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诸多离职情况,凡是一年内离职率原因主要由六种因素构成,如图所示,其中定位不准占比较大,占20%以上。
一年期离职率解析图
急于求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大家都知道:身在职场,头三脚难踢。求职者到一家企业后,都想一下子做出成绩,让老板看到自身价值,“人”有所值,得到认可,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注意方式方法,正确体现自身价值所在。否则,会像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一样,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小靳应聘到了一家公司的企业管理部主管,薪资比较高,为了不辜负这份薪资,一心想展现自身价值,刚巧这个时候老板给他安排了任务,要求其将公司的制度流程梳理一下,小靳欣然同意了,感觉自己在职场混了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规章制度流程的范本可以参考借鉴,便想借此机会表现一番,于是承诺在一个月内搞完。
果然,一个月不到,小靳向老板汇报,老板同意下发执行。当这些“改头换面”的文件下发执行时,遇到了很大阻力。问题不是大家不配合,而是这些文件根本行不通,甚至一度让企业制度流程运行瘫痪。
为啥?很简单,没有深度的调研分析,没有认真的商量研究,没有收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只是将其他公司的文件放到这,如果文件真的“合脚合身”就怪了。老板一气之下,第二个月就将其劝退了。
迫于压力:承受不来
据研究,在承压临界范围内,大多数员工的压力和动力是成正比的,就像弹簧一样,在压力系数范围内,施加的压力越大,激发起来的反弹力就愈大,一旦超过了临界系数范围,往往就会失去弹性,当再持续增加压力,反弹力反而会越小,甚至完全丧失或者变为负数。管理压力和激发动力也是同样的道理,管理压力过大时,会让员工失去动力,导致业绩下滑。压力过大常导致三方面的表现。
抵触心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当管理者没有拿捏好分寸,高压管理超过人难以承受的限度甚至陷入沟通无效的境地时,下属往往就会产生激烈的逆反、对抗心理,产生“破罐破摔”的感觉,甚至通过采取极端行为来缓解自身压力。
思维禁锢。“胳膊拧不过大腿”,内心深处并没有认同上级的某一指示安排,只是消极顺应。人的思维被禁锢了,张不开,更不容易自由释放自己的灵感和智慧,鲜有创新举动,工作业绩下滑。
自我逃离。“三十六计,走为上”。当管理压力过大导致自我防御机制防线崩溃时,受压者出于本能反应,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产生逃离现场并主动去寻找自由空间的感觉。
定位不准:混个经历
定位不准。尽管公司会帮助求职者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定位,但对那些自我定位不准左右摇摆的员工仍还是常怀忌惮之心,最终的结果是,无论他们面试时或者工作中表现如何优秀,也往往不得不选择忍痛割爱放弃选用,因为公司确实不知道他们在什么时间会产生什么新想法离职。
混经历镀金者。缺乏经验是初入职者的“死穴”,他们常会有先混经历“镀金”再去正式去找工作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的不少。
骑驴找马:边干边找
怀才不遇者。由于鉴才能力不强,忽略了埋在“自家地里”或从市场上淘来的“宝贝”级员工,没有给足够的平台来展现自身能力,导致人才选择离职。
自我估计过高者。过高估计自己,常抱怨没有受到重用,常怀不满之心,一有机会就风风火火的去尝试,结果反反复复换了若干个工作,仍然自我认定“个人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整天郁郁不欢,偏执的坚信这些公司缺乏辩才之心。
逐步调整者。每年有毕业生流入社会,谁都不愿意“一毕业便失业”,自尊心迫使自己先找个活干再说,于是,便本着“僧多粥少、能占先占”、“先求有、再求适合”的心态来找工作。
工作浮躁:自以为是
工作不踏实。求职时一旦没有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岗位,就不想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结果不能有效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将工作做得一塌糊涂,自己没提升,公司也不满意,不得已,只能劝退走人。
人际关系不和谐。可能平时唯吾独尊惯了,太过自我、清高,爱抱怨,不仅不尊敬领导也不团结同事,自我认为和他们为伍就不舒服,更不能正确对待上级的批评,整个职场关系很不和谐,没有真正融进企业中来,把自己当成了“游客”、“看热闹的”,对公司没有建立归宿感,一有委屈就有离职的动念。
频繁跳槽:心猿意马
一般来说跳槽后进入一个全新环境,这时往往容易产生现实震荡,即发现工作性质或工作量超出其能力或预估,还可能会与上司或同事不和,或觉得环境不如意等就产生懊恼。
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一旦出现不如意后就常与原公司原职务进行比较,且越比越觉得自己此次的跳槽实属错误之举,并想到再次跳槽,最终导致“习惯性”跳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在职场中混沌度日。因此,有效阻止隐形杀手的侵入,是当前职场新人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出自《匹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技巧、制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