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
——《金刚经》如是说。
在念处禅修中,特别是缅甸马哈希系统的禅修中有一种名叫“标名”的方法。当禅修者发现自己的心离开观照对象,在看、听或者感受、思考时候,需要把它标注出来。
比如,当下的心没有觉知腹部的起伏而是在关注外部传来的声音时,就在心里说“听到、听到”,然后再把觉知带回到腹部。同样,心若在看感受、思考中,也在心里先标注“想到、想到”等,接下来再回到腹部的观照上去。
对大多数禅修者来讲,这个方法效果挺不错,它既可以帮助一个禅修者识别当下,同样也让他可以迅速从感受、情绪与想法等等编织的白日梦状态中走出来。当代禅修课程在使用这个方法,比如塔拉·布莱克的“标注情绪”,全身聚焦等。
关于这个方法的源头,我们似乎可以推溯到佛陀本人那里。根据佛经的记载,佛陀在禅修中、成佛前乃至成佛后,一直被一个老朋友关注者,他就是魔罗,他统率了贪欲、嗔恨、嫉妒等十大魔军,他的工作就是阻止人们从烦恼中觉醒。
在成道前不久,佛陀在尼连禅河边的树林中静修时,魔罗知道悉达多很快就要脱离自己的掌控,他非常恐慌。于是,他来到悉达多身边,假仁假义地说:“你的身体状况太糟糕了,还是回去把身体养养好,在家修福行善吧。”
佛陀回答的第一句是这样的——“魔罗我识汝。”
我相信,这就是最初的标名。
写到这儿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界定佛陀的身份,他是一位宗教师还是一位深通心性的心理师呢?!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
《金刚经》如是说。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林紫心理堂所有专栏文章系林紫专家们原创。分享是美德和善行,我们乐意你的传播、转发、转载你所喜欢的文章。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林紫心理堂(LINZI-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