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叶皓:公权力形象研究:政府新闻学关键词

  

  (一)

  我们正处在媒体事件时代,所谓媒体事件,既包含突发事件,也包含常发事件。这些事件虽不一定因媒体而起,但都是因媒体而放大了事件影响力,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个全新的媒体事件时代已经到来。身处媒体事件时代,任何政府、企业、个人都有可能卷入其中,处置不当,都会受到影响和伤害。尤其媒体事件中政府官员首当其冲。应对得当与否,直接关系事件处理,关系到政府、官员的形象。

  

  (二)

  现代社会,要重新认识媒体的功能:媒体是党、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媒体还是公共管理的资源和工具,公众民意的舆论反映,知识、文化、价值观的大学校,社会监督的哨兵,老百姓娱乐的场所,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反映,短时会让相关政府、官员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它能揭示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三)

  当今社会,媒体事件的处理、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更是政府官员的必备素养。

  在媒体事件的处置中,我们许多政府和官员抱着“做了再多的工作,经不住网络的炒作”,“防火防盗防小报”的心理,因而采取躲、吵、封、抓、告、怨等下策,表现出极大的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聪明的官员不能够“操纵”记者,聪明的记者也不能够真的“打败”政府。两者应是竞争性的伙伴关系,既竞争又合作,力求双赢。

  媒体是躲不掉的,官员越躲,记者越认为你有问题,采访的劲头就越大。如果报道失实,有可能会是政府不接受采访造成的,失实的责任和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官员的。

  和媒体吵架是不明智的。媒体只要把官员申斥的镜头公开,倒霉的是官员,因为受众是忌恨强者、同情弱者的。

  突发事件处置暴露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政府新闻学正是公共管理与新闻学交叉的应用型学科,致力于研究在当今政府媒体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如何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勇于接受媒体监督,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四)

  人的精力和经历是有限的,而世界和社会发展是无限的,有限的经历无法认知无限的世界,所以当今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媒体媒体怎样刻画世界,直接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会关注的热点往往是媒体设置报道的,进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政府要引导舆论,就应在媒体之前了解民意,把政府要说明的、媒体感兴趣的、公众关心的议题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新闻议程,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新闻和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宣传借助新闻,新闻脱胎于宣传;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我们现在的宣传立足点是站在政府而不是受众角度,语言是政治而不是群众语言,方式是讲道理而不是讲故事,结果事倍功半。当今我们各级政府要充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从宣传走向传播,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五)

  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以往突发事件,由于政府担心信息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稳定,要求控制媒体,不予报道。但是在当今媒体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所有网民都是公民报道者,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放上网。因此封堵媒体和网络是做不到的。所有的突发事件,政府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及时发布真实信息。

  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规律是:公众对信息的饥渴性、媒体报道的热衷性、政府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信息传播的先入为主性。以往我们全作出了错误选择:不想让公众知道,不愿让媒体报道,政府有权威也不要,结果让谣言先入为主。政府再事后去辟谣,结果事倍功半,影响事件的处理和政府形象。

  突发事件传播有个悖论效应:越是不说传播越广,越是说了越无人知道。因为政府不说,则给公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给媒体留下了无限炒作的空间,给谣言留下无限传播的空间。政府说了真相,媒体就不好炒作,谣言就无法流传。

  突发事件发生后,过去我们往往不愿公开,怕媒体添乱,引起公众恐慌,影响政府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

  我们处在高速发展期,突发事件多发有客观难免性,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如果突发事件隐瞒不报,政府主观有过错,政府就丧失了公信力,责任是无限的,由此追究责任付出的代价往往更大。

  突发事件的处置,我们政府有比较成熟的机制和有力的行政资源,处理是快捷而有效的。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如果没有被摆在重要位置或处置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事故处理本身,还会引发新的次生灾害。政府只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真相和政府救灾举措,才能为事故的处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

  网络是双刃剑,带来的机遇挑战并存:网络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但也使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网络有力推动了信息公开,但也增加了新闻管理的难度;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会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场所;网络加快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但也容易成为滋生民粹主义的温床;网络加强了对官员的社会监督,但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网络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网络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出现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网络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但也会给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渗透的渠道。

  网民的快速增长和网络监督的方兴未艾,已经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提出挑战,如果传统主流媒体只做正面报道而不做社会监督,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逐渐被边缘化,更是把话语权让位于网络,只会更加放大网络的影响。

  网络监督对政府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是腐败行为会迅速被曝光,二是各种不正之风难以掩饰,三是传统的潜规则和陈规陋习无法面对公众质疑,四是政府处理问题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做法必须接受问责。在网络时代,必须顺应时势,迎接信息公开的挑战,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构建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公共政府、效率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真正让我们政府和官员的一切行为,经得住网络监督的考验。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七)

  媒体(网络)监督成本低、公开性强、收效快,是当前中国社会监督的利器。媒体具有监督政府的职能,它在体外监督就有可能失实,不能因监督失实而给它定罪,犹如匿名举报信失实而不能打击报复一样。

  埋怨媒体是无用的,监督政府媒体的职能,正是在监督政府、让政府难堪中,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善,维护了群众利益,推动了社会进步。对此,公众是乐观其成的,媒体也会乐此不疲。

  不管我们的官员是否愿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媒体、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有人说在网络中,官员成了弱势群体,这反映了网络监督的力量。只有在网络和媒体的监督之下,我们的官员才能真正从“主人”回归到“公仆”的本来地位。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权力  公权力词条  叶皓  叶皓词条  新闻学  新闻学词条  关键词  关键词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社会思想与理论

 张鸣:人生大排场

   都说中国人有实用理性,讲求实际,但在现实生活中,虚头八脑的繁文缛礼,比谁都多。18世纪末,英国人马戛尔尼率使团来华,要跟中国建立平等经商关系,结果因为无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