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尔一次外出,看到了收割后的农田旁边,挂着各式各样的条幅,“农田一把火,让你牢里坐。”“田里有火星,罚你一千整。”等等。
望着农田里被遗弃的各种植物的秸秆,看着路边一幅幅警告性的标语,我的心绪飘回到了几十年前老家的麦秸垛。
农村出身岁数略大的,谁不熟悉麦秸垛?那可是农民的宝贝,盖房子、喂牲口、烧火做饭、甚至冬天取暖都离不开它。那还是我们心目中最难忘的风景。村头路旁,一丘丘的麦秸垛杵在那里,戴着一顶“泥帽子”,默默地望着村里土房子灶突里袅袅冒出的黑烟,相映成趣。农家做饭烧麦秸,就从垛根底下一把把撕,形成一个大洞,常常会成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在吃大锅饭的时候,全队几百亩的麦秸都垛在场里,一般垛成两个大的麦秸垛。麦秸垛一般下面大致呈半圆形,上半部分大致是一个成一个弧面。
垛麦秸垛不仅是一项技术还是一项艺术。在下面往上送麦秸可是一项体力活,你想一下一叉子麦秸你要举过几米高,没有一定的体力和技术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举叉子的之外,在上面垛垛的人那可更是一门学问活。
在上面既要把麦秸垛垛的好看,还要保证麦秸垛不漏雨,此外还要小心自己不从麦秸垛上掉下来,一心三用,那可真不容易啊!
垛麦秸垛的时候,一般都是从中间朝四周垛,这样基本保证麦秸垛不漏雨。如果你从周围往中间垛,垛好之后可能中间会漏雨,这样,一垛麦秸垛可能就会化成污泥。
麦秸垛小时候可是我们的乐园。夏天,我们拾柴火的时候,有时候偷偷的钻到麦秸垛里,趁人不注意抱一抱麦秸逃的无影无踪了。冬天的晚上我们捉迷藏,柴火垛更是我们的藏身之所。我们几个躲藏的小伙伴齐心协力扒一个地洞,然后几位小伙伴钻进去,只剩下一位小伙伴将洞堵死,人后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这样,对方就是再怎么找也找不到我们了。
后来实行了责任制之后,麦秸垛不会再集中在一起,各家各户都在自己的小场里垛起或大或小的麦秸垛。
一个麦秸垛便是一户农家的一份小小的资产。一家子得罪了人,仇家要想报复又不想结仇太深,便会在月黑风高的夜里划一根火柴,把他家的麦秸垛点着。麦秸垛一般在村外,个个麦秸垛又都孤零零地戳着,所以放这样一把火引起“火烧连营”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火光熊熊,颇有声势;村里就有人叫喊起来:“村东头着了火啦!”大家跑去看,这火没有可能救,也没有必要救,眼睁睁看着这个麦秸垛烧完,变成一小堆灰烬。主家来了,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知道点火的是谁,却也无可奈何,骂两句糊涂街回家睡觉去了。骂得太凶,说不定明天村西头那个麦秸垛也着了。
秸垛堆了几年都没有使用,便可能有狐狸、黄鼬、刺猬、长虫之类寄居其中。这些动物在老百姓眼里,都带几分“仙气”,狐狸称为“狐仙”,黄鼬称为“黄仙”,刺猬称为“白仙”,长虫称为“长仙”,告诫孩子们离开这样的麦秸垛远远的,免得无意中冲撞了这些“大仙”被它们“魔”上。农村流传的许多离奇故事,都是以麦秸垛为背景的。不过《聊斋志异》中那么多鬼狐故事,我却一时想不出哪个故事发生在麦秸垛中。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狼》,说是一个屠夫赶集回家天色已晚,被两头狼跟踪,屠夫将肉骨头扔给它们,终于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只能在一个柴禾垛根底下和狼对决,两头狼都被杀死。蒲松龄没有直接说这是一个麦秸垛,但是文中写道,屠夫“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个柴禾垛是个麦秸垛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现在农村麦田的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当年麦浪滔滔的景象已经很难见到了;麦子少,麦秸也就少。其二,那时麦子轧完了场,留下麦秸主要是两大用途,一是泥房子,二是当烧柴,现在需要泥的土房子已经极少,做饭也不用再烧麦秸,麦秸失去了保留的价值。麦子收割大部分变成了机割,麦秸当时就被粉碎当做肥料翻耕在田野里了。也有的机割小麦留茬很高,麦秸少了,麦茬子却被点火烧掉,弄得乌烟瘴气,实在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