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印度要超越中国,莫迪先撞破这三道墙再说

Managershare:问题多多。

到今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上台执政一年多了,国内外有不少评论,占多数的看法是他难孚众望。并非他没有改革的雄心,而是他撞上了绕过不去的“民主墙”。

1、印度特色难变

一年多前,选民以压倒多数把一位宗教色彩浓重的印度人民党领袖推上中央宝座,看中的是他在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政绩。他为人果敢,作风强硬,在古吉拉特邦办了其他邦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征地办厂、旧城改造等等,满以为他到了中央可以照样雷厉风行,革除积弊,开启新风。但一年来的事实令人有点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改革雄心撞上了“民主墙”。

一年多前他来到首都新德里时,人们就有议论,说能在古吉拉特邦办到的事,未必就能在全国办到,因为印度太复杂了。印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国家,从外表看它是统一的,有个中央政府和议会在那里,但深入进去看看,可以说是山头林立,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甚至有印度人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印度是不会分裂的,因为它已经分裂了。”

所以,印度需要许多党派在一个中央议会里争争吵吵,慢慢地讨价还价,经过或明或暗的交易,最后才勉强通过一个什么议案。可以说每个议案的通过都是九死一生。至于中央通过的议案到29个邦里如何执行,邦议会还要再争吵一番。所以,印度很难“当机立断”,只能慢慢地磨。

除议会外,印度政治的另一个特色是“公务员专政”。公务员是经过每年的考试选拔上来的,一旦当上公务员就是“铁饭碗”。每一个部真正管事的是由公务员担任的“常务国务部长”。政府可以党派轮替,这些专业的国务部长们是基本不变的,名义上他执行新上来的部长的指令,实际上干的基本上还是他原来的一套,至多是换汤不换药地变变形式。他们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权力寻租是他们的既得利益,而改革正是要动他们的奶酪,实际上很难撼动。

莫迪上台后真的狠狠砍了一刀,把原来的中央计划委员会撤消了,胆子真够大的。但新成立的机构依然要靠公务员,他们会以或明或暗的手法维持他们长期以来享受的既得利益,明里看改造了,实际上变化不大。著名投资人罗杰斯最近卖光了手里所有的股票,他说原因是看不到印度有什么真正实际的改革,“我不能只投资在希望里。”

2、三大改革撞墙

莫迪上台后,经济改革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度经济要发展,具体政策上有三个拦路:土地、劳工和税收。如果一个准备投资的企业,久久拿不到土地,招来的工人不合适无法辞退,生产的产品运到外地,过一个邦要交一次税,这个企业如何诞生和生存呢?目前的法律大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三方面必须改革,已是各界、各党的共识。但是,一旦拿出议案拿到议会来讨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今年八、九月份,这三个议案在议会上都通不过,莫迪的雄心撞上了“民主墙”。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关于征地法:

印度要加速经济发展,必须先加强基础设施,修路架桥,建立科技园、工业园和100个智能城市等等,这都需要土地。而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投资者必须与一个个私人去商谈。关于土地转让的基本法律还是独立前英国人制订的。转让土地不但要私人同意,政府批准,而且还有一条死规定,那就是不得改变土地原来用途。这对于一个大投资者来说就太难了。如果一块土地上有10个地主,9个同意了,1个不同意,你的厂就盖不起来。

为此新的议案在放宽征地条件、调整征地流程上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方案一出便遭抨击,在野党趁机骂印度人民党“亲财团,不顾穷人死活”。印度有3/4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这种对土地的依赖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那些大地主来说,他们往往宁愿让土地闲荒着,等着升值,也不愿以议案提出的六倍于市价的价格卖给企业主。这些人的情绪正好是一些政客赢得选票的政治资源。

面对反对派的攻击,莫迪知难而退,不敢强硬通过这个议案。有评论说,11月比哈尔邦就要举行邦选举,而比哈尔邦正是为土地闹纠纷最严重的邦之一,为此只得先放一放再说。

关于劳工法:

到印度设厂的外国投资者都知道,招工容易解雇难。1947年的法律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如果要解雇人,必须经政府审批批准,而这个过程漫漫无尽期,即使他不好好干,你拿他也没办法。到了1970年,100人的界线又下降到20人。有一个日本工厂想关闭,却因为不能解雇工人而白白耗着,一拖10几年。有些工人当临时工时很勤快,一旦转正就懒散了。

这次新议案只是做了一些小的调整,把20人的限线上升到300人,这下子捅了马蜂窝。9月2日,10个工会号召全国性罢工,制造、建筑和银行业等的1.5亿雇员上街抗议了一天。据说损失37亿美元。他们同时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在这种声势下,莫迪也只能知难而退,没敢在议会继续讨论。

这种劳工法从本意上看好像是保护劳工的,应该说从道义上挑不出毛病。但在实际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印度有84%的制造业的雇工在人数限线以内,企业主不敢扩大规模。印度人口增长很快,失业人数厐大,但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1年,印度只增加了500万个劳工岗位。其实很多人也在干活,他们做的是临时工和黑工,反而享受不到劳工法的保护。

更有人提出疑问,说目前的劳工法只保护了有组织的劳工利益,他们有自己的工会,而没有组织起来的劳工则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有人说,印度的工会其实也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只顾保护自己组织内的人,不顾国家和其他工人的整体利益。工会领导人其实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关于统一税制: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统一税制才能保证整个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才能真正做到货畅其流。但是,印度实行的是中央、邦和地方三级征税制度,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企业要把货从一个邦运到另一个邦或几个邦,就要留下“买路钱”, 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就有点像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新兴资产阶级遇到问题:过一个贵族领地就要交一次税。

这种做法的弊病有目共睹,所以上届国大党政府就提出了统一税制的议案,却遇到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的反对。现在莫迪上台了,同样的议案却受到国大党和其他一些政党的反对,抨击政府破坏宪法原则、只照顾大财团利益和趁机打击地方势力,莫迪最后又只能知难而退了。

今年议会刚开会时,国大党背景的总统呼吁各党“以国家利益为重”来评价这些议案,投出公正的一票,但实际上,各党想的还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票仓”,保证自己继续当选,而罔顾总体的利益。

在三大议案流产的背景下,莫迪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各邦议会去自行讨论,能否有什么结果难说,但肯定邦议会里也会有一场场政治风暴。

3、经济状况不如说的那么好

近来从印度国内外传出一种论调,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马上或已经超过中国了,好像印度要接过中国的班,由自己来充当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了。西方一些人一直盼着印度发展得比中国快,比中国好,从而证明实行多党议会民主的印度比实行一党制的“不民主”的中国强。

现在印度的GDP增速同中国差不多,使他们兴奋不已。印度一些人出于政治需要也显得踌躇满志。英国《金融时报》9月9日评论说,例如,印度财政国务部长杰扬特·辛哈9月初作出“超越中国”的强硬表态,他说,印度准备从中国手中“接过全球增长的指挥棒”。

实际情况怎么样呢?看经济增速必须先看经济总量这个基数,基数越大,增速就不可能很高,这是经济学的常识。

印度也不乏头脑清醒的人,例如《印度斯坦时报》9月5日桑乔伊·纳拉扬的文章说:“拿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相比是非常荒谬的。坦白说,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GDP规模是10.3万亿美元,5倍于印度;中国人均收入为7853美元,4.5倍于印度;中国外汇储备为3.9万亿美元,10倍于印度;中国出口额为了2.34万亿美元,7倍于印度。”

文章还说,1991年以来,中国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了20年,而印度以9%以上的速度只增长了3年。还有人计算,即使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只有5%,那么4年增长的总量就相当于印度目前一年的经济总量。

国内外对印度的统计数字也有一些质疑。特别是2015年2月调整了统计方法,一下子把2014年GDP的增速上调了50%,由4.7%改为6.9%。据介绍,调整的方法是:以市场价格而非要素价格作为衡量GDP增长的基准。另外,在新方法中纳入了一些新的统计采样的领域。

对于这样的变动,不乏怀疑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日的文章说,经济学家阿肖卡·莫迪“谴责印度官员搞出一些有争议的统计数据,创造出危险的假象,以为印度的GDP正在高速增长,而实际上所有的指标正指向相反的事实。印度的公司利润率遭透了,而公司事实上停止了投资。”

那么,即使以新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数字来衡量印度经济的现况,能得出什么看法呢?要了解印度经济状况先要知道一个事实,即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使80%石油靠进口的印度得到了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2013年进口石油花了1440亿美元,今年只要花880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可减少600亿美元,即减少93%。这使印度获益匪浅,也使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状况等到改善,这同时也掩盖了许多矛盾。

但是,从经济状况来看,今年第二季度增长7%,低于预期,也低于上一个季度。孟买证券交易所敏感30指数低于25000点,股市创15个月来新低。汇率也跌至两年来的低位。出口今年8月份下降20%,已是连续8个月下降。印度出口只占经济的15.6%,专家认为印度还没有生产出世界想买的产品来。作为支柱产业的服务业,7月份出口133.8亿美元,仅增长0.002%。

但印度经济也有亮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印度获得的FDI(绿地投资项目)总额高达30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120亿美元的2倍多,从而使它从去年的排名第五(中国、美国、英国、墨西哥之后)跃居首位。FDI指的是海外公司在一个国家兴建新的生产设施,而不是购买或租用现有设施。这说明外国投资者对印度还是寄予希望,印度庞大的市场很诱人。

莫迪总理9月8日召开了由高官和大企业家参加的经济座谈会。他在会上呼吁企业家不要怕风险,多多投资,但企业家则强调了投资环境不佳。据世界银行估计,在189国中,印度的投资环境位于142位。莫迪曾保证要让印度进入前50位。但他的雄心并未带来多少实际行动。去年政府提出了“98点行动方案”,现在统计仅有32%得到执行。官僚作风的拖沓、基础设施的匮乏、办事的艰难,都使国内外的投资者犹豫再三。

美国凯托学会网站8月3日发表曾任前总统里根特别助理的高级研究员道格·班多的文章,题为《印度正在失去成为一个大国的机遇?莫迪推动的革命进展不顺》,文章说:“莫迪政府对经济增速加快欣喜若狂,印度可能最终超过中国的增速。然而,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印度经济增长迅速。遗憾的是,重大的改革实施的廖廖无几,问题不是德里什么都没做,而是失败让成功黯然失色,凸显它丧失了机会。”

莫迪错过了他的政治“蜜月”期,往下的几年他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在古吉拉特邦的强悍作风,已让他获得了“独裁者”、“暴君”的骂名,观察家认为,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去挑战一个难以推动的庞大政治体制,无异于说印度要代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一样不靠谱。

印度的经济前景如何?许多观察家指出,鉴于印度许多有利的经济要素:庞大的劳动力储备、不错的教育、某些科技领域的优势、有利的国际环境、总体上稳定的社会秩序、大批海外印裔精英的潜力和石油价格的低位,都使印度经济有加快发展的可能性。

有人说既然印度在政策滞后的情况下尚能保持目前的增速,那么,随着慢慢的政策调整逐步到位,经济仍有可能快速发展。问题是,占世界贫困人口1/3的约4亿人口,能否总那么默默地等待下去?如何才能改变目前“民主”带来的难题?这是摆在莫迪和许多热心改变印度面貌的政治家面前的大问题,答案并不清楚。

文: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詹得雄

本文摘编自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迪  莫迪词条  印度  印度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再说  再说词条  超越  超越词条  
营销管理跨国公司

 Linkedin来了!

Managershare:对应于消费品领域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成功,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可以说糟透了。折羽而归的谷歌、败走麦城的Ebay、至今仍被限制在门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