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招到的第一位科幻博士生说,他是为了一辈子做科幻才去读博士的。该专业唯一的授课老师吴岩教授说,目前需要大力创建和发展科幻这个文学领域。而中国作家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刚刚获雨果奖的消息,也让众多国人对科幻创作产生了极大兴趣。
科幻作品,包括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剧,可以说都是青少年的最爱。天马行空的好莱坞科幻大片进入中国市场通常能赚得盆满钵满。与此相反,曾经在中国热销的科幻文学作品却变得有些冷清,而国产科幻电影几乎不见踪影,青少年们较少有机会接触优良的科幻作品。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小学生一天到晚都埋在作业堆里,很多家长倾向于给孩子买各种教辅书,并不情愿给他们买趣味十足的科幻小说,更别提去电影院看一场科幻电影。
作为教师,我经常给小学生们讲一些科幻故事,他们新奇之余,往往会很“成熟”地给你一个结论:“瞎编的。”十一二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种反应呢?应试教育的课业负担早已让不少孩子失去了想象力,也失去了鲜活的立体感。
古人云,“终日所思不如须臾所学”,这被当今的教育发展到了极致,现在是“终日在学”而没有“须臾之思”。从小学一年级就如此,等到他们长大了,再让他们思考、想象,他们的大脑早已“生锈”,甚至,“学习”在某些人的逻辑里压根儿就不包括想象和思考。
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多中小学生对未来的想象严重缺乏创意,甚至显得有些可笑——都二十一世纪了,还有学生“设想”二十年后“拿着粉笔给学生一字一句讲课文”,“背着药箱去给病人打针”,“扛着锄头上地干活”,等等,完全是把现实搬到了未来。而科幻小说、科幻影视作品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他们可以从中获取灵感,经过探索研究,甚至可能把科幻演变为现实。
想象力的重要性无需我再饶舌,如果我们再顽固地剥夺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剥夺他们阅览科幻作品的机会,不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由想象,甚至经常提醒孩子“不要胡思乱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本土科幻作家或者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