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下一个超越Facebook的社交网络长什么样?

过去10年间最成功的社交网络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需要有一个真实的资料页面认识其他人,并且分享自己的生活,于是有了Facebook;

我们需要一个代表职业身份的资料页面,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有了LinkedIn;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写博客交流文字费时费力,我们需要快速即时的沟通,于是有了Twitter;

手机摄像头进步了,人们想拍摄更美的照片并且分享给别人,于是有了Instagram;

发短信不便宜,用Facebook留言又太慢,于是有了Whatsapp;

有越来越多有创意的人,需要展示他们的作品以及发现彼此,于是有了Tumblr;

140个字太短不足以表达深邃的思想,又想有个地方写博客了,于是有了Medium;

越来越多的照片不方便发在Facebook上,发了又要删掉,还要浪费时间修图,男女老幼都上了Facebook,于是有了Snapchat;

可以用流媒体技术现场直播了,我们想让别人看看此时此地正在发生什么,于是有了Periscope;

在中国这些事都在一个地方做比较方便,于是成就了微信。

以上10个社交网络应用,可以代表10年间社交网络的进化方向,提炼出来10个关键字:

发现,连接,效率,美感,创意,沉淀,即时,实时,真实,情感。

第一代社交网络Facebook和LinkedIn让我们发现和连接与我们相关的人,当发现和连接的越来越多以后,我们需要提高沟通效率的产品,Twitter和Whatsapp应运而生,它们的简洁和即时性是人们喜爱使用的原因。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我们拥有了丰富的创作工具和平台,人们通过Instagram的滤镜展现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和一个美丽的世界。Instagram也把用户也变成了摄影师,人们在Tumblr众多的博客中找到有创意才华的人,欣赏他们的视觉作品找寻灵感。

当互联网上产生了海量的内容以后,Medium让有思想的人聚集起来,创作优质的内容并且沉淀下来。而现在美国年轻人中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Snapchat, 以及崭露头角的流媒体直播应用Periscope, 代表了用户对社交网络最新的期望:我想知道此时此刻在发生什么,我想要事件的现场感和生活的真实感,我想要触发某种情感联系的体验。

下一个世界级的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子,在没有出现之前不会有人知道。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社交应用,还需要再出现一个新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在拥有微信和Facebook的时代,我们很多的社交需求和自我表达都还没有被满足,我们拥有简单有效又有温度的沟通方式了吗?我们可以轻松的找到感兴趣的人并且与他们成为朋友吗?我们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了吗?我们和亲朋好友的关系是否更亲密了?我们比起10年前是更孤独了,还是不孤独了?对于创造者来讲,这不只是情怀,思考这些宏观的问题,有助于梳理出一条主线,指导细节的设计。

如果你想去创造一个用户需要又能改变世界的应用,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思考的线索:

1、不酷就别办派对。

在思考有什么可以变的更好之前,先考虑有什么可以变的不同, 在社交网络领域这一点格外重要。《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说:“不酷就别办派对”,“不同”的东西对于年轻人就是酷的、叛逆的,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这些产品在诞生之初,朋友间形容它们都是说“这玩意儿超级酷”,而不是说“这个应用比之前的好用的多”。

Facebook的信息流和感情状态,Twitter的140个字,Tinder的左划右划,Snapchat的阅后即焚,都是开创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信息格式,一种新 的信息呈现方式,一种新的创作工具,或者是一种新的社交行为。这些“不同”不是凭空想象出的,而是观察生活的细节和人群的行为而得到的灵感。改良,复制, 拼贴型的产品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或者一个特殊的市场取得成功,但是不会大规模的成功。

2. 敢做掀翻桌子的野蛮人。

打破陈规,大胆想象。我曾在纽约时和一位投资社交领域的投资人交流,他说2012年以后他们看了很多社交类产品,有保护用户隐私的应用,有整合多种通讯功能的应用,后来只有交互上和其他应用完全不一样的Snapchat获得了巨大的成功,Snapchat就像赌桌上那个“掀翻桌子重来的人”。

陈规是需要被打破的,打破之后满是机会,只是往往我们看不到陈规。谁说个人资料页面就应该长的像Facebook和微信那样?谁说只有140个字可以用来高效即时的沟通?谁说图片都应该像Instagram那样追求美感?谁说阅后即焚才能真实的活在当下?谁说我们产生的信息就应该被大公司免费使用?谁说比特币的结构不能运用于社交网络?谁说永远要用第一视角记录生活?上帝视角观看世界是如何的?

3. 好的产品都是深入浅出的,直觉到逻辑再到直觉。

设计一个社交网络产品,看似入门门槛很低,其实是最困难的,因为跟人最近的东西往往最复杂,并且市场只会让最好的一两个产品茁壮成长。好的社交产品的诞生往往是由一个直觉和冲动出发,经过深刻的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产品形态表现出来。很多产品的失败要么归结于观察不够深刻,要么就是产品过于复杂。

4. 让社交回归到交朋友的本质。

虽然很多跟人相关的产品都充分利用了人性里的“七宗罪”作为突破口,然而社交的本质是交朋友,再到成为朋友,然后演化出很多种关系。很多产品都忘记了这一点,朝着一条不可持续性的社交路线发展。人性是孤独的,再好的社交产品也不会消除人的孤独感,认识我们感兴趣的人并且成为朋友,这是人类不会改变的需求。

5. 给予用户一种新的身份,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或者赋予一个行为新的意义。

Instagram把它的核心用户变成了摄影家和艺术家,Medium把它的核心用户变成了写作者和阅读者,Snapchat把它的很多用户变成了“逗逼”,Periscope正在努力把它的核心用户变成记者和观察者。

其一,产品的创造者可以去发掘一种用户喜欢的身份,通过一个产品让用户成为这种身份,这 个身份还不能太小众;

其二,找到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的关系,通过一个产品把这种关系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或者线上转移到线下,这种关系也不能太小众;

其三就是找寻我们已有的行为习惯,然后赋予它一种新的意义,同样是拍摄一张照片,同样是写下一段文字,我们是“真实地活在当下”,还是“深沉地记录历史”?

谷歌把用户拍摄的360度全景照片导入到Google Earth里,意义是帮助记录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影像。Be My Eyes(bemyeyes.org)让用户通过视频通话把他们的手机摄像头变成别人的“眼睛”帮助盲人阅读。我们总是需要让单调的生活里产生更多意义和仪式感,一个好的产品能解救我们的生活。

6. 技术进步会带来机会。

想象一下,如果我的移动设备能让和我对话的人以全息立体影像出现在我的面前,并且有一定的触感,这是想想就美好的未来。虚拟现实,现实增强,图像识别,低功耗蓝牙通讯与iBeacon, 脑波控制,以及越来越多手机上和物理空间中的传感器,这些正在成熟的技术都会变成人类感官的延伸,增强每个人表达的维度,并且所有新技术和服务最终都会整合在人们每天高频使用的应用里,这个应用很可能是个社交网络应用。

创造者需要去想的是, 这种技术如何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让用户接受,我深信好的产品都是让人们更自然更方便地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用技术产生摩擦和增加我们的负担。

7. 从艺术中找寻灵感。

大部分人觉得艺术和现实生活相距太远,更别提和科技圈的距离。可是从苹果公司到谷歌,我认为很多伟大的科技公司身上都有艺术的气质。哲学已死,艺术家成为了当代的哲学家,他们身上天生兼具对事物的敏感性和钝感力,在超高速变化的世界里,拥抱并且抵抗变化,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这正是创造者们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第一次听到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时,我就想这个在硅谷的小子一定从著名的先锋艺术节Burning Man中得到过灵感:尽情的创造,然后付之一炬,不留痕迹。

空谈想象确实是没有用的,还是需要去试验和创造,下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一定还是个简单、纯粹、有意义的产品,也很可能还是个特立独行的家伙创造出来的。这样一个产品应该让我们更有效率的连接,更简单的对话,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个性以及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

本文作者范阳,现为海归创业者,在开发一款以图像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应用。此前,在美国任职于纽约市风险投资基金Bowery Capital, 担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MIT-CHIEF)副主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社交  社交词条  Facebook  Facebook词条  超越  超越词条  什么样  什么样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