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可以修改的微博,还是微博吗?

对于微博这一类社交平台而言,语言一旦进入网络,就变成了集体言语织体的一部分,不在单属于某一个体。而任何看似简单的个体编辑行为,都将对这一织体造成伤害。

10月12日,新浪微博CEO@来去之间(王高飞)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幻灯片图片,图中有两个信息点:1.微博发布内容可编辑;2.博主对评论的先审后放。第三条保密。

一小时后,他又转发评论道:“看了下评论,结论:1.可以做; 2. 内容可编辑需要留修改历史记录; 3. 做成会员可用的。。。”

虽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但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微博即将推出新功能的预告。其中“发布内容可编辑”一条,受到用户关注,评论里讨论激烈。

这已是个老话题了。微博8年来,一直坚持“不修改”态度,去年年底,王高飞还转发了TwitterCEO有关“是否应该添加编辑推文”的访谈,并评论:“我们不会做的,原博可以修改很可能转发者置于‘傻逼’的境地,错误修正是用‘博主评论自动置顶’来解决博主再次完善原博的需求的……”

现在,王高飞又全然推翻了之前的判断,为什么? 

1:

主流的观点认为,微博是后博客时代出现的产品,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定位一个“微”字,字数限制在140,强调简单、及时、随写随发。对于一个偏重实时性的产品,对旧博反复修改完善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事后做了修改,这条消息也早已沉入海量的新信息中。

允许修改内容给用户体验带来的伤害,可能要大于用户修改错误时的愉悦感。如果博文修改后不保留历史修改痕迹,那微博内容的真实性便会受损,用户会觉得自己“被骗了”;如果保留历史痕迹,又存在页面展示冗杂的问题,博主所犯错误仍旧一览无余。

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一条微博有大量的评论和转发之后,又被修改成完全不同的意思,原先评论转发的用户的体验会非常之差。更有甚者,被广泛传播的博文极有可能被恶意修改成广告、谣言等,也会出现有博主刻意发布恶意言论,之后再一改了之的情况。

AI财经社向新浪微博咨询该功能具体落地细节,得到的回复是暂不透露。新功能的上线应该还有一段时间,而如何规避以上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有技术人员在知乎上解释微博为什么不能修改:从技术角度考虑,数据的插入删除是最简单的,修改最浪费资源;一般发出去的消息,会复制多份转给你的好友,若修改了消息,则每个好友收到的那份也要修改,既耗资源,又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性。

如果仅为了让用户有机会修改自己的错别字,添加这个功能的付出对一个商业公司来说,是很不划算的。

2:

社交产品里内容允许修改的代表是知乎。知乎作为知识分享平台,定位于见解的分享、交流、传达,这决定了对同一问题,用户需要反复改进、填补直至得到一个完善的呈现,使问题更准确、清晰。这与平台的性质是相符的。

微博的分享则是及时的、快讯式的,甚至可以说是浅层的,它的特点使它对反复修改完善几乎没有需求。

坚持不修改的代表是微信。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微信都不允许修改,公众号开发有评论置顶功能,提供给作者修正错误信息之用,倘若出了大的纰漏,比如错误在标题上,那不好意思,只能删掉,不给重来一次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号运营者责任感的监督。

微博和微信的差别是明显的。业内人士认为,从企业基因的角度看,微博继承新浪的媒体基因,兼带社交属性;微信继承腾讯的社交通讯基因,兼带媒体传播属性。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两个产品的不同发展方向。微博是一个大广场,抡起喇叭一喊,信息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而微信则像一个私人小饭桌,有什么消息在自己人中间说,受众信息消化率高。

新浪微博CEO王高飞在采访时提到过,“腾讯在社交领域的优势确实很强。但长期来看,微博社交媒体的定位是很明确的”。同时他承认,微博的用户粘性达不到微信的水平,但在政务、媒体、公众人物等公共发声的社会角色上,希望承担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角色,“我们内部开玩笑,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中国邮政和电视网。”他说。

既然定位是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每一条信息就是一则小新闻,自然要求快速、准确、前后一致,不允许出尔反尔、愚弄大众。

对比起来,及时性更弱、信息停留时间更长、展示内容更多、覆盖面更窄更固定的微信,似乎对编辑修改的功能更为需要,但微信的产品理念向来是用户体验第一、简洁至上,为此牺牲了许多常规的商业化手段,也一直拒绝添加修改功能。

马化腾对此的解释是:“一旦发出瞬间被转,结构性内容易改,非结构性融入别人内容较难精准回溯;如可修改也会让转播人看到内容和自己评论对不上,应忠实维持上下文一致,如一段录音随意修改自己说的话不公平。”

如今微博却推翻此前逻辑,准备开设内容编辑功能,为了什么?

3:

国外的社交产品中,Facebook、Instagram、Google+都能重新编辑内容。2013年,Facebook在综合权衡利弊后推出原贴编辑功能,对大众关心的原文被恶意修改传播的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跟踪记录用户的编辑历史。

同年年底,微博的始祖Twitter也发布消息称,正在研发一项新算法,允许用户对已发布推文做微调。

给出的规定是:用户可以在发布推文后的限定时间内再次编辑,修改机会只有一次,编辑完成后会在用户的时间线中出现。新功能的目的是能够帮助用户即时纠正错误信息。

据介绍,Twitter研发的“编辑算法”能检测用户是否改变推文的大意,防止传谣滥用,而这个算法的难度不低。

但至今,Twitter的这项功能仍旧没有推出。2016年底,Twitter CEO Jack Dorsey发推向用户征集建议,不少推友提出希望添加推文修改功能,Dorsey 回复公司会考虑大部分建议,同时也反问道,修改推文中的拼写错误真的很重要吗,允许修改的时间多长合适,5 分钟?还是永久呢?

Dorsey 犹豫四年仍未推出此功能,一可以看出功能实现的复杂性,二可以看出功能的利弊难以权衡。

修改功能对于微博这类社交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好处是,允许修改可以给博主修正错误的机会,维护博主自由意愿。

知名产品人刘飞的观点是,修改内容是一项提升发帖者体验、降低阅读者体验的功能,对微博产品的大局影响不大,倘若真的实施起来,用户经过一段时间的接受期也能习惯,但不排除有被恶意演绎的情况。

对新浪微博来说,新设修改功能倒是有两个好处。

一是商业化上的考量。新浪微博从2012年开始尝试商业化,近年来更是集中发力,在商业化上取得爆发。从2017年Q2财报可以看出,微博的营收仍以广告为主,付费会员也助力不少,目前数量已达到430万。CEO王高飞在微博中提到的第三点,功能会员可用,使此功能一方面成为了会员的附属价值,另一方面也为拓展会员规模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二是对头部用户格外友好。对修改博文的需求最强烈的群体,当属平台上流量最大的明星、大V们,他们的纠错成本也是最高的。卡戴珊就曾向Twitter提出过希望增加修改推文的功能。新浪微博2017年Q2财报中也显示,头部用户对平台流量的贡献极大,年对年增长达55%,其中短视频头部用户发布量年对年增长达100%。新浪微博向来对头部用户也十分友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修改功能对头部用户有“讨好”效果。

修改功能如果实施,在没有做到充分缜密、算法完善的情况下,对微博的媒体属性应该会有伤害。

目前,修改功能仅仅是个预告,具体实现方式还不得而知。新功能是向用户需求低头,还是向用户钱包伸手?难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可以修改的微博,还是微博吗?  修改  修改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可以  可以词条  
综合管理经理

 李开复的白板文化

那段时间,凡是到微软研究院来参观的客人,都会忍不住感叹:“这里怎么有那么多写字的白板?”有的客人坐在我们的休息室里,会惊讶地发现,就连手边的茶几都能“写字”。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