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斯芬克斯工作室(做最专业的心理工作坊)
欢迎关注微信:kyrenshiniziji (ky+认识你自己的拼音)更多漫画等你来
漫画作者:Hetica
解谜:分手后能不能走朋友?
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也算是世界未解之谜之一了。今天我们来谈和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一个概念: Boundary,边界。希望看完今天的文章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和角度。
边界这个概念乍一听也许觉得陌生,但其实每个人都一定感受过。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坐出租车,司机问我,“你怎么这么困哪,昨天晚上干什么去了啊?”我当时就觉得不舒服。我和他是陌生人,是购买服务关系,他却询问了我一个更近距离的人才可以问的私人问题,这一刻他就突破了我对于他的私人边界。
这样的经历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遇见过,有时你是被冒犯的一方,有时也可能是冒犯别人的一方。边界就像是你针对每一个他人竖立在自己周围的一道墙。对一些人,这堵墙会更厚,大老远就已经竖立起来;而对另一些人这堵墙则会很薄,紧贴在你身边,有时候几乎接近不存在。
私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由个体建立,用来界定“别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准则和限制。根据私人边界,一个个体能够辨别出“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才是合理、安全、被允许的”;同时,根据私人边界,个体也能决定当别人冒犯了边界时,自己会如何反应和处理。简单来说,私人边界限制了他人接近自己的方式和距离,我们和不同的人之间的私人边界也是不同的。
关系的实质是由边界决定的,两个人是恋人、朋友还是别的什么关系,其实不取决于你们彼此怎么称呼这段关系。“分手”就是一种边界的转换。做情侣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边界是相对“近而薄”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彼此融合的;而朋友之间的边界就会更坚硬,把对方隔开一个更远的距离。也就是说,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的关键,在于双方能不能把握好边界的变化,能不能尊重对方新的边界,不试图去突破。
“渣男/女”有许多种,有一种就是和你分手后,却保持着一个特别模糊的边界,时而亲密无间,时而退避三尺——这是非常伤人的。而自伤的方法千千万,有一种就是顶着“至少我还能和你做朋友”的名义,却怀着边界模糊的期待,甚至试图突破朋友的界限——这样只会把对方越推越远,因为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入侵,自然要加强防御,把边界建造得更加厚实和坚硬——不要觉得对方残忍,是因为你没能尊重新的边界。觉得分手之后做朋友总是显得不清不楚,都是因为没有真正实现界限的转换,界限不清楚所导致的。
许多中国人会对“边界”感到陌生,是因为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比较熟悉和强调边界意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边界意识是天然模糊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西方社会的格局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个体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社群、群体的集结,形成边界清晰的结构。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则被比作石头掷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圈水轮的中心,水轮距离石子的远近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社会,亲疏关系是关键,亲的、离得近的就管得着——“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父母,我说什么你都得听”。边界是不被强调的。说句与本周话题无关的,也是因此在中国亲子之间的边界是最难划清的。有些上一代人,很难理解到他们和孩子之间存在边界,存在不应该逾越的屏障。
我们说有的人“边界意识好”,有的人“缺乏边界意识”,其实就是在说,这个人对于“我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是不是足够敏感和坚定。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而缺乏边界意识的人,既容易惹人不快,也容易被人操控(“怎么对我都可以”的包子就是一例)。
在所有的关系中竖立清晰而坚定的边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没有边界意识的人,我们应该教育他们,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对方看。在对方没有突破界限时,我们或许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对方,一旦突破了界限,就绝不能再退让了——界限被无限入侵的结果,就是被操控和被蚕食。
在所有的关系中,都不妨问问自己,“我的边界在哪儿?”这是know yourself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步。
Mimi有话说:斯芬克斯工作室的定位是Workshop Expertise——做最专业的工作坊。关注微信公众号kyrenshiniziji(认识你自己的拼音),与Mimi互动。你的声音有可能会出现在电台节目里哦!还有各类关于自我探索的线下活动等你来参与。或关注微博@Mimi谜妹,与Mimi私信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由斯芬克斯工作室(Workshop Expertise:做最专业的工作坊)授权壹心理发布,原始出处为微信公共平台 KnowYourself。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