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小白鼠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丢了什么都不会比丢了记忆悲剧。活了大半辈子,瞬间归零等于白活了。
但是也许今天开始!失忆患者有救了!
日前,RIKEN-MIT(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环路遗传学中心的科学家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发现“丢失”的旧的记忆痕迹仍然保留在失忆的大脑里,并且通过激活与这些记忆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能够“找回”这些“丢失”的记忆!
逆行性失忆是指无法唤起已经建立起来的记忆。在人脑中,失忆与人遭受的脑部创伤、阿尔茨海默氏症以及其它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失忆时“丢失”的记忆是彻底删除了呢?还是在回收站里可以恢复?这就是一个delete 和shift+delete 的问题了。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RIKEN脑科学研究所(该研究所位于日本扎晃)的所长利根川进,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鼠同学被做了实验。
不过话说回来,首先你得让小鼠失忆。但是人家失忆没有,你怎么知道呢?
科学家首先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A笼子)训练这些小鼠,对它们的脚进行轻微的电击,使小鼠把这种电击与这个特定的环境(A笼子)联系起来。最后这些小鼠一旦处于这个环境之下就会表现出电击所诱发的恐惧反应,哪怕在笼子里已经不再遭到电击也是如此。好笨哦哈哈!科学家还把小鼠记忆形成过程中活跃的神经元进行了遗传学标记,以便他们能够观察并再次激活这些神经元。
那么接下来就是让小鼠忘掉这个记忆了。科学家给一部分小鼠注射了一种叫做茴香霉素的化学物质,这种药物能够阻断细胞中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神经元突触联系的强度无法出现增强。也就是,身体自发的这种反应变弱了。由于这种突触强度的增强在记忆的编码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这些小鼠出现了逆行性失忆。其它的小鼠则被注射了生理盐水,作为实验的对照组。
正如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当被放回到A笼子后,失忆的小鼠不再表现出恐惧反应,这说明这些小鼠无法唤起A笼子和轻微电击间存在联系这一记忆。
那么,A鼠到底是记忆被彻底抹掉了?还是仍然保存在失忆小鼠的大脑里,只是这些小鼠无法提取出这些记忆?
科学家又使用一种对蓝光敏感的蛋白质,利用光遗传学技术选择性的激活了那个标记过的神经元,不过激活时小鼠被关在一个新的、中性的环境中(B笼子)。
让人吃惊的是,在用蓝光激活这些与 “记忆痕迹”时,与对照组的小鼠一样,失忆的小鼠也表现出了恐惧反应。这说明虽然这些小鼠在A笼子里时无法唤起这些记忆,但它们“记得”此前形成过这些记忆。
于是科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记忆的编码和提取是由不同的过程控制的。也就是说,呐,就像你找不到东西,不是东西丢了,是你不知道它放哪里了所以没办法拿出来,但是东西还是在的。如果有个类似蓝光的东西去把那个记忆的开关打开,东西就又可以出来啦。
“我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利根川进介绍说,“在逆行性失忆时,过去的记忆可能并没有被抹掉,而只是‘丢失’了,无法被提取出来。这些发现让我们对记忆多了些许理解,并且激励我们对记忆及其临床恢复的生物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