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智联招聘启动2015年夏季求职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白领供求分析,通过对发布在网站平台上的企业招聘数量和白领投递简历情况的分析,揭示夏季求职期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夏季求职期的竞争指数有所上升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今年夏季,全国人才供需竞争指数(供需竞争指数=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发布的职位数量)为29.3,即从全国情况来看,平均一个职位收到29.3份简历(供需竞争指数通过单个职位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反映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供需竞争指数越高,则职位竞争越激烈)。
相比春季求职期26.1的竞争指数,夏季求职期的竞争指数有所上升。总体来看,竞争指数上升的原因主要由夏季整体岗位需求的下降导致,由于白领习惯在春节后跳槽,而今年春节晚于往常,因此出现跳槽高峰延长到夏季的现象。传统“金三银四”也带动5、6月份的跳槽高峰,从而导致竞争指数的上升。
二线城市竞争反超一线城市
而从各城市竞争指数来看,沈阳以34.0的竞争指数高居榜首;其次是成都,竞争指数为33.0;苏州以30.3的竞争指数位居第三。总体来看,夏季职位竞争指数位居前10位的城市主要分为三类:东北城市,如沈阳、大连、长春;二线城市,如成都、苏州、天津、西安、南京;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
智联招聘人才专家分析认为,东北城市夏季求职期竞争指数较高,与东北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带来职业构成的不断更新这一转变有一定关系。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必造成某些传统职位数量的下降甚至消失,从事传统职业的白领不得不转移到其他职业谋求工作机会,而其他职业的供给量相对稳定,从而造成职位竞争压力增大。
而“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职位竞争指数均未进入前五,北京第8,深圳第9,上海和广州分别为第11和第13位。这表明,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限房限车等政策不断施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白领选择离开“北上广深”,迁移至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发展空间大的二线城市。但并不是所有城市的职位供给量都能够跟上劳动力增长的步伐,由此带来一些二线城市职位竞争压力上升。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竞争指数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关,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求职者数量相应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因而当地职位收到的简历投递量较少,职位竞争不太激烈,如贵阳、南昌;二是有些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位数量较多,如宁波、佛山、福州、厦门,但白领求职者数量相对有限。可见,这些城市相对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均得到良好发展的二线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对人才吸引力相对有限。
国企、外企依然是“香饽饽”
求职扎堆国企、外企,民企受冷落。此外,在线数据还显示,不同性质企业的竞争指数比较,夏季求职期国企竞争指数最高,为33.5,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外商独资(28.2),再次是上市公司,为25.6。总体来看,这一现象与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的职位数量有限、且这些单位的职位对求职者吸引力较高有关,由此导致这些企业的职位竞争激烈程度较高。民企竞争情况相对较弱,竞争指数最低,为20.9。民企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绝大部分的岗位,然而,由于民企在知名度、薪酬福利、企业文化等方面相对弱于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因此对求职者的吸引力较弱,竞争指数较低。
大中型企业的职位竞争指数最高
而从不同规模企业的供需情况来看,500人以上规模的大中型企业的职位竞争指数最高,500-999人、1000-9999人、1000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职位竞争指数分别为24.5、24.5和24.4;其次,是100-499人规模的企业,竞争指数为23.6;第三,是20-99人规模的小型企业和20人以下规模的微型企业,竞争指数分别为20.8和15.7。
总体来看,大中型企业一般知名度较高,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或者已进入成熟期,能够提供较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较受求职者欢迎,从而竞争压力较大。20-99人规模的小型企业和20人以下规模的微型企业因在知名度、稳定性等方面不及大中型企业,职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智联招聘人才专家对此建议,求职者在夏季求职期可考虑竞争不太激烈的100人以下规模的小微型企业。这类企业在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方面优势明显,对员工的束缚更少,发挥舞台更大,员工发展更多由工作表现和成果来决定。在当前“创业潮”的时代背景下,小微型企业非常适合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白领阶层。同时,小微型企业在招聘时对员工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硬性要求相对宽松,有能力的求职者都有机会录取,不失为夏季求职期的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