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通过阅读拯救自我

在荒诞的时代连阅读也成为戕害,沦为精神吸毒。“小清新”、“淡口味”乍看起来很“纯”,很“可爱”,很“超脱”,其实很自闭,也很自私。这样的阅读者,其实并不尊重阅读所带给自己的精神冲刷和涵养。他们就像旧时翻查黄历的愚夫愚妇一般只把阅读当作即插即用的工具。唯利是图,在精神上也莫逾于此了。

小清新、轻口味、时尚品的泛滥无非是一种逃避,这种态度能让最严肃的读物也只沦为心灵鸡汤。人们害怕“重口味”,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读物,避之唯恐不及,对宗教与神学读物更是敬而远之,如躲瘟疫。

人生多愁苦,需要大学问。所谓大学问,就是对世界和生命的体悟,就是道,是对世界的全面了解和探求。知识无疆界,思维才无拘限。经常有人发问:怎么读书才能读出个中三昧?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生长式阅读

读书如饮水,冷暖当自知。每个人的知识与思想成长都各有特点,不可律以定式。但有一些基本道理却也相通。

每个人的知识架构、经验积累和兴趣点都在很大差异,这是每个人阅读的起点。要尊重这一差异。它就像撒在土里的种子。它们需要成长,需要浇灌,但各自对养料的需求会有所不同。生长的快慢,颖悟的要点,也各有差异。不可牴牾扞格。庄子说治木当顺其纹理,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先天性情。

因此读书人应该当对自己的“知识种子”有一番审视,然后循此对阅读作出安排。这样,既能协调兴趣与知识基础,也能促成新知与旧知的融合,造成有机生长的态势。其实这是教育和认知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即最近认知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最靠近求知者已知知识的范围内施加刺激,求知者最容易领会、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阅读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富兰克林、杰斐逊、福泽谕吉等人无不是如此自我教育和成长的。心里面的知识种子只有通过如此这般的培育和伺弄,才能健壮成长。就像一棵树,一步步长成参天大木。这就是生长式阅读。

当然,这种阅读方式并不意味着不再加努力了,否则就难以推动自己在扩展新知方面有所成长,也难以补足知识架构上的缺陷。毕竟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没有天生完善的。有些人偏重文学,但缺少社会科学和哲学修养,结果往往是感情用事,遇事以情绪对待,最终偏见愈来愈盛。有些人偏重流行书籍,到后来轻浮浅薄,长期不啃读经典作品,于是最终是见什么读什么,追新潮。

倒是顺了己意,结果是一无所得。不如不读。生长式阅读还应该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知识缺陷加以补足。这样参让个人知识修养的成长更健全,更理性。而且更能开拓眼界。不至于把阅读变成精神吸毒。

成长式阅读的好处有四点。

其一,体己。比如读《论语》,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就能体会得更深入。

其二,全面。不至于用偏见灌溉偏见,用一知半解加深一知半解。

其三,融贯。由于知识成长既能切身又能有目的性,因此能把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加以贯通。对社会,人生,世界,对政治,历史,对人情冷暖,就能有较为系统的理解。这便是通识。

其四,自主。读之既多,悟之既深,则能越来越清醒,越来越善于怀疑和提问,并进而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知道自己的无知与局限。进一步激励自己的求知自主性和能力。这一点恰恰目前许多人最欠缺的。

毁三观、造三观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先毁三观,再造三观。

我学到的“哲学常识”总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胡说。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三观。他们只是追随生活积累起来的偏见或人云亦云的意见过活。如果这也算是三观的话,那么这是未经反思的三观。这样的三观多半是自相矛盾、自以为是和混乱糊涂的。

真正的三观必须是个人自己通过艰苦的思考和求知而获得的对世界、人生和价值问题的有条理的看法,在它们会排除掉自相矛盾,会有对这些问题的清晰的看法和立场。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显然,许多人都还只拥有糊涂的三观,而没有清醒的三观,所以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有多差劲。反过来,这也应该成为激励我们思考的动力。越是浑噩的现实,越是需要费心思弄清楚,搞明白。

这样读书有什么效果呢?有一位读者曾经聊到过他的感受。他在读过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后,感叹道:“真的是毁三观啊!以前读过的东西好多都被摧毁了。现在对文青真心受不了。”因为一本书而受到深刻的观念触动的情形在求知者那里普遍发生过。这是好事。说明她真正地在思考,也说明她在知识上诚实,在求知时较真。

能毁掉三观的,最终是你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的深刻的怀疑的习惯和严谨求真的探求兴趣。人性在怀疑时最美。不会怀疑,害怕怀疑,反对怀疑,是过去十几年中所受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惰性。大量不文明、不公平、虚伪、丑恶的事情就在这种惰性中被养大,变放肆,最终危害我们每一个人。

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怀疑和追根问底,但一切文明的社会肯定都欢迎怀疑和追根问底。怀疑与追根问底是纠结的事情,有时会搞得你焦虑不堪,甚至看起来神经质。但这一些都是为了过文明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只有通过这番精神努力,初入世事的年轻人才能成人。这样的自我“观念革命”是古典时代的哲人、中世纪的修道士、近代的知识分子都经历过的知识拯救。

怀疑之后的追问、探寻和追究,会引导你主动去阅读和了解陌生的世界,懂得以前不曾懂得的道理。把自己从狭隘的精神洼地里提拎出来,面对开放壮阔的世界。那时,你将拥有不同于平庸众人的眼光。也就是说,你会为自己创造出一种面对整个世界的一整套观念。这就是“造三观”。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荣誉和乐趣。靠着这样的精神标记,你会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寻找到自己的朋友、知己和伙伴。没有知识渗透的友谊往往是肤浅而不可靠的。因为人们很少愿意在友谊中保持理智。只有君子才能如此清醒。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比喻的是纯净,而不是刻薄寡恩、无情无义。

近观大地,抬头“望天”

读书是为你赢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既是你自己,也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只有你自己的自我满足和精神吸毒。所以应当坚决反对文青式的阅读方式,而主张“重口味”。自恋的文青只会局限在个人情绪的小天地中。既无法也无能去理解现实,反过来,也同样无能理解文学对于人类情感的伟大领会与刻画。情感不是情绪。前者包含了三观,后者只是偏私。伟大的文学家,诸如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勃朗特姐妹、圣经作者,无一不对人性有深刻洞察。

要脚踏实地,要观看现实,所以要借助别人的智慧。重口味的书籍中往往包含这些内容。通过了解人类文化的百态,知识的种种,而贯通于人性之幽暗和明朗。政治学帮助你理解权力的特性,经济学帮你理解财产的重要性,哲学启发你怀疑的品质,历史学让你知道从哪里来,在展望未来时不至于想入非非。

在这方面,最好从入门级的着手。刚开始读书和自我教育,不要求深贪多,而要系统清晰。一位教师曾讲过自己的经验: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他的课上大摇大摆地读维特根斯坦,对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屑一顾,自大至极。但在期末考试时,他写的论文却在最差的行列之中。这等眼高手低,无非就是不懂得求知所必须的渐进与谦逊。

刚开始读书就偏读艰深者,如果不是天才,多半就是装逼。用知识来装逼是一大人性痼疾。相比之下,更应该看重经过自己努力真正理解到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前人早就已经吃透挑明。叔本华就坚持这个看法:在求知中,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看起来高深的东西,而是真正理解的东西。既不要为了读书而装逼,也不要为了装逼而读书。

循着这一原则,向你推荐一些入门级的读物。

政治学——

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

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慧星划过夜空》,三联书店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商务印书馆

洛克:《政府论》下册,商务印书馆

经济学——

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

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

张五常:《卖桔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师夏:《法律、财产与政府》,贵州人民出版社

曼昆:《经济学》上、下,机械工业出版社

历史——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

金以林等:《天下得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唐德刚:《袁氏当国》,三联书店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国》,人民出版社

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传》,红旗出版社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三联书店

李敖:《孙中山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李敖:《蒋介石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哲学——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上海三联书店

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通过阅读这些最基本的读物大家可以对与现实有关的各个方面形成初步的系统知识基础,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和世界的认知提供指南。指引你对人生和世界的道步步深入,为最后证悟打下基础。

但是只看“大地”,那是不够的。还需要仰望星空——如康德所言,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人深感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原则。后者特别关乎人对生死贫富穷达贵贱的理解与态度。因此,最应该读一下《论语》《庄子》以及处处是智慧之言的《圣经》。它们最能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之复杂与吊诡,并在对人性的理解不断加深的时候,不丧失对智慧的信心。

当然,所有阅读者都不能轻视两件事:第一是勤奋。不要一年只读一本书,那是不够的。起码应该做到十天一本。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任何事情都得免谈。第二是讨论。任何人所观者都有局限,一定要多与人讨论,否则读书会毁了你。

大量的阅读,最终能帮助我们走出偏狭的自我,找到通达生命真理的道路。

开始严肃认真的阅读吧,我们将因此而得救。

----------------------------------------------

鉴于许多评论指摘本文在强制灌输学术、意识形态,清洗三观,特此声明如下:

读书是个人的事情,要不要做全看你自己。而这里的书单,的确和你们外部人士没有关系。巴别塔自由主义研究社应学员同好们的需求,提供了书单。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其他阅读到本文的、不知道巴别塔机构的人,读这些书。

特此声明。

ps:http://www.douban.com/event/17941258/

《大改革》朱海就读书讲座

主题:改革:理性、情操与制度

《本文之下的评论充满着各种对学科的无知与偏见,今天由于喜欢政治学与经济学而聚拢的同好是否有必要被你们扭曲成文革作风的人呢?从你们自身的不宽容上,可以看到文革的遗风落在了谁的头上。小清新系指文艺、轻松的读物,而重口味系指严肃的、艰涩难懂的理论书,本来毫无褒贬之意,却在众口中成为阶级划分,诬陷Lz 在藐视众人,自恃清高。这种潜意识中透露的信息,无疑表明了你们的狭隘和短视。如若略去书单,你们还会情不自禁地自卑和侮辱别人吗?--2012.12.15》

其实没人阻止你们去读时尚杂志,动漫,如果那也是人生思考的话。那我的确要自叹不如,因为我从这些书中无法获得对时代、历史、生命、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是我的无能。

李敖当年说《康熙来了》太肤浅也同样遭致非议,有人说他过气了,也有人冲他的鼻子骂你算个屌?安逸、舒适是人所追求的,因而人爱上了上瘾的东西,如痴如醉,浑浑噩噩,人的命不过百年,最后化为一个历史上的数字符号。好为人师、充当益友总是有罪的,因为人不愿接受痛苦的求索过程。

这是个浮躁的社会,浮躁的时代,人们说他们喜爱阅读,却不能接受最起码的自我省察,不能认真对对待自己。没有人知道历史的过去是如何,也没有人关心政制的现状,更不能去设想未来,所以他们看不到自己身处历史长河的何处,将何去何从。他们经常说,认真你就输了。然后双手一摊,任由处置,随波逐流。

用心灵鸡汤的话来说,如何倾听自己,找到自我,内观而得自性,掌握自己与诸事万物规律的频率,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的巅峰。我只不过用另一套语言说了说,你们就这样不接受了。你们的心理定势太顽固了,思维固化。

文/刀劈三观荔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通过阅读拯救自我  拯救  拯救词条  自我  自我词条  通过  通过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  
修养管理

 是什么造就了“恐聚族”?

什么是“恐聚族”?就是对同学或朋友聚会产生恐惧心理,想要敬而远之的一类人。如今聚会中多了一份攀比,少了一份友情,人们在参加聚会时想的更多的是害怕自己的条件和职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