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外延语境(extensional context),即弗雷格的外延论题适用的语境,而外延论题是指“当语句成分被具有相同指称但是不同含义的表达式替换时,语句的真值应保持不变” 。
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叫珠穆朗玛峰,因而限定摹状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专有名词“珠穆朗玛峰”具有相同的指称,都指称同一座山峰,但两者的含义不同。
例如:
〔9〕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界。
用“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替换〔9〕中的“珠穆朗玛峰”,可构成另一语句:
〔10〕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尼边界。
这两句话含义不同,但真值相同,都是真语句。这说明此时外延论题是适用的。
在外延论题不适用的场合提供的就是内涵语境(intensional context)。弗雷格注意到:当语句中出现了间接引语,或者在“说”(to say)、“听说”(to hear)、“认为”(to opine)、“认识到”(“确信”)(to be convinced)、“推论”(to infer)和类似的语词后面,都可能涉及的是内涵语境。“认识”(to recognize)、“知道”(to know)、“相信”(to believe)等词语也是类似的。
例如:
〔11〕有一天奥列斯特从远方回家来了,出现在厄勒克特拉的面前。厄勒克特拉从未见过这个哥哥,虽然她知道有个哥哥叫奥列斯特。
这时,尽管专有名词“奥列斯特”和限定摹状词(厄勒克特拉)“面前的这个男人”有同样的指称,但下面两个语句却有不同的真值:
〔12〕厄勒克特拉知道奥列斯特是她的哥哥。
〔13〕厄勒克特拉知道面前的这个男人是她的哥哥。
语句〔12〕为真,〔13〕为假。这里涉及的就是内涵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