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尽管到处在讲“正能量”,但这个世界,还是有太多不尽人意。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外面的斗争和背叛,在家里也处处发生。小A被家暴,小B遭劈腿,小C像一颗虫豸,在家中边缘……面对这些背叛,他们为何 “一忍再忍”是宽容大量?还是选择性“失明”?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什么面对背叛,自己会选择性“心理失明”。
小B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因为她终于了解了“真相”,或者说,她承认了“真相”。
表妹告诉她,表姐夫,也就是小B的丈夫,真的和她发生了关系,而且很多次。奇怪的是,小B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后悔,她后悔不该追问表妹这件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没事重提旧事干嘛。
那事确实过去了。两年前,表妹来上海“投奔”小B,住在他们租住的小屋里,有半年时间。然后,最狗血的事情发生了,半年后,小B出差回来发现,表妹和他的男人,双双躺在里间,她曾经住过的床上。
发泄一番后,小B相信了男人的话,“我和她真的没有什么!她生病了,我照顾一下她而已!”而她,竟然信了!
这一页从此翻过。这次重遇表妹,她忍不住求证,男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一直是个疑问,她很好奇。
结果证实,小B 太天真了!这样的结果,小B不愿意承担。但回到家里,她依然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只有在午夜时分,看着熟睡的男人,她感觉到陌生。
她为什么相信?
“两个成年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盖着同一张被子,然后,什么事都没发生!”她为什么会相信?
对于这样明显的“证据”,小B选择了心理失明,“视而不见”。因为如果看见了,知道了真相,就意味着激烈的争吵,意味着分手的选择,分还是不分?这是一个问题。无论如何,这种赤裸裸的背叛,都是难以接受的。
“我和她真的没事!”接受这个解释,就是给自己一个原谅他的理由。将自己不愿面对分手冲突给合理化了。
心理的话:
在小B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争吵,尤其过年过节,别人家都欢聚一堂,她家却金戈铁马,恶语交加。每当这时,小B总是很害怕,缩在角落里。有几次吵完,妈妈就收拾东西回娘家。外婆家很远,坐火车也得两、三天。小B惊恐急了,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她反复想,是不是自己不乖?是不是不好?所以妈妈不要自己了?
长大后,小B发誓,再也不要争吵的婚姻,不能重演父母的悲剧。所以,她很少和先生吵架,大家也都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地带,以免引得对方不开心。即使当面对“捉奸在床”这一幕,也没能让他们吵起来。“他不会的,我绝对相信他……”她不停地这样合理化解释,以避免冲突。并且不断检讨自己,觉得自己出差太多,才会发生这事?是不是自己平时太自我,才会使他在表妹那里找安慰?……在表妹告知真相后,小B也在检讨自己,觉得自己遗忘得不够彻底,又去旧事重提。
在幼小的小B心目中,冲突意味着分离,意味着其后被母亲“抛弃”的命运(每次吵完后妈妈都要离开),因为害怕,小B选择了遗忘和逃避。毕竟,对于小孩来说,被抛弃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而且她会产生自责,觉得这些,都是自己不好引起。
成人后,这种遗忘和逃避的态度,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即使出现这种出轨事件,都无法进行深入交流,使小B和先生的关系,始终只能维持在平面状态,无法进一步深入。而且,不难看出,如果小B继续这样“盲视”,这种情况会再度发生。而这种来自儿时的自我“怪罪”模式,会削减了男人承担责任的能力,使他因为内疚而再度出轨。
来源:心理咨询中文网 作者: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