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周志强:政治化趋势下的高校薪改

  

  要想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知识生产的种种活力,必须建立高校暨相关单位的“技术薪酬体制”,仿照国外高校,试行高校教师“科研工资”制度,而不是一味把“绩效工资”当作是万能的钥匙

  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无疑是2009年的一件大事。薪酬制度的改革,暗中表达了一种重整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愿望,同时也将原有的问题浮出水面。中国事业单位的体制形式,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趋势:一个是事业单位的行政化趋势,即原本是服务性的公益机构、团体,暗藏了行政职能部门的功能,或者内部按照行政部门形式组织管理体制;另外一个就是出卖社会公共资源,形成逐利追益的运行机制。中国高校存在的主要趋势就是前者,即过度政治化趋势。

  所谓过度政治化趋势,指的是目前中国高校对外积极谋求社会权力职能,力求通过控制、垄断各种知识资源,实现自身地位的优化;对内则仿照行政部门组织学校管理,突出学校行政权力,相应淡化高校知识生产系统的地位和权威。

  对于这种趋势所造就的种种问题,此前已有诸多宏论。笔者关注的则是,在这种政治化趋势下进行薪酬改革,应该避免的问题,或者应该消除的现象是什么。

  首先,过度政治化趋势下的高校,薪酬分配出现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薪酬的缺失。很多中国高校早已经执行了“绩效工资”制度。但是,绩效工资“购买”的并不是技术性劳动,而是一般性劳动。即,这部分工资,同时支付给一个高校专职、兼职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式。这意味着,中国高校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人员的普通劳动的整体比重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专业人员改行做了专职行政,其专业技术劳动的缺失,也就没有付出任何资本代价。

  这无形中意味着,高校中有没有技术职能只能体现在身份和价值感方面,就其劳动性质而言是一样的——这乃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计算出来的一种有趣的等式。

  与之相应,高校通过科研项目申请机制来“补偿”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劳动。但是,科学研究项目的评审因为依托学术权力机制来执行,最终又反过来强化了高校政治化的趋势,并通过少得可怜的项目分配方式,扶植个别项目的同时,暗中“缩水”了大部分学者的技术劳动价值。

  其次,这种技术劳动薪酬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或明或暗的“专业遗弃”现象。这不仅仅指的是许多高校学者喜欢学术和权力共得,更指的是专业技术劳动形态的褪变掉色。在高校中,为迎合市场、项目申请等等要求不断进行研究转向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没有技术薪酬的前提下,要求一个高校教师拿到的只是学校行政部门普通职员的薪金,等同于一般企业职工的收入,却要承担压力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科研工作——有的工作关系到民族、国家和民生的关键利益,这本身就预存了“专业遗弃”的可能性。技术性劳动价值的缩水,使得学术造假变成了低成本、代价小而获益大的低险行为。要么因为抄袭而开除公职,要么只能警告了事——薪酬的劳动管理职能无法体现。

  在我看来,要想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知识生产的种种活力,必须建立高校暨相关单位的“技术薪酬体制”,仿照国外高校,试行高校教师“科研工资”制度,而不是一味把“绩效工资”当作是万能的钥匙。通过这个薪酬体制,可以慢慢区分高校内部技术性劳动和非技术性劳动的内涵、层次,淡化高校内部政治权力威化的趋势,同时,杜绝高校科研项目申请带来的种种不良现象,真正实现现有科研项目扶持基础、激励领先和保障学科的职能。这种体制才能一方面降低专业型事业部门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升其中专业人员“遗弃专业”的代价,从而保障其社会公益职能的彻底发挥。《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政治化  政治化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