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记忆中的草台班子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上唱大戏,叫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也要去……”想起这带着稚音而诙谐的小曲儿,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乡下老家。

  我还清晰地记得,提孩时春节期间老家兴唱戏,几乎是村村有剧团,到处锣鼓喧天,让平时平静的乡村,充满喜庆,热闹非凡。唱戏除了图个热闹外,还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那时候,一个村里有多少人口,不用打听,到戏台子下面查一下人头,就基本知道了。

  我们村这个1000多口人的村庄也成立了一个剧团。 人们称农村剧团草台班子。这些草台班子不但在本村演出,而且还和周边村交流演出。这样,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融洽了邻里关系。俺本家4服头上的常妮叔,在当时是村里能写会画、多才多艺的大能人。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同时还负责画布景。记得上世纪60年代,俺村排演过《掩护》、《两个队长》等。在《两个队长》里他扮演了一个铁面无私、公道正义的队长。在我们那一带有叔侄开玩笑的风俗。一个也管常妮叫叔的演员,胡编乱造了一个笑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年春节后的一天晚上,我们村剧团到晁小寨村友谊演出,第二天一大早,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挎着满满一篮子鸡蛋专程去看望常妮叔。一进门就称常妮叔是救命恩人。这一叫弄得常妮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后,老太太详述了救命经过。老太太是个戏迷,那天晚上挤在中间看戏,由于人多,台下发生拥挤。老太太被年轻人挤得实在受不了,在这紧急关头,常妮叔出场了。他放声一唱,台下的人几乎走光了。差点被挤死的老太太得救了。真是编得有鼻子有眼,简直能让人信以为真。

  草台班子毕竟不是正规剧团。他们排练完全是照搬别人的,根本不是正规版本。更不会像现在有VCD光盘做参照,几乎是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其中有的农民不识字,全靠别人提词。那些拉弦子、敲铜器家伙的人,也不是很在行。演出期间,常常会闹出一些趣事,令人捧腹大笑。有一次,敲锣鼓的人只顾看戏,忘记了敲。拉弦子的就停下来喊:“敲啊!敲啊!”此时,敲锣鼓的才幡然猛醒,慌乱地敲上一阵子,弄得看戏人、唱戏人一阵哄笑。有的演员忘了戏词,怎么办?就让人在幕后提词,提一句,唱一句。台下的观众摸不着头脑,不知他们是在演出,还是在吵架。当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台下人笑,演员也笑。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俺村来了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这些有文化的城里人,见多识广,为村里的剧团增添了新鲜血液。村剧团开始排练《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红色娘子军》等难度比较大的“样板戏”。 这时的演出水平也大大提高。和其他村相比,已是名声在外。

  那时,一村唱大戏,周边村庄的亲戚都要邀请过来,村民们还为谁家请的亲戚多而引为自豪。唱戏的场面,不逊色于鲁迅笔下的《社戏》场面。台下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就连周围的树上、墙上都是看戏的人。

  而今,家乡看戏的减少了,谁家过红白喜事请个戏班子,台下的人寥寥无,屈指可数,而且多是老年人。一些草台班子为了吸引年轻人捧场,在节目中增加了一些所谓的流行元素,由动感的舞蹈、劲爆的乐曲、超短裸漏的艳丽服饰发展到打情骂俏的媚俗内容,甚至有的竟跳起不堪入目的脱衣舞,严重玷污了农村这方净土,让一些老年人常常感叹道德的沦丧。

  社会呼唤文明。笔者祈愿人们在拥有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固守精神上的这份高雅、宁静与传统,固守心灵上的纯洁与高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记忆中的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词条  记忆  记忆词条  记忆中的草台班子词条  
散文毕淑敏

 最晚的晚报

 暑假刚开始,我们家就风云突变。  期末考试以前,每顿饭菜里都有肉。晚饭时,爸爸还隔三差五地从油脂麻花的公文包一皮里,拎出一个裹了好几层的塑料袋,说:“快点吃,...(展开)

散文

 草原,我的梦中情人

 我正在向梦中的草原走去,带着前世的记忆。梦中,我生活在一个绿色的国度,那里风吹草低,那里有一个红衣女郎,她牧的羊群,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可爱。    我要去的是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