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心理电影】无处的男孩

电影简介:本片将揭示约翰·列侬没有父亲的童年生活,其“生活在罪恶里的母亲”和膝下无子的婶婶对他的争夺,他同两位同父异母的妹妹之间的亲情,以及母亲的意外身亡,而披头士的另一位成员保罗·麦卡特尼要到十七岁才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来自豆瓣的影评,很适合这里,于是拿来了,罪过罪过。

《就像十八岁时给你一个,娘》

文/老丁

有关约翰·列侬的俄狄浦斯情结一再被提及,就在不久前,英国《太阳报》还曝光了一段据称是列侬的录音带,他在其中自爆14岁那年摸过亲生母亲Julia的胸部,更曾幻想跟母亲直接发生关系;还有好事的心理学家分析——“列侬在后来选择了比较丑的大野洋子(比列侬年长7岁),除了音乐上她比辛西娅(列侬前妻,漂亮可人)更能帮助列侬,还有一层心理因素,那就是洋子唤起了列侬的恋母情结,而洋子也像母亲一样对待列侬,这让在当时焦头烂额的列侬心里产生了极大安慰”。再有一个更为神奇的佐证,19岁的帅小伙Aaron Johnson,在出演了42岁的英国艺术家Sam Taylor-Wood导演的列侬传记片《Nowhere Boy》之后,相差23岁的两人正式相恋并且女方已经怀孕,近期还传出订婚消息。

八卦之外,有关真实的约翰·列侬的童年往事,以及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件异常严肃的事。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摇滚巨星有着惨痛的少年时代(“Nowhere Boy”内地译为“无处的男孩”,港台则译为“约翰·列侬少年时代”),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就是保罗·麦卡特尼,也是在花季就失去了母亲。列侬是5岁起就被阿姨Mimi抚养,直到15姨丈去世,才真正得以和亲生母亲一个红头发女人相认。从记事起,列侬的真正父母就是分裂的,而直到他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就相当于存在了两个“事实”母亲,一个把他生下来,然后5岁时离开他;一个把他养大,却一直只能叫阿姨。表面上看来很琼瑶剧,但对于当事人,一个有些放荡不羁,趴公交,烟不离手,看色情杂志,见到女生就调戏并且大胆裸露下体的小混混来说,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寻找自我认同的时候,可以想见其中的痛苦,所以有人说,整部片子,其实就是在诉说《Mother》这首歌的故事。

《Nowhere Boy》就是集中投射15-18岁之间自我萌生时候的列侬(明眼人可看出片名即改编自Beatles的歌曲《Nowhere Man》),改编自他同母异父的妹妹Julia Baird的回忆录《Imagine This:Growing Up With My Brother John Lennon》(编剧Matt Greenhalgh即是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传记电影《Control》的执笔者)。这个时代也正处于摇滚乐的自我萌发期(所以不能不说列侬真是生对了时候,刚好和摇滚乐同步),摇摆爵士大行其道,猫王刚刚开始疯狂,与养母Mimi钟爱柴可夫斯基和巴赫不同,生母Julia可算是摇摆乐的忠实拥趸(或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列侬遗传了亲生母亲的放荡不羁)。所以虽然是姨妈Mimi给列侬买了第一把吉他,但真正带领列侬走上摇滚之路的却是他的生母,并且在影片中显示,最早是Julia教会列侬弹奏班卓琴。与此相对照的是Mimi一直在板着脸提醒列侬别忘了带眼镜,可他有疑问“上帝为什么不让我成为猫王”的时候,Julia告诉他“上帝要让你成为约翰·列侬”。

遇见生母让在相对压抑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列侬算是找到了自我解放的乐园,生性不甘寂寞的Julia带他去看猫王的电影,去看演唱会,去泡吧唱歌跳舞,Mimi得知他成绩太差把吉他卖掉,他则直接找Julia要钱再买回来。母子俩挨在一起躺在沙发上听Screamin" Jay Hawkins的《I Put a Spell on You》,列侬脑海里浮现出和小女友在树林里交欢的场景……但不仅Julia和Mimi之间在角力,Julia和现任丈夫之间也有裂痕(影片通过Mimi之口把列侬的生母塑造成一个真正放荡不羁的女人,是她在丈夫出海时先出轨放弃了列侬的生父,除了现任丈夫的两个女儿,列侬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维多利亚),相当于两个家庭都不讨好的列侬,碰巧在这个时候遇见了保罗·麦卡特尼(曾出演过《真爱至上》的Thomas Sangster被质疑与保罗爵士相差太远,但根据导演Sam Taylor-Wood的说法,包括Aaron Johnson在内,就是要寻求陌生化),这个亦敌亦友的家伙不仅纠正了列侬在吉他弹奏技巧上的错误,还奉劝他远离骨肉皮以及尝试自己写歌。影片有一个桥段是列侬初遇保罗,感觉这个文静中带有羞涩的孩子不像个搞摇滚的,但保罗却很装B地说,哥搞的不是混混,是音乐。或者可以这样说,Julia把列侬带上了摇滚之路,但他在音乐上的真正启蒙者却是后来和他纠缠不清的保罗·麦卡特尼。

列侬在Julia给自己举办的生气派对上看到母亲和保罗·麦卡特尼也可以很亲热的时候(同样在《太阳报》曝光的录音中,列侬还直认和保罗搞断背),激发了他敏感而又强烈的自我冲突,他开始发疯似的质问母亲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当年母亲把自己抛弃,为什么现在又反过来接收他,但不能给他一个完整的家庭。而通过Mimi的捅破窗户纸,他了解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活了十八岁是怎么回事,5岁时父母离婚他明明选择了父亲却被Mimi“偷”走。如果说当年让一个5岁的孩子做出选择有些残酷,但18岁时从天而降一个亲娘也不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个生性敏感“童年阴影”萦绕的严重缺乏父爱的在相对沉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惨绿少年。接下来又一个琼瑶剧的设置,自我意识觉醒的列侬搬出姨母Mimi的家,一边上大学一边操持自己的“采石者”乐队(Quarry Man),生母和姨母两个老姐妹僵持了十几年也最终和解,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Julia过马路被汽车撞死,列侬在暴揍了保罗·麦卡特尼一顿后抱着他内牛满面:“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她……”

末尾还来了一个很《奋斗》的剧情,列侬要去德国汉堡组建Beatles了,找Mimi要出生证明办护照,需要她在“监护人或父母”一栏签名,Mimi问那我算什么,列侬说:“皆是。”那一刻庸俗地仿佛空气凝滞,Mimi楞了几十秒后上前抱住列侬,然后他离开利物浦自己的“家”,没有再回头。在《Nowhere Boy》中列侬保罗可以勉强看成是一对对比,Mimi和Julia是很显然的一对对比,各自的命运以及对待列侬的态度,一个刚刚开始阳光灿烂但迅速消逝,一个阴郁了十多年突然扫净长空雾。还有一对潜藏的对比,是Julia和列侬的生父以及Mimi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列侬生父”责任的姨丈,这两对夫妻关系是最寻常的家庭对比。列侬被亲娘Julia的现任丈夫嫌弃重新回到Mimi家后,明明和Mimi水火不容,但看到Mimi去给亡夫扫墓,还是径直跟了去,让他认识到夫妻之“爱”。一向冷酷刻板的Mimi,其实是另一种活法而已,没有道理说听柴可夫斯基的就一定比听猫王的低级或者高级。但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究竟有多大,还真是一个异常严肃的问题。科特·柯本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在阿伯丁的桥墩上写下“妈妈恨爸爸,爸爸恨妈妈”,长大之后的他们胡来乱搞打到自怜反抗绝望驯服欲望对抗体制都不是无迹可寻。

我们姑且相信《Nowhere Boy》中折射出的列侬是真实的,或者至少部分真实逻辑真实。命运在十八岁时让列侬开始认识自己的亲娘,却又同时再次夺走了他的亲娘,然后自我定位之后他重新给自己找到一个“娘”。他的亲娘把他带上摇滚之路,做梦要超过猫王;亲娘和姨娘的纠缠纠结让他成为一个二流摇滚乐队的主唱,敲开了流行音乐的大门;亲娘的离世让他组建起一个一流的摇滚乐队,“比耶稣还有名”。再到遇见大野洋子——他自己都承认,在Julia去世的第十个年头,已经开始神神叨叨沉迷药品的列侬又写了一首歌《Julia》——就是洋子和他娘的结合体,然后他解散了Beatles,开始投身前卫艺术和政治,拍裸照(《滚石》杂志拍的那张著名照片据说就是恋母情结的直接投射),搞床上运动,成为摇滚大师,包装成社会活动家,直到被枪杀。十八岁之前的他,就是个普通的利物浦少年,扔到大街上到处都是,“他从来是个漂泊者,随遇而安,四海为家,不为谁谁,不为所知,没有思想,没有方向,是不是和你我有点像?”(《Nowhere Men》,但愿有人把这个题材也认真拍出来)十八岁之后的他,重塑自我定位之后也就永失童真,“美梦已醒,我还能多说什么,美梦已醒,就在昨天。我曾是织梦人,可如今已重生,曾经我是海象,可现在我是列侬。”

影像馆传送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电影】无处的男孩  无处  无处词条  男孩  男孩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电影  电影词条  
综合

 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健全人格是心身健康的保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教育界、医学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因为,有研究表明,目前研究生精神障碍时有发生,已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展开)

综合

 男人对待感情的20个潜规则

 1、如果一个男人对你有好感,他头脑中第一反应到的是得到你的电话,而不是给你他的电话。但其实,男人要了你的电话也不代表他真的喜欢你,因为有超过四分之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