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以前,物理学界认为,自然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宇称守恒的。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从理论上、吴健雄用实验证明:物体之间只有强相互作用才是宇称守恒的,弱相互作用则宇称不守恒,这个发现被称为反宇称守恒律。
有趣的是,在社会生活里,也有这种可比的情况。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天道酬勤”。在西汉至清朝的中国社会里,人们往往拿“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种事作为例证。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逐渐被扫除,社会上吹起一片清风,公正廉明成为主流。那时节,“天道酬勤”基本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律。在工、农、商、学各界,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靠山,只要你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作出突出贡献,就可以被选为劳动模范,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教育文化界,只有真正勤奋努力、学业优秀的青年人才能考进大学,只有真正经过“十年辛苦”写出的著作才能受人欢迎,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当教授,只有勤学苦练的艺人才能成为明星。我们不能说那时节社会上就完全没有靠投机取巧得到好处的人,但那是少数,不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从总的情况来估价,那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受“天道酬勤”律支配的。
大约是1956年以后,情况开始有所变化。例如,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不少勤奋努力,在工作中作出贡献,甚至重大贡献的人,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致使生活困苦,人格受辱。而有些所谓反右英雄,只不过靠他们看风使舵的一点本领,就受到重用,名利双收。到1958年,许多经过长期努力、具有各种专长的人物,被插上白旗,而那些声称亩产10万斤稻谷的“吹牛大王”们,却红极一时。到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差不多所有经过数十年辛勤劳动、学业有成的人,都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而在考场上交白卷的,却被当作英雄吹捧。社会上“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成了‘不倒翁’。”这种情况,就成为“天道不酬勤”了。因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只是在—个公平合理、至少基本公平合理的社会里,天道才酬勤;在社会生活不公平合理时,天道是不酬勤的,或可称为“反‘天道酬勤’律”。这种区别,是否象宇称守恒律和反宇称守恒律影响物质界那么严重,难以评说,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确实是十分严重的。1956年以前,我国社会处于一种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年代,但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5页)社会上浮夸风、专断风、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很严重,人们思想普遍僵化。
改革并放以来,情况有了较大改变。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原则得到较好贯彻。城市里也逐渐打破大锅饭体制,让那些勤劳创业的人先富起来。10余年我国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这种改变是分不开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前遗留下来的那种反“天道酬勤”的习惯势力,并未绝迹,在某些社会生活领域里还变本加厉起来。比如在大学里,学生毕业时,仍然有平时勤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就业情况远远赶不上那些“有个好父亲”的学生;仍然有人以“工作需要”为名,比那些教学、科研成绩远胜于他们的人先取得高级职称;还有些很少甚至毫无科研成果的党政干部被评为教授;甚至有人骗得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出书伪证和自制的7份假书评,成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党政机关,仍然存在着这种情况:表扬了指鹿为马的,提拔了溜须拍马的,苦了当牛作马的。在国营企业中,“富了方丈穷了庙”的事时有所闻。7月3日《新安晚报》报道,安庆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出18个严重亏损的国营企业中,有19个“富方丈”,涉及违法违纪金额29l万元。这说明,这些方丈决非是勤劳致富的。在农村,仍然有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靠勤劳而致富的基层干部。
所有这些,当然是有损于我国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我大声呼吁:彻底击溃“反‘天道酬勤’律”,使我国社会成为一个公平合理的文明社会。
(原载1997年8月25日《长江日报》专版,后由《中国改革报》全文转载,作者授权天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