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全球现代化扩展过程中,产生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社会,在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等领域表现出强大的吞噬与同化效应,既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也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在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思潮肆虐之下,传统价值规范被无序化和特殊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虚无主义思潮,统率多元观念,销蚀错误理论,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向牵引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界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并滋生出种种虚无主义现象。虽然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吞噬与同化效应。现代社会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面对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思潮困惑不解,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对此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敢于正面回应。必须对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对其历时过程、多重内涵和现实表现及其派系纠葛作出科学分析,化解虚无主义思潮的吞噬与同化效应,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对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应对。
一、何谓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l”,意为“什么都没有”。尼采用了一句极为简洁的话为虚无主义作了本质性的概括:“上帝死了”。“上帝死了”,最高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他发现了虚无主义的本质:“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认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就没有了根据,没有了意义。因为“上帝死了”就否定了西方社会精神世界存在的最后根据,同样也就否定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最高价值。既然最高价值被贬损了,那么其他的一切价值必须重估。因此,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之后就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他不仅重估了宗教、历史、哲学、文学、音乐、道德、种族乃至犯罪、女人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重估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女子解放等一系列进步思潮的价值。“重估一切价值”意味着价值还在、规则还在,只不过人们不再信仰,因为虚无主义精神状态是,来自存在深处的绝望与悲哀,“虚空的扩大”,“荒漠的增长”。也就是说,虚无主义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
虚无主义是集怀疑主义、自由主义、历史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等思想文化于一身的西方社会思潮,伴随虚无主义思潮的是自由主义、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反本质主义、解构主义和多元主义。虚无主义作为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西方的独断论传统是虚无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文明中的各种文化矛盾是虚无主义泛滥的催化剂。虚无主义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悲观与颓废精神,其破坏性在于瓦解各种意义与目的,把任何信仰、价值都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陷于纷争不已的状态,并最终分崩离析、没落乃至衰竭。现代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是对上帝以及神圣意识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人的各种规定性及其存在方式如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公共性的否定,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精神价值和现代社会价值的消解和反抗。在虚无主义思潮肆虐之下,人人以自己的喜好为“价值标准”,传统价值规范被无序化和特殊化,核心价值认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当代社会诸如功利主义泛滥、是非不分、信仰危机、道德底线毁坏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都是虚无主义思潮的不同表现。
处于全球资本主义以及剧烈社会转型期的现时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同样受到虚无主义的侵蚀。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在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上与西方社会虚无主义获得了重合,同时也打上了当代中国的特殊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因此,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在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等领域都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负面效应。所以,对现时代虚无主义的西方性质和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应有清醒的判断与识别。同时,必须展开对当代中国社会中虚无主义思潮的分析批判,更为本质地把握应对当代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
1.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简言之,就是虚无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以戏说来解构经典,以荒诞来替代正说,通过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故事来反叛历史传统。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学说,否定社会形态学说,主张历史选择论,推崇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的观点,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设置“理论陷阱”,作翻案文章,甚至说出“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的话语来。当代社会越演越烈的种种史学怪象,说明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侵蚀同化主流历史观的特征及症候。
在历史本体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不承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连续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轻率地抛弃各种历史遗产。他们否定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宣称一部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只是一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流血史”。否定五四运动,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视为脱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否定1978年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就搞错了。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有人用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提出“革命破坏”的谬论,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于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客观历史的本质和真相的肆意否定和消解,对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让历史事实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在历史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历史假设为前提,进行主观臆想和推断,最后得出所谓“新结论”。如有学者根据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把殖民侵略和“近代文明”等同起来,鼓吹侵略有功,殖民有理,蓄意歪曲历史,制造思想混乱。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认为只有搞改良才是中国发展的最好出路;如果给清政府时间搞新政,给蒋介石政权时间搞资本主义,中国早就富强起来了。有人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随意放大历史事实,以达到论者的既定政治目的。认为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的“补课”,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等等。这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判断标准,对过去粗暴地模拟、拼凑和解构,只能让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历史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号,对传统的历史观肆意解构。于是,为迎合种种大众文化趣味,稗史传说、奇闻逸事成为史学的主题,各种“戏说”、“歪说”、“大话”遂成“时尚”,甚至把克罗齐式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当成对历史进行各种现代解说的理由。他们随心所欲地挑选零碎的历史事实,加以涂抹和剪裁,凭借新奇想象肆意歪曲。于是,把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反面人物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统治者歌功颂德。把站在革命对立面的人物包括慈禧、袁世凯等人打扮成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把汪精卫等人吹捧为保护国土的有功者,进而丑化、妖魔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袖人物。正如列宁所批评的,“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虚无主义肆虐之下,真正的历史真相在这种“戏说”、 “恶搞”中变得模糊起来,变得轻佻起来。
2.民族虚无主义
从五四时期直到今天,民族虚无主义在不少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意识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尽管他们“虚无”的程度有急有缓,造成虚无主义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是相同的,即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民族差别,把传统文化完全等同于封建糟粕,无条件地简单地否定民族传统。当代中国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理论误区。
第一,民族虚无主义者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反省。他们不无成见地把眼睛死死盯在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上,而对它的积极的方面视而不见。他们诅咒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除了愚昧和落后”,是“孕育不了新的文化”的。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糟粕”是“精神包袱”,“没有人性、只有奴性”,它埋伏下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衰败命运的种子。五千年的文明给中华民族背上很重的历史包袱,中国传统文化早该后继无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就像一件俗不可耐的古装,除了作为陈列品之外,便毫无用处。咒骂中国人愚昧、落后、麻木、非人性、无理性,如此等等。民族虚无主义从“黄色文明没落论”出发,又提出了“华夏民族劣等论”的错误论调。认为中华民族不行,中国人种不行,天生就低人一等,并且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已经出现退化倾向,造成了生命力的枯萎。中国人民不是要解放,而是要解散、要解体。第二,民族虚无主义者逃避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但渲染民族失败主义情绪,而且公开称颂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稳定的深层文化结构,它导致了一系列中国人的劣根行为;而且,这种稳定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这种深层结构几乎同华夏历史一样永恒。认为“五四”以来文化的否定误入歧途,并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反而加固了传统这种劣根的深层结构。这样,无论是制度的更替、经济的变化等等,都成了无足轻重的表面现象。所有的现实失误都是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文化的积淀,这种劣根文化的沉重负担也注定国人永远无法逃脱它的疯狂魔掌。结论是只有彻底否定,才是民族文化重建的唯一出路。于是,有人提出形色各异但实质相同的主张,像“殖民地救中国”说,“蔚蓝色的西方文明救中国”说,“西体中用论”及“新启蒙运动”等等。其实质无非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出路就是“全盘西化”。
第三,民族虚无主义者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对两者作非此即彼的思考。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人一直把向西方寻求真理看作中国社会的出路。但是,直到今天,不少人依然常常把“西化”看作是现代化的唯一形式。于是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中国要搞现代化,就必须全盘西化。也就是说,现代化只有一个模式,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国传统文化只能对现代化起阻碍作用,不彻底抛弃它中国就没有希望。在鞭挞和否定了中国的文明、人种、传统文化和民众心理之后,民族虚无主义者推崇“西方文化中心论”,否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西方模式作为衡量、判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标准。要么是传统的,要么是现代化的,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要保留传统就不能进入现代化,为了现代化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道路。既然西化被理解为现代化的唯一形式,那么当用这一标准去衡量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便自然感到它毫无时代价值了。
3.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强调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去社会化”,即把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本能化、生理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个体本能或生理的需求超越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文学艺术本应该体现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勃发和未来的美好,本应该折射深邃的智慧、高尚的美德,又拥有创造精神财富的责任感。然而,被虚无主义主导的文化,忘却了自己的责任,一味突出娱乐大众的功能,使其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的平庸趋势。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在宣扬虚无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把娱乐功能作为文艺的唯一功能而排斥其他功能,这就必然要消解文艺的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在一些“恶搞”的艺术作品中,《红岩》中的江姐同叛徒甫志高谈情说爱,《白毛女》中的大春爱上地主黄世仁的千金,雷锋是因为傻乎乎帮人太多累死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就这样随着“娱乐化”,
而成为被戏谑、调侃、嘲讽和撕裂的对象。
在古典艺术中的,清晰的行动线索,优美的声音语态和首尾一致的情节样式,无一不向我们飘来人性真、善、美的芳香。但是,在虚无主义文学叙事中,生活是无序的、失真的、非本质的、琐碎零乱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谬的。他们拒绝崇高,放逐责任,而沉醉于无聊、肤浅、庸俗的创作语境。文学艺术不再被视为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反而是创作主体的想象和虚构,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景观,而所谓整体性只是支离破碎景观的虚假幻觉。假借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之名,有些文学作品正在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变成一种娱乐形式,“身体写作”、“美女作家”和“80后写作”成为社会文化时尚。不少文化娱乐形式也放弃应有的价值操守甚至伦理底线,盲目追求“产业化”的结构和“商业化”的运作,一味追捧所谓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率、上座率。于是,不少娱乐节目以感官的刺激、眼球的惊悚、性感的暴露、隐私的曝光、炒作的渲染来吸引受众,以满足一部分观众猎奇、消遣、寻求刺激的心理。
文化虚无主义为了娱乐日益扁平的精神,越来越追求感官刺激,遮蔽甚至否定人民立场的价值观。有的影视作品在表现人民革命战争时,只是一般性地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把战争和牺牲都描写成所谓“中性”的纯客观的表象事实,而不去深入挖掘事实的性质,不去关注战争的人心向背、正义与否,不讲牺牲的价值意义,把人民为社会进步而战、为自我解放而战的正义性和崇高性都虚无化了。新写实小说、“身体写作”和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都在述说着同一个声音:“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于是,我们看到大众文化消费中政治的非政治化以及文化的非文化化。在虚无主义艺术作品里,对革命价值传统进行扭曲和颠覆,无论是战士还是懦夫,民族英雄还是汉奸,都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流氓变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佳篇名句被改成打油诗,深为人们喜爱的经典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得陌生了、扭曲了,力图在颠倒历史、嘲弄高尚、胡编乱造中达到哗众取宠的艺术效果。当代文坛玩弄历史的“戏说风”、粉饰现实的“豪华风”、寻求刺激的“打杀风”、篡改名著的“解构风”、煽情滥性的“言情风”、崇尚金钱的“拜金风”等等,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
4.道德虚无主义
道德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源白对道德相对性的夸大,否认善恶之间的界限,认为人类行为无所谓正当与错误,怎样都行。认为道德不过是寻求自我利益的借口,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强调道德判断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很难对这些判断和选择做出正确或错误的评价。就像尼采干脆宣布自己是一个非道德论者,其极端逻辑是“道德乃是对生命意志的背叛,只要我们信仰道德,我们就是在谴责生命。”于是,有人从当代社会存在的道德阴暗面,比如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道德事实中,推论出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或只能是背信弃义、以强凌弱、相互敌视,不可能或不应该建立对人人有效的道德秩序。在道德虚无主义所占领的思想状态中,一切价值都已经贬值;当一切意志都趋向虚无,一切都是无价值的信仰便达到了极端。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这样,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和畸变,内心深处的羞耻感逐渐丧失,社会上出现了荣耻、美丑、善恶、是非颠倒错位的现象。许多在过去注定是耻辱不堪的事情,如今却一个个翻了身,纷纷以一种“时尚”、“前卫”或“后现代”的面目出现。
道德虚无主义滋生和泛滥的后果,最终造成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道德功利化的直接后果是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伦理规范日益被抛出社会的视野,“有德性的生活”逐步边缘化。社会上一些公职人员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利用职权,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不法企业家没有道德原则和不择手段地捞钱,不讲社会道德,不讲社会良心,不要社会责任,有毒食品的出现已经敲响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警钟。不少年轻人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认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出现道德冷漠现象和人际情感的疏远,违背道德规范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道德虚无主义思潮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爱情、人情、友情、乡情这些充满着温馨的感情就日渐渗透铜臭气,与此同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在金钱魔杖的干扰下失去规范力,遭到扭曲。这就说明,道德行为需要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来支持。如果整个社会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那么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找不到道德标准,人们赖以解释自己行为的道德根基就会发生分裂。
道德虚无主义最大的谬误就在于混淆了事实与价值,混淆了“是什么”和“应该”,从社会的道德滑坡中得出屈服于流俗甚至同流合污的顺世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势必在道德实践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在现象层面显现为道德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是灵魂的无家可归。因为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对人生价值、存在意义的统摄性把握,另一方面它又具非理性的形式,具有最为稳固的存在形式。道德虚无主义对道德权威具有消解效应,道德虚无主义的肆虐使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中的意义系统遭到破坏和动摇,传统价值标准遭到否定或抛弃。
5.信仰虚无主义
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其实缺乏信仰虚无主义传统, “虚”和“无”本来是中国哲学中核心的文化概念,但是它们都和境界与涵养有关,并且都属肯定性的人生价值,并不具备西方文化意义上的悲观迷茫色彩。但是,处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以及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期,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同样受到西方社会虚无主义的侵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特别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各种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如有些领导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群众,造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大原则、共产主义目标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重大冲击。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西方社会思潮也蜂拥而入,各种信仰方式,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都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甚至建立自己的信仰团体。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各种宗教、迷信文化在当代社会里开始走俏,出现一个又一个信仰热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又为中国民众提供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人们对此或迷惑不解,或无能为力。
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从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导向的急骤转型,人们的信仰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精神信仰取向世俗功利化,讲实惠、求实用的思想意识日趋明显。“一切向钱看”的浪潮无情地击碎了传统的价值立足点,破坏了稳定的价值秩序。在此情势之下,一切稳定的价值信念变得不确定,一切可靠的价值准则都被动摇。当终极关怀作为一种最高最终的价值目标出现了缺失,传统意义上普遍的价值认定以及价值排序已经越来越难以在人们中间达成共识,精神信仰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我什么都不信仰”或者“我只信仰我自己”道出了这部分人的虚无主义心态。
信仰的功利化不仅弱化了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价值观,也一度否定了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意义。许多人无视精神需要、人格完善,把收入和地位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忽视政治觉悟和精神信仰上的追求。当神圣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时,信仰虚无主义也就降临了。因为,在物化的世界里,“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替代”。当代社会对名利的追逐正是大众文化中明星及偶像崇拜现象的堂皇理由与不竭动力,导致现代崇拜的元素已经不再是神圣价值,而是世俗化的名利地位、品牌效应、人气指数以及不可缺少的感官愉悦。当人生信仰被虚无主义占领,现代人就迷失了人生目标,丧失了生活的幸福和意义。因为意义世界一旦坍塌,生活中就没有美好与丑陋之分、高尚与卑下之别:就不再有希望与梦想,一切都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于是,社会出现精神世界空虚迷茫、彷徨无依:部分青年人迷恋于网络、迷恋于虚拟世界,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厌世情绪。
三、回应虚无主义思潮的迫切性
虚无主义本身带有很强的西方性,但是在全球现代化的扩展过程中,不仅对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而且还滋生出种种非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吞噬与同化效应,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对当代中国社会而言,虚无主义呈加剧之势,产生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并明显侵蚀和同化主流价值观。当代中国虚无主义问题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其现象本身的存在及其严峻程度无法回避。事实上,当代中国种类繁多,流派纷呈的社会思潮,诸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悲观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恐怖主义,也都与虚无主义思潮有着种种复杂关联。而且,从精神实质上讲,虚无主义也是其他社会思潮症结之所在。“信仰迷失”、“价值扭曲”以及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消极悲观,否定共产主义价值等现象在中国社会特别是部分人群身上较为严重地存在着。因此,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防早已预设在现代性中的各种精神性“地雷”。在虚无主义还未严重侵蚀社会精神的时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社会的判断力,保障社会前进始终有着同向的牵引力。
我国当前的社会思潮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进步文明与愚昧落后相交织,积极健康与消极腐朽相交织,高尚文明与低级庸俗相交织,科学进步与偏颇谬误相交织,政治因素与经济、文化因素相交织等等。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诞生的虚无主义,更是给人们在思想领域中的选择和判断带来了难题,使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出现思想困惑、理想迷失和信仰动摇等现象。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对虚无主义思潮加以遏制和引导,就会逐步瓦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乃至造成祸国殃民的后果。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对和整合虚无主义,统率社会多元观念,纠正错误思潮,强化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将落后的观念提升改造为进步的观念,将有害的思想转化为有益的思想,将社会上不同的思想意识尽量协同一致,减少思想矛盾,化解观念冲突。不仅要正面宣传社会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错误思潮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不能把容忍、放纵错误思潮当作是“民主”、“开明”。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在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思想,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78期,摘自2011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