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拉练爬坡
在文化大革命前后,我参加了两次拉练爬坡。所谓“拉练爬坡”,就是像解放军一样,进行长途行军,对普通百姓进行体力和意志的训练。
第一次是1966年的8月份。那时我们全县的教师集中在县城学习,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蔓延到我们这里。目的地是桃花江水库建设工地,路程30公里左右,一天去,一天回。由大会组织者安排分批前往。一天走30公里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没什么了不起,但对那些年老体弱的人来说,那可是一次大考验。
轮到我们区拉练了。我们7点半吃过早饭,各自带着干粮、水壶,背着被包(就只有席子、毯子、换洗衣服),排着队伍出发了。每个公社有一名旗手,打着红旗走在队伍的前面;另有一名体育教员吹哨子、喊口令,队伍整齐,步伐一致:几百人的队伍走在公路上,还真有点雄赳赳气昂昂的气概。
我和几个文艺爱好者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时而唱歌,时而打快板,时而喊口号,进行鼓励。越接近目的地,这种宣传鼓动越重要,因为那些年老体弱的人,已经真的走不动了,听了我们的鼓励,他们会努力前行。
路上,有人掉队了,马上就有人去替他背被包,有的年轻人背三四个。有的人水喝光了,就有人把自己的水倒给别人喝。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下午5点左右,才达到我们的宿营地——桥头河完小附中。这里,“火头军”早已准备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吃饭、洗澡、洗衣之后,就在学生寝室里开好铺,没顾得上出去玩,就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休息。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桃花江水库建设工地。当时,正在进行水库大坝的施工。
我们县,原来有好几座水库,都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修建的,全是黄土夯筑的大坝,而这座大坝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中间是空的。这在我县是第一座。这座水库修好后,能防洪、能发电、能灌溉、能养鱼(现在还有了当时没想到的一大功能——旅游观光)。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机械化施工的设备——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还有些叫不出名的机械。
水库的坝址在子良岩。子良即南北朝时南朝宋道人潘子良,自号浮邱子,曾在此采药炼丹,故名曰子良岩。这里是一个峡谷口,两边是百来米高的悬崖峭壁,全是石灰岩质的石头,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姿态奇异。清嘉庆《益阳县志》载:“子良岩亦有仙人石,如椅,胯坐及两肘凭借痕皆宛然。”又载:“子良岩峭壁悬崖,下有深潭,石桥横其上,长约三丈许,广仅容足。”岩顶原有会仙庵,传说为潘子良与仙人相会之所。子良岩中间,从上至下有一道深深的裂缝,十分险峻,传为仙人设下的试心沟。沟上有一窄窄条石架的桥,名为会仙桥,修仙炼道之人,只有心诚志坚者,方可过桥成仙。子良岩上的仙人遗迹,大都湮没无存,但那险峻的悬崖峭壁,却仍屹立于蓝天之下。
两道壁立的悬崖之中,是将要被钢筋混凝土截断的不到百米宽的桃花江。“石破天惊,仙山第一”八个如走龙蛇的大字镌刻在左边的悬崖上。大坝截流,水库蓄满水之后,这八个大字,将淹没在桃花湖水之中;大坝上方的那些小山头,也将变为湖中的小岛。
我们看着眼前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水马龙;回味着神话传说,美丽动人,魅力无穷;憧憬着未来美景,湖水波光粼粼,电厂机声隆隆,渠水潺潺流动,几万亩农田硕果累累。
参观完大坝建设工地,回桥头河附中吃过午饭,就背上被包,排着队伍,步行回县城了。
大概是1972年,我们全区的老师又进行了一次拉练。这次的目的地是五区区中学。我们步行几十公里,参观了五区区中学的学农基地,在鸬鹚渡附中与五区的老师举行了联欢活动。第三天才回来。
拉练爬坡,回忆起来,也蛮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