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个容器。对外可抵挡风雨与侵袭(父亲功能),对内可满足温饱与转化残风漏雨(母亲功能)。这是一个理想状态。
如同羽毛球双打,可一个守前一个守后,可一个守左一个守右。配合的好的双方是随时知道对方的位置并知道空位在哪,做迅速的补位。
现在的家庭多半本身处于风雨飘摇中,社会的剧烈变迁,价值观的快速变化颠覆,信息量的精华与糟粕涌入,让每个做为个体的人本身无法稳定,组建的家庭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容器,去阻挡风雨,去满足心理的温饱与转化。
当个体出现情绪状态的时候,目前的家庭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接纳、不允许的状态。就像是个烫手山芋,无法把这个烫手的状态转换到一个不烫手的状态,就急着扔了出去。这种不接纳、不允许的状态来自于家庭里没有可以接住这个坏情绪并将之转换的这么一个功能。
举一个有些突出但常见的例子:孩子不上学了,家长急着让孩子去上学,急着批判孩子说孩子各种不懂事、闹心、麻烦等等,没有人愿意去了解这个不上学的孩子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就好像在说,孩子一直按照家长和社会所想所要求的样子,就是省心的,就是合格的,甚至这才是正常的唯一标准。家长们不明白孩子出现不上学(家庭容器对外功能的漏洞出现),只是目前某个状态累计的一个顶峰,这个状态是孩子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困难,所以他选择了用一个偏离社会规则常模的这么一个行为来表达,这是孩子求救的身体与行为“语言”,如果这时候家的这个容器里,有那么一个人,能够去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并与孩子并肩去理解和面对目前遇到的困难(家庭容器对内进行残风漏雨的接纳并转化),孩子这个状态就像是坐过山车,抛到的最高峰的心惊肉跳之后,回归地面。否则,这个状态就可能成为活火山,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小的情绪状态呢,比如,一个人在家表示出不开心,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以上(几周到几个月),一般家人有三种做法:
首先:生拉硬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急着让这个情绪不好的家人赶紧从不好的情绪状态里出来,维持表面的“其乐融融,和谐美满”;
其次:可能就开始攻击加贬低。急着批判处在这种情绪状态下的家人不好,不顾家人的死活,没能力,怎么这么瘪三,逼其迅速的转换情绪;
再者:就视而不见、躲闪或加以抛弃。你情绪不好,你别影响我;我无力处理就我也不理你,让其自生自灭。
这个时候,家庭成员不是互相扶持,相互补位去修复这种家庭的容器功能,而是相互埋怨、抱怨、攻击、拆彼此的墙。这些动作的同时或者之后呢,会向外求。求工作满溢,求金钱满仓,求第三者……
当然,在这里补充一句:如果这时候求助专业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学训练背景、长程的一对一的个人体验、定时的专业督导)可以暂时补位家庭这一部分缺失的心理功能,以暂时完善家庭的这个容器。
个人是家庭的细胞。
家庭是国家的细胞。
每个单独的个体是一个完整与独立的家。
你自己的这个家,是个容器吗?
你组建的这个家,是个容器吗?
不求百分之百,只求六十分。 (来自温尼科特: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