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哈迷”听说了很久的一本奇书—《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11月问世,虽然网上还没有开始销售,但的确有人从实体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哈利·波特”与“哲学”这两个词已经有了太久的渊源了,它们从仇敌变成了书名中点头致意的邻居,其实有很长一段故事可讲。
奇幻文学始祖柏拉图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美国销售的时候,美国分销商对书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犯起了嘀咕:会有小孩子去读一本跟哲学家(Philosopher)有关的书吗?于是,美国版的书名换成了《哈利·波特与巫师石》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其实,Philosopher与Sorcerer都有“巫师”的意思,不过Philosopher还有一个意思是“哲学家”,书名中出现 “哲学”在经销商看来颇有些赶客的味道。
Philosopher具有“哲学家”与“巫师”两重意义不是偶然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柏拉图尽管没有尝试过炼金,但身上的魔法师气质是很 浓的。在《高尔吉亚篇》、《斐多篇》、《理想国》、《费德罗篇》和《政治家篇》等对话中,柏拉图喜欢频频引用复杂的神话,他还把神话当作素材来强化观点。 其中最出名的、绵延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神话,就是所谓的大西岛—亚特兰蒂斯岛—仍然是奇幻文学与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之一。他曾描写雅典面临大西岛的进攻。 大西岛位于希腊的西边,是一个富庶、高度发达的文明之邦,由于自身缺陷无法克服,只能转而向外界谋求武力扩张。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电影观众看来是非常亲切 的,只是大多数观众不会想到很多灾难片、科幻片常用的故事原型原来出自古希腊的哲学家之手。
柏拉图最厉害的还不仅仅是给奇幻文学“喂料”,他最厉害其实是他不仅钟情于论辩,还爱发奇谈怪论。比如说他虽然也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同时又抛 出了“知识乃是回忆”的古怪说法。此外还有“哲学当被理解为应对死亡的训练”、“哲学生活当是严肃的生活,在生死攸关之际,宁可一死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 张”等慷慨激昂的哲学宣言,这些说法即使在今天学哲学的学生看来也是很奇怪的:那些书上的抽象说法和“死亡”之类的人生大问题有何相关?
但如果把“哲学”换成“魔法”,把柏拉图学园换成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他说的一切就又变得很好理解了。
尤其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有一段著名论述,将灵魂分为三部分或三方面。他还说过,灵魂可以分成不同部分,这些部分象征性地体现为人和动物。这 些论述曾经让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伤透了脑筋。但今天,任何一个读过“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同学,都知道这种说法很好理解:伏地魔就将自己的灵魂分成 了七部分嘛。伏地魔此举实现了自己不死的愿望。无独有偶,柏拉图也认为灵魂是不朽的。
小说家罗琳还特地发明了一个词来称呼盛放灵魂的物体—魂器。哈利·波特要打碎七个魂器,才能将伏地魔真正置于死地。
哲学家邓布利多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出版后,不仅受到不同年龄的人的欢迎,连世界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们都为此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坚持认为这套书是“永无止境的陈词滥调”,而《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则称“哈利·波特”丛书为“史诗”。
台湾“中研院”的李奭学教授虽然认为“罗琳的英文修为不输金庸的中文”,但感觉罗琳的缺陷在于“没有把文本导向奇幻文学应有的哲学深度中去”。
巧的是,美国几所大学的哲学教授却看出这套书还是有一些哲学内涵,他们联合写出了这本《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他们认为,罗琳当然不是把小说当作 哲学论著来写的,但是它们充满了各种哲学意味。他们邀请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亚里士多德来执掌霍格沃茨,他行事的方式是不是会跟邓布利多颇有些共同之处?或 者发现哈利·波特的隐形衣和柏拉图的裘格斯戒指之间的相似之处?
黛安娜·谢分析的是懦弱的德斯礼一家,哈利一生的头十一年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她特别讨论了德斯礼一家遭遇魔法世界之后执意进行自我欺骗的行为。雷思·马修斯探讨了时间旅行或者通过飞路粉旅行是怎么样实现的。
很多人都注意到,哈利·波特的命运其实是偶然的。伏地魔听说过一个预言,他的对手将会是一个在7月底出生的、父母均为魔法界人士的孩子,将来比他更 厉害。除了哈利·波特,还有一个人:纳威·隆巴顿。可是伏地魔选择了哈利,给他“做了标记”。这里的问题是:“哈利真的是那个命中注定要与众不同的孩子 吗?还是因为伏地魔的选择才使他成为了这个人?”甚至,我们还会意识到,预言不仅是预言了未来,预言还干预了现实。哈利·波特会讲蛇的语言,这来自于伏地 魔的选择,这种本领在很多次起到了决定哈利·波特命运的作用。
前面谈到了柏拉图与“哈利·波特”书籍不无关系。杰里·沃尔斯在《天堂、地狱、哈利·波特》一文中对此有更精细的分析。邓布利多对魔法石有如下一段 议论:“你知道,魔法石其实并不是多么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论你想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长寿命,都可以如愿以偿!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想要的—问题是,人 类偏偏就喜欢选择对他们最没有好处的东西。”
这种令人震撼的谈话方式非常类似于柏拉图惊世骇俗的谈吐,当然,这番言论惊得哈利“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一次,在《凤凰社》里,邓布利多与伏地魔 有次正面相遇,伏地魔在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死亡,邓布利多就此评论道:“事实上,你最大的失败就是不能理解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情……”
伏地魔与希特勒的血统
正如邓布利多告诉哈利的那样,伏地魔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就是爱。
伏地魔,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魔法师(他自己这么认为),为何不理解爱?杰里·沃尔斯这样解释:正因为爱是最终本体,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即使我们必 须牺牲掉自己而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那也是值得的。而在视死亡为最大失败的伏地魔那里,“牺牲自己”不是一件可以选择的事情,而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伏地魔的形象,来自于哪里?
小说透露给我们,一直提倡血统重要性的伏地魔,自己的血统就不纯,他的父亲不是纯种巫师,为此他杀死了父亲家族的人。在现实世界中,最迷恋血统纯洁 的人是希特勒,2010年8月24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最新DNA检测发现,希特勒很可能是犹太人或非洲人的后裔。这种相似不仅仅是单纯的巧合。
童话作家罗琳并非单纯是一个写童话的人,她的童话像万花筒一样折射着现实社会。她与政治的联系不仅仅在于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都“敬仰”她,希望与她会面,与她谈谈孩子们都喜爱的故事。
罗琳2008年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提到她曾在伦敦的大赦国际总部的研究部门工作,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来支付房租。她谈到自己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从非 洲逃出的被酷刑折磨的受害者。看到了很多资料后,罗琳开始因为那些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做噩梦,是文字噩梦。听众迫切想知道的是:在这些噩梦中,伏 地魔是否已经出现?他的说话与行为方式是否已经定型?
罗琳没有像廉价的道德说教者那样将全部的仇恨指向伏地魔。她沉痛地说:那些选择不去想他人所想的人可能激活真正的恶魔。因为,虽然我们没有亲手犯下那些昭然若揭的恶行,我们却以冷漠的方式和邪恶在串谋。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部书涉及的不仅仅是今天意义上的哲学,它的话题包括了许多领域:道德、女权主义、伦理学等等。其中有些话题极富启发性, 让人产生联想,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也许“哈利·波特”小说本身并没有李奭学教授所说的“哲学深度”,但通过《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本书,童话也能够唤 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文|曾园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