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构成了出国留学的主力军?答日富二代、官二代以及高级白领。抛开争议不说,在国内上中学名校,报“出国班”,诸多环节需要公关,一大堆关系需要上下疏通。说白了,“低龄留学”拼的是钱和爹,广大贫寒学子没有这样的家底,玩不起如此昂贵的游戏。——Psy525.cn
动辄几十万的支出,让自费留学逐渐成为贵族消费,并沉淀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这种说法也许失之绝对,但舆论却倾向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政、商、学界的精英哪个不认同国外优质的大学教育?精英们要培养精英的下一代,耗资甚巨也会再所不惜,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别于应试教育下的凡夫俗子,成为一个个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达不到的话,至少也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从民国时的出国游学,到改革开放后的学术性留学,再到现在的自费留学,目的不同,形式各异,却同样闪烁着身份的光环,背后尽是对洋学历崇拜:《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买假文凭,回国竟然混上了教职,钱钟书如此手笔恐非空穴来风,而是当时风气使然。吊诡的现实是,如今沿海的名牌大学招聘教授,往往只认国外顶尖名校的博士文凭,紧紧地卡住了人才的出身,并将教授们的“海归”比率作为炫耀性的资本,印制在宣传册上。
学习有学习的自由,花自己的钱留学,旁人当然不容置喙。“低龄留学”为摆脱应试教育也好,追求国际化思维也罢,都是值得赞赏的教育探索。但是,英雄不问出处,求知罔论身份,将出国留学视为一种身份象征,并据此产生虚妄的贵族心理,竞相攀比出国,却是无益的,只能贻笑大方。
国外的大学奉行“宽进严出”的理念,在那里上大学听起来很美好,竞争起来却尤其残酷,不留情面。那些上尽各样培优班纨绔子弟,在国内还勉强跟上,一旦离开父母的监护独立学习,磨难是避免不了的。在那种环境里面,能炫耀的东西除了能力与勤奋,还有什么?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