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对马博士进行的专访。
2014 年 05 月 12 日 本文来自《环球人物》杂志 第250期
马春树,1969年生。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美国催眠学院专业催眠治疗师,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特邀专家,海普诺斯催眠中心主任,和计划心理学院催眠技术培训讲师。
4月29日,电影《催眠大师》一上映,马春树就去电影院看了,感觉是“还不错,但有点落伍”。“催眠师拿着怀表,在病人眼前晃来晃去,已经是100多年前的催眠方法了。”
尽管公众对催眠很感兴趣,影视节目中对催眠的渲染也很多。但作为催眠师,马春树并不买账,因为“人们对催眠有严重的误解”。更让他沉重的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诱惑众多的社会里,很多人一方面无法调节自己的身心,一方面又对催眠等心理治疗方法怀有偏见,只能让自己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困扰,有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学催眠辞掉了博士后
马春树对催眠的兴趣由来已久,上大学时他就看过这方面的书,但不怎么懂。2005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参加了一次心理学大会。场上对催眠的热烈讨论,燃起了他的兴趣。“当时,我在做抑郁症研究。一个女孩因为失恋抑郁了,需要吃药治疗。而催眠,不用药物,就能解决恐惧、焦虑、抑郁,实在太厉害了。”
为此,他开始挨个了解美国从事催眠研究培训的机构。一圈下来,他最终把目光锁定了美国催眠促进学院(HMI)。HMI有4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最大并受联邦政府认可的催眠大学,有几千名毕业生在世界各地工作。
那时,马春树在爱荷华,而HMI在洛杉矶,于是,他先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重新找了个职位,后来干脆辞掉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到HMI学催眠。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朋友时,大家竟然都很支持。马春树说自己天生就善于和人沟通,“不仅我的师妹有了不开心的事会打电话找我开解,连师妹的师妹都会找我。”有一次,他的姐姐想请个保姆照顾母亲,但怎么劝,母亲都不听。马春树回国探亲时陪母亲出去溜达了一圈,就痛快地说服了她。
就这样,马春树进入了HMI。HMI的教学分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催眠基础技术,第二阶段是各种催眠技术,第三阶段是针对不同症状的催眠,第四阶段是观摩100小时的催眠治疗视频,第五阶段是催眠治疗实践,共一年时间。
在美国,催眠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有催眠研究所,催眠成了学术前沿的重头戏。2008年底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快速心理治疗大会上,催眠治疗占了大会一半以上的分量。
但相比之下,中国的心理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很强,但在应用上差距还很大。而催眠作为应用心理学的重要技术远没有被正确看待,也没有什么师资力量,几乎是一片空白。2009年5月,学成之后的马春树怀着一个梦想回国了,“我希望把美国完善的培训体系带回国内,不但能给人们催眠,也能推动催眠师这个职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张彤玲教授从事催眠研究几十年了,得知他回国非常高兴,“你能回来太好了。我是自己看书悟出来的,但让我教,真不知道怎么教。”马春树的博士生导师也热情地推荐他去北大精神卫生中心,他拒绝了,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我不想回到体制内,加上催眠又是个很敏感的事,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相比而言,到社会上推广比较方便。”
催眠不是炫酷的魔术
刚回国时,来找马春树的人很少,他就和几个同样留学回来也对催眠感兴趣的朋友喝茶聊天。有人来,他就解答人家的问题;没人来,就那么一天天地待着。有人看不过去了,问他怎么不出去给自己宣传宣传,他答:“我是个坐商。”那人笑着回应:“你都坐出内伤来了。”
第一个找马春树做催眠治疗的人,是朋友介绍的。即便现在,他的心理医生朋友们也常会把自己看不好的病人介绍给他。
有个14岁初中生,因为在学校跟同学发生冲突,不想上学了。父母带孩子到精神病院,诊断是有上学障碍、情绪控制困难,在家休学一年。第一次来马春树这里,这个孩子非但不同意做催眠,也不和马春树说话,甚至连名字都不告诉他。最后,妈妈说要自己做催眠给他看。在导入催眠的过程中,这位妈妈很激动,话语很快,还流下了泪,“一想到孩子不上学就很难过、焦虑。”马春树帮她去除焦虑。再次导入时,她说话速度慢了下来,也有笑容了,旁边的孩子则握住了妈妈的手。“第二次见面时,孩子主动和我沟通,也同意做催眠。经过几次治疗,他就愿意去上学了。后来,他考上一所很好的高中,和同学相处得也不错。”马春树说,这个案例最能触动他,“一方面,我感觉很沉重;另一方面,我很有成就感,因为帮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
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马春树时,他刚完成在深圳举办的催眠培训班。马春树说自己现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训学员上,“我一个人是一手一眼。如果我教一千个人,那就是千手千眼。”
推广催眠并不容易,曾有学员埋怨他讲课太理性,一点都不有趣;还有电视台的人找他合作,想让他在电视上演示催眠,但对于电视上娱乐式的催眠表演,他非常反感。“把人变得像一块钢板,上去踩一踩,这不是催眠,这种愚民式的表演是很负面的。”对于影视剧中把催眠用于破案,他也要解释一番:“虽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线索,但被催眠之后的人就不能作为证人了。这在美国叫‘被污染的证据’,很可能会制造冤假错案,是被禁止的。”但说到如今催眠培训市场的乱象他却很淡定,“有学员告诉我,有的老师带着学员围成一圈,点着蜡烛招魂。其实,这也是市场化的结果。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可我担心如果总这么乱,催眠可能就会被取缔。”
从辞掉博士后,到回国下海;从开工作室,到与卫生部合作项目;从批判催眠乱象,到在心理学大会上演示催眠技术,马春树希望自己能为催眠正名。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是一种既玄又炫的东西,更像是一种魔术或把戏,根本和科学无关。“我会告诉人们:催眠师就是一种技术工作,就像足疗师、按摩师一样,别无玄妙。”
没人能控制别人的思想
环球人物杂志:您一般会通过什么方式催眠?
马春树:我们不是用一个方式,而是用一整套流程催眠。从这个人进屋到离开,我说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设计好的,像组合拳一样。如果这招对他不起作用,我接下来还有其它招数。
环球人物杂志:具体怎么操作?
马春树:首先,病人一进来,我引领他坐到相应位置,和他谈论一下他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判断他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以左脑为主(重理性)、还是以右脑为主(重感性)。确定目标以后,我给他介绍催眠,同时观察他的反应,比如他是否看我,身体僵硬的程度,手会不会抖等。然后,我就对他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比如他是什么样的人,遇到问题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接下来再把他引导到催眠的状态当中,并一步步深化这个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调整他的信息接收方式、反应方式,调整也是温和而微妙的。
环球人物杂志:在这个过程中,被催眠者是睡着的,还是清醒的?
马春树:是清醒的,他可以自控,我们也可以互动交流。这是一种似睡非睡的意识恍惚状态,是一种深度放松,就像白日做梦或冥想一样,会让你对自己身体和情绪的反应十分敏感。催眠其实就是一个放松并调整潜意识的过程。
环球人物杂志: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催眠?
马春树:有两类人,一类是10—18岁的孩子,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头脑单纯。另一类是外企高管、企业家,他们的意志力、注意力很专注,执行力很好。但也有些人防卫心理很强,因此催眠过程会比较长。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常听到催眠师可以控制被催眠者的说法,是真的吗?
马春树:没有人能控制你的思想,除非你允许他这么做。在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会给你暗示,如果你认可,就允许自己的潜意识接受;如果你听到一个不喜欢的暗示,可以拒绝它。实际的催眠中,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
环球人物杂志:您总说催眠师就是一种技术工作,为什么?
马春树:要当好催眠师,必须精通催眠的技术,严格遵守催眠师的准则和操作规范,包括说话声音的语调、音量,空间距离感等等,所有的加在一起就是技术,而且是重要技术。我认为职业道德就是把工作、技术做到极致,而不是说你有多大的爱心。
注意力涣散的人容易向诱惑屈服
环球人物杂志:最近,不断有新闻爆出有人因抑郁自杀,为什么现在的人会压力这么大?
马春树:现在,我们信息接收的量是以前的成百上千倍,但人脑能处理信息的水平并没有成百上千倍地增长。我们的心理跟不上外面的变化,压力、焦虑就是从这来的。比如说你一天能处理1000个信息单元,但一上午就用了800个,到了下午,信息处理能力已经被用光,下午两点以后你可能会记不住事,做不好事,开始抓狂。在现代社会,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焦虑。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该怎么办呢?
马春树:首先提升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其次是加快速度。更重要的,是要加“防火墙”,通过这个过滤系统把没用的信息、负面的情绪屏蔽、筛选掉。
环球人物杂志:有时我们明知那些信息是没用的,那些诱惑是有害的,还是会屈服。为什么?
马春树:注意力涣散的人容易向诱惑屈服。当人很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或做决定的时候,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决定。但很多时候,意识也会向潜意识屈服。比如,你随手点开一个视频、翻看微博、浏览朋友圈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跟从了潜意识的感觉:“再点开一个,可能有更好玩的东西。”这时,冲动的反应就会主导你的行为。所以,一个心不在焉的人更容易购买被人推销的产品,更容易染上网瘾等不良习惯,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神经症。
环球人物杂志:还有很多人,不愿意把不良情绪表现出来,特别克制自己,这是否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
马春树:所有情绪本来都是正常反应,包括生气、愤怒。什么时候它会变得不良?第一,你把它压抑起来;第二,持续时间太长。其实,人的情绪就像天气会有变化一样,有晴天,有阴天,有阳光,有乌云,这都是正常的。
环球人物杂志:在您看来,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情或者幸福的生活?
马春树:幸福感来自意识和潜意识结合的程度,换句话说,身心结合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强。什么人身心结合程度比较高呢?一是经常做身心训练的人,比如禅修、冥想;二是热爱艺术的人,跳跳舞唱唱歌,可能没太多钱,但这样的人幸福感很强。
(《环球人物》杂志李雪 )
2014年7月16-20日 广州 和计划-美式专业催眠技术工作坊
2014年8月11-15日 北京 和计划-美式专业催眠技术工作坊(名额已满)
2014年10月1-7日 北京 和计划-美式专业催眠技术工作坊(进阶班)
2014年11月26-30日 北京 和计划-美式专业催眠技术工作坊
手机(微信): 18201372551 座机:010-51901421 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