惊,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能说日语说得如此流畅?直到晚饭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去问了其中一个女孩子,她说:我们说的是尼泊尔语。我更是吃惊:你们是来留学的?她说:我们在尼泊尔做义工已经两年了,利用假期出来走走。
为NGO工作是没有薪水的,而且条件大多艰苦,后来又遇见两个年轻的美国女孩,开朗漂亮,名校毕业,其中一个女孩能说流利的中国话,她之前一个义工项目在中国云南。她们现在是在为当地做一个GREEN HOUSE的项目,让身居高海拔的当地居民能吃上新鲜绿色的蔬菜。
其实,有这么多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梦想的形态有千千万万种,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和你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把一份做到死的工作,和一间未必能住到死的房子做为唯一的目标呢?那真的是你内心里最需要的吗?
“如果你已经端坐在牢狱之中,那么,经年累月的东奔西走,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画地为牢,你无非是把你的牢房带到了更多的地方。去到某地,将自造的小黑屋拿出来,钻进去,躺下,如此而已。半夜里醒来,你琢磨的已不是小黑屋之外的事——如何使我的牢房更精致,更舒适,更加视而不见,这才是最要紧的事。”
我和一个朋友讨论过类似辞职旅行这样的行为,她说:那他回来还不是一样的要工作,买房,面对现实社会。
我说:对,是得回来面对现实社会。但是这次旅行,能带给你的改变太多太多,从世界观到行为方式,懂得了坚韧,承担,取舍。其实你已经改变了你的命运。
这一场人世,之所以值得一过,绝不仅仅因为“成功”,如果你还有梦想残存内心,那么你值得为它努力,在你还没有老去的时候。因为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做不了了。
最后,我拿出我的老梗——《人为什么活着之梦骑士》。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摄,讲述几个平均年龄81岁的台湾老人骑摩托车做环岛游的故事。
自勉,也共勉。
台湾大众银行的一个广告(广告语:不平凡的平凡大众),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5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6个月准备,环岛13天,1139公里,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
回家的路才是旅途——《孤独的路,没有尽头——梦游木斯塘》前言
在《雨天的书》里看到一个故事:百余年前,有一位精通茶道的艺术家,在一次旅行中,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点茶啜饮。有人问他,旅行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妙:“旅行难道不是生活吗?”
旅行难道不是生活吗?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的对立面。
大学毕业那年,我被某著名国企录取,那年竞争相当激烈,三万个候选人里,总部只需要三个人。拿到Offer之后,我狂喜了一段日子。直到入职培训的电话打来,我恐惧了,不用想象,就知道自己10年后甚至退休后面目安详的样子。
犹豫再三,告诉他们我不能去上班了,好在对方财大气粗,并未向我索要违约金。那天,我豪情万丈地摊开中国地图,勾选了十个我喜欢的地方,给自己订了十年十城的计划——每年去一个城市生活、工作,顺便旅行。
北京是计划中的第二站。刚入职时,我就对主管坦白了我的十年十城计划,很快成为一个笑话流传开。有次和大老板同乘电梯,万籁俱寂,大老板忽然转向我:“听说,你的理想是流浪?”
我窘迫地摇摇头,一开电梯门就落荒而逃。
我和他可能都没料到,到今天,我在北京已经待了整整五年。
曾经,我在博客里写过一篇谈梦想的短文,被转载分享5000多次。很多人留言都说看得泪流满面。文中写道:“其实,有这么多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梦想的形态有千千万万种,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和你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把一份做到死的工作和一间未必能住到死的房子作为唯一的目标呢?那真的是你内心最需要的吗?”
可是,当我如今重读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意识到,那是一种非理智的煽动,我必须对那些流泪的读者道歉。做一份安稳的工作,为家人准备一处温暖的居所是同样珍贵的梦想。
而今放眼望去,四处都是挠人内心痒痒的标语:“不去会死”“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也不会做了”“辞职去旅行”“说走就走”“三步两步就是天堂”“再穷也要去旅行”……好像旅行一夜之间成了拯救糟糕生活的解药,好像许多朋友一提起梦想,就失去了想象力,哦,梦想就是不用工作去环球旅行。
顺风车,沙发客这些曾经散发着温情的词汇,因为旅行的无节操而渐渐让人抵触。因为工作关系,我见过太多号称XX元走中国的人,他们大多数没有职业,没有生活来源,用极少的钱可能走完这么多地方吗?要么逃车票逃门票违反社会规则,要么一路活在别人的施舍之下,这和乞讨有什么区别?更让人难过的是,经过媒体的炒作,很多孩子开始效仿。亲爱的,这不是旅行,这是逃窜。
太多人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如果旅行是你的需要,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那么就带上你的心和人民币去享受旅行。如果你想通过旅行去解决生活里的难题,去寻找所谓的安全感、梦想、勇气,甚至用它来逃避现实生活,那么你一定会失望,它就是生活本身,那扇没有推开的门终究还是会矗立在你面前。
不去真的不会死,有些事现在做不了以后总有机会再做,说走就走前别忘了了解户外常识,没有钱就努力工作为下次旅行做准备,无论走多远只有走回内心才是天堂。世事还长,人间很美,不急这一刻。
也许你曾东奔西走,在世界各地都不曾找到让你内心安宁的片刻。是啊,囚犯逃到世界尽头也会随身携带他的小监狱,把生活搞到一团糟的人在哪里都是颠沛流离,你就像一个追着自己影子满世界乱跑的人,心力交瘁。
向外寻找终是徒劳,当你的身体追赶上你的心的时刻,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地方。
走出去,还得走回来,回“家”的路才是旅途。
作者简介: 李遥岑,狮子座,武汉姑娘,长发,心软。7岁开始发表作品,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