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出自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庄子·齐物论》,是表达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大意讲的是:曾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遨游,感到愉快和惬意!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恐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自己本是庄周,也不知是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庄周呢?但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所谓的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由此庄子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到底能否准确地区分现实与虚幻。在庄子看来,尽管现实是一种境界,虚幻的梦境是另外一种境界,两者是不同的;庄周就是庄周,蝴蝶就是蝴蝶,两者也是不同的。但是,他认为,他们都只是运动中的一种现象、一种形态。
庄周梦蝶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两个哲学问题,一是思维存在问题,故事中庄周分不清庄梦和蝶梦,庄与蝶之间的真实虚幻,在“人生如梦”的虚幻里失去了自我,由此引发了他对存在真实性的怀疑,使人的存在和价值追求失去了意义与根据。二是生死物化,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乐观主义精神,庄周梦蝶给生死之间提供一种独有的沟通方式——“梦”。经由“忘”生进入“死”的境界,“梦”死,便沟通了生死,因此消除了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生死互为梦幻,无分梦里梦外,现实和梦境,最终都等同生死,达到“齐物”的最高境界。
庄子物化的本质就是忘我,庄周梦蝶在对外物的深切疑虑中达到了审美忘我的境界。庄周忘却的不仅是自己,更淡泊了名利,看透了人生如梦,甚至可以说庄周超越了心灵。
庄子通过对梦中自己变化为蝴蝶以及梦醒后蝴蝶又变为自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以下哲学意蕴:
第一,由迷失自我到物化忘我的超越。庄周醒了,尽管没有一句言及欢乐的言语,但是情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正是因为他实现了对自己心灵的豪迈超越。抛开了“有待”之悲,人生如梦、迷失自我的悲剧,勇敢地证实自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由迷失自我到物化忘我,庄周超越世俗达到了真正的大境。
第二,对人生豁达的生死。“庄周梦蝶”是庄周追求生命的旷达,与万物自然融为一体,对生命自然地顺应,是内心面对生死的平淡和超脱。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面对生命,坦然微笑、从容才能去面对真正的人生。活在当下,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值得每个人深思。豁达的生死观犹如一抹艳阳消散了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