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寒假读书散记

一、随感

   对于自由读书的人来说,寒假数十天相对较为充裕,可以把寂寥换成享受的时光。光阴不能无端虚度,假期汲取知识应该自觉坚持。置身三尺讲台,如何使课堂焕发应有的生命力,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也促使我不能懈怠。放假前,依照惯例,我前往图书馆借得人文社科类书籍,于是在忙完家务的余暇,我捧起书卷,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假期时光不短,但落实在读书计划上则显得紧迫起来,每天与闪耀光辉的书籍相遇,有倦怠,但更多的感受是不断被牵引,一页接着一页翻看,欲罢不能。毕竟没有完全以读书为业的人那么有福气,我的计划再怎么周详,可是琐事袭来,还是不得不和正在阅读的书暂时作别。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寒假结束之际,有的书依然没有问津。静下心来,我对这些天读过的书加以梳理,认真总结,盘点收获,也算是一种鞭策。

   作为教师,读书、教书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钟情书籍合乎情理。寄情读书,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浸入血液,染于灵魂,使生命渐渐成长。书卷在手,无烦无忧,甚至忘乎所以,故而“书呆子”之雅号早已冠名,与书结缘,情定今生。坦率地说,每日如果不翻上几页书,不感受淡淡的书香,心里空空荡荡,浑身颇感不自在。

   如此表白,似乎有王婆卖瓜之嫌,其实就在数年前,我和书交情甚浅。一看密密麻麻的文字顿感头疼目眩,更不要说大部头的书籍了。20刚出头被分配到来到一个偏远小镇,风华正茂的师范学子被周遭环境同化成了一个憋屈青年。那时候天好像一直阴沉沉的,很少有风和日丽的时候,即便有,也不会在意。好像被关进一个笼子里,看不到未来,也没有想过还有什么希望。整天无精打采,缺乏人生的目标,读书上进的年华时候反被蹉跎。窒息的环境停留不下去,于是选择了漂泊,身份还是那个身份,学校却在家乡千里之遥。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容不得有过剩精力去书中求索,于是或借或买的书因为倦怠而被搁置起来。偶尔捧起一本阅读,也不过随便翻翻,如同蜻蜓点水,根本没有深入进去,当然谈不上什么收获。尽管和书籍也在接触,但阅读的多是与授课有关的材料,这和促进生命成长无关。后来网络兴起,那么漫无目的网上冲浪则成为常态化生存方式。读来读去纯粹是在排遣寂寞,消耗光阴,任由这些构筑生命的材料荒废。回首似水流年,读书之事潦草而过,收获甚微,几如尘埃,有时候不免懊恼。

   歌德曾说过: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责怪往日的慵懒和随意无济于事,那时候人生没有得到审视,或者因为年少轻狂,或者缺少人生规划,荒废了光阴也失去了很多难得的机遇。目前的工作环境较以往强得太多,唾手可得的名著佳作,相对充裕的业余时间给我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尽管青春岁月悄悄远离,开到荼蘼,生命之花还有可能绽放。

     教书是一种生存方式,而笔耕也应成为一种辅助手段。想想这两年来,生命中自觉涌流的文字不算太多,而能够上得台面,得以发表更是寥寥。自己曾经对那些变成铅字的作品聊以自慰,借此炫耀,想想不过太肤浅、虚荣而已。写作是一种爱好,不应该以把回报作为终极追求的。如果自己真的具备学者或者作者的潜质,那么不该裹足不前,在无人陪伴和关注的路上默默独行。对于读书的选择,在缺监督的时候要学会“慎独”。遍览闲书,徜徉网络,那些文字良莠不齐,肤浅低俗居多,因此不可以藜藿为主食,空耗时光,而愚弄身心。读书是一种诗意的生存,要学会超脱自我的,因此做事要善始善终。光阴易逝,年华似水,习闲成懒,习懒成惰,别人成功时徒有羡慕之情。也许作为穷忙一族,平日忙忙碌碌,即便再忙也要记得自己生命是否真正获得生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还是笃信读书自然会有回报的,这不是立竿见影,而要日久才见效。人栖息于世,博览群书的目的未必就是为了升堂入室,获得赞誉,而是要获得生命的厚度,温暖今后的人生之路。倘若轻易放弃,将来肯定还是会懊恼不已。自己不擅于赌博耍牌,对游戏类的娱乐犹如木头棒槌,惟有读起书来还能提起一点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如果不清楚这点,那么自己更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走。作家阿乙在小说《先知》中写道:我读书就和你下棋、打牌一样,仅仅只是个爱好,这爱好是有点娇贵,但也不至于倾家荡产。是的,既然读书有瘾,而且从古至今都认为读书是件好事,那么何必辜负自己呢。因此读书的嗜好不能搁置,在日益浮躁的当下更应该坚定信念。于是我索性在放寒假之前,借书若干,装在背包之内,鼓鼓囊囊,让偷儿都不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宝物。由于借书太多,自己卡上的八本全部借满,我还使用同事的卡借了四本,放于背包,一路走来,暗暗叫苦。

  

二、随记

   我借的书中,小说几乎占据半数。

   截止到农历正月十四,再次将十二本书籍检阅,单凭装帧完美的封面就让我感到快意。区区几十天,我纵有再大的神力也不可能将这些书遍览、穷尽。俞敏洪曾说过,读书不一定必须要求自己把所读的书全部都记住,估计谁也没有这个本领。关键在于读过这本书,自己心中有了底气,以后再次见到会有亲切感。这和谈恋爱一样,谈过即便分手,和压根就没有谈过不是一个概念。厚厚一摞,犹如小山的书籍中,我完全读完,每页依次翻过的共有七本。它们分别是:周国平的《生命的守望》,《教师人文知识读本》两本,莫言的小说两本,教育名著两本。后两本书语言晦涩难懂,不过读过之后,还是有些收获。

   就这七本书而言,分别为哲学、综合、文学和教育书籍。知识范围不至于过于单一,因此读的时候感受有所不同。

   哲学家周国平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我尤其热衷,如《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人生哲思录》我以前或读或听过,其中思想的深邃也颇有感触。这本《生命的守望》属于他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作品集,分若干专题论述人生的话题,其中的哲学思考对寻找人生困惑的答案有所启示。《教育人文知识读本》分上下两册,一版再版,很受欢迎。这套书包含八个单元,每单元的标题采用其中一篇文章的同一个标题,其中不乏美文,读后是一种贯穿整个身心愉悦的享受。我在读研期间曾借阅并浏览过,对于其中闪耀光辉思想的优美篇章记忆深刻,有的片段曾做过摘抄,至今仍在笔记本上保存。寒假时间充裕,藉我时日再次阅读,较以前的感受大为不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总相亲”,这本书就是故人,如今重逢,因此格外亲切。尽管所选文章不过是思想家、文学家作品选的其中一篇或两篇,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大家风范光芒万丈,不凡文字充盈字里行间。莫言的作品我以前很少涉猎,印象深刻的不过是改自他作品的电影《红高粱》、《阳光天井》以及他的一篇写狗的散文。自从莫言获得诺奖,我也几乎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或从网上,或从图书馆,能够借到或者搜罗到的书籍,我都找来。放假之前曾读过他的作品有《透明的胡萝卜》、《牛》、《师傅越来越幽默》、《幽默与趣味》等,在他个性化的叙事感召下,对他的景仰油然而生。他登上领奖台后,发表了《我是个讲故事的人》的演讲,我下载并反复观看了好多遍。带着对这个作家的敬意,我拜读他的作品也是最朴实和真诚的。领奖前夕,他在瑞典大学文学院朗读了《生死疲劳》的开篇,这本充满魔幻色彩的书名就沉淀在我的脑海。尽管此前没有读过,但是我下意识感到这本书应该不错,于是到图书馆去寻找,看看能否借到。网络搜索之后,图书管理员递过此书,我毫不犹豫暂时据为己有,唯恐被人抢去。这是一本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五百多页,数十万字,内容繁多,叙事结构芜杂,如果没有足够的闲暇或者耐心不够,肯定会浅尝辄止的。寒假之前我只是草草翻看前面两章,而后因学校事务而暂停下来,准备假期好好欣赏。我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通读此书,感到莫言叙事的宏大,气势磅礴,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俏皮幽默,当然还有构思的精巧。书中讲述了西门闹老地主先后五次生死轮回,分别化身为了驴、牛、狗、猴和大头婴儿。透过他的视角,揭示了时代的变迁,人心的变化。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另一个叙事主人公蓝解放,由出身卑微的农民而成长为执掌一方大权的官员,他的生命过程有辉煌也有堕落。这条线索和另一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个村庄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这本宏大叙事的小说来看,莫言被誉为当今伟大的作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的作家离开了土地之后,变得肤浅,甚至庸俗;而莫言根植土地,对土地诉说,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根植于土地的伟大精神。另一本莫言的作品则是小说集,共有三篇,分别为《笼中叙事》、《欢乐》以及《冰雪美人》,依次为长篇、中篇和短篇。莫言的小说穿插着魔幻主义,亦真亦幻,颇耐人寻味。最后说说教育名著: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洛克的《教育漫话》这两本教育名著的相遇纯属偶然,我于放假前去图书馆借书,恰好在刚采购的新书中发现了它们。当时卡上借书已满,遇到“故人”,心旌荡漾起来。我是在读研时和它们相遇过,跨专业读研的硬伤让我见到名著自卑感顿生,当时对于它们的了解不过只鳞片爪。如今旧友重逢,岂能错过相亲的机会,于是抱得它们归去的念头异常炽烈。尽管目前是以英语作为谋生手段,但是英语不过是登山的手杖而已,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浩瀚的教育学之类的书籍。既然难舍旧情,那么不在充足余暇阅读教育名著,实在违心。再者原来对名著的感情很淡薄的,读研之前更加肤浅,为了应考我仅仅知道书名而已,对书中内容的了解也是雪泥鸿爪。名著语言不及小说,阅读起来很费劲,要静静思考才行。一目十行的后果是和没有阅读差不多,我即便也算读完,可是自我感觉仍然一知半解而已。不过偶尔遇到的经典名句,我尽量选择摘抄,这也算不虚此读,纵然仅仅是一种纪念,也很有意义。


    其余所借的书籍除了《喧哗与骚动》已经阅读过半,其他都令我感到惭愧。自己辛辛苦苦把它们带回家,结果一页没有翻过,原封不动还给图书馆,这又何苦呢?犹如做生意的赔钱赚吆喝一样,实在太愚蠢了。看着厚厚的一摞书籍,以及假期剩余的短暂时光,我只能报以一声长叹了。贪心不足蛇吞象,即便废寝忘食我也不能通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了。目前还没有问津的书有: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427页)、《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394页)、《小说的艺术》(184页)、《相遇》(228页)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538页)。仔细审视,遗留下来的均与小说有关。按说小说的阅读很轻松的,但是我一接触《追忆逝水年华》顿感译文的语言生硬、拗口,直接胃口大减,其他几本也受了影响,不能勉强读下去了。看来,老米、老普的作品不适合我,待我胃口好的时候再说吧。

三、随缘

    坦而言之,这段时间我由于专注于读书或写作,对家人的关心不够,使他们抱怨声声。应该说吸引我欲罢不能,甚至废寝忘食的不是纸质书,而是下载的一些电子书。我曾经写过一篇叫做《书的高贵在于思想》文章,曾对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功能论述道:“我面对两类不同意义上的书籍,还是没有明确区分伯仲,因为我认为书的高贵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思想。只要能真正让读书的人乐在其中,足矣!”由于阅读电子书要借助电脑,每逢电脑开机时,我家夫人就会一直抱怨电费消耗过快,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纵然如此,我还是保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风度,纵然怨言不绝于耳,我自然还是坚持把电子书阅读完毕。

    粗略统计,能够认真阅读,彻底读完的电子书有两本:一本是通俗读物《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孔春生、冯辉梅),共计五章,204页,分别从教育信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终身学习五方面论述。书中语言平实,事例选取大多和教师职业有关,因此亲和力很强,我读的时候颇感轻松;另一本是阿尔文·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二十八章,500多页,内容颇为丰富。我没有细读,只是晚饭之后匆匆浏览,但是感到趣味性很强。书中论述时代的变迁,以及现在我们人类面对的困惑,作者书中均作了相应描述。我从这本书还想到当前我们国家处于三个浪潮并存的阶段,农村在第二次浪潮的冲击下,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渐渐打破,而工业化的规则不断深入人心,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在第三次浪潮冲刷之下,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是不可遏止的。我从当前网络时代信息几何级数增长,往昔不可思议的事情目前随时代而进步,尤其微博时代,有人想要隐瞒事情真相,的确不太现实。譬如刚过去的一年,网络反腐令人称快,“表哥”、“房叔”、“房妹”等相继曝光,如果不是处于第三次浪潮冲刷的时代,想让龌龊大白于天下,的确不太可能。针对我自身,我感到自己有点懒惰,跟不上时代节拍,对于出现的新事物一种表现为排斥或消极的态度,譬如到现在为止,我还不习惯于网购,也没有自己的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甚至网上开微博,写网络日志也是勉强为之,相对于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的人们,我的确有点落伍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的手机目前仍然没有上网,不懂得何为蓝牙和WI-FI,就是对于电脑技术,我也是一知半解,一旦电脑出了故障,自己束手无策,还是乖乖的去求助别人。这本书太有时代意义了,我有机会还要再通读几遍,从中再次领略未来学家的远见卓识。

   此外浏览的电子书不过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看到感兴趣的物品,会拨弄一番,轻轻放下,而后继续前行,留在脑海中的印象一团模糊。这里就不赘述了。

    寒假结束了,想想多年来我很少认真把读书当做很重要的事情去做,如今却行文提醒自己要把读书当做生存方式。这说明我已经深刻认识到,如果真正能把书教好,使课堂不枯燥乏味,充满诗意,那么还是要不断读书。除了认真读书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把自己的思想大厦建立起来,这是成就自己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开学伊始,工作繁忙的同时,应该还是有不少空闲时光的,一定要好好规划,再也不能匆匆而过,让自己回首之时,懊悔不迭。

   那么在学期的开端还是希望能与更多的好书相遇,能真正长进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泛舟书海,远离庸人自扰的烦恼和忧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寒假读书散记  散记  散记词条  寒假  寒假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寒假读书散记词条  
美文

 风筝与线

 夏天,风起,风止,迎风的树干在低语。夏天的风,轻轻吹过,那蓝天白云上的风筝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夏天,我对教与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相当于我们手中的风筝...(展开)

美文

 我是一只鱼

 我是一只鱼,凝望你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眼底满满的泪水。我游啊游啊,我却游不过鱼缸,我只能独自悲伤,我害怕忘了你。你的背影模糊在我的眼泪里,我多么渴望你能为我短...(展开)

美文

 老人家,对不起!

 和女儿牵手站在马路边等红灯变绿灯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  人群中突然闪出一个身影,死死拽住我的胳膊——妞,你过马路嘞?  仔细看,一个头发散乱的老人,六十几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