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总是难免的。
求医如求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下来,在病人看来那就是死里逃生,所以医生在病人心目中,有多么高洁、神圣,有多么令人敬畏!
一。医道
常听人说:“某某医生医道高明”。
何谓“医道”?简而言之,医道有三。
其一,指执医的路子。
同样的基本医理,同样的临床实践,有的医生可以是手到病除,有的则是久医不效。其中道理就是各有各的“路子”。
形成自己独有的“路子”,而且十拿九稳,那就是“名医”。
有的医生虽然多年实践,但总是信手拈耒,毫无章法也无主见,忙了大半辈子,却碌碌无为,形成不了自己的路子。
其二。行医的道德。
医德是医生行医的灵魂。十个名医,十个都一定是有道德涵养的仁者。医生不是医物而是医人,所以善恶总是会被感知的。医生是否受病人敬仰,都会被病人表达出来,即所谓的“口碑”。有德行的医生,天长日久必然形成口碑,因而成为“名家“。
其三。从医的涵养。
病人是弱者,弱者很敏感。弱者最期待的是同情。如果病人遇上同情心丰富的医生,首先从心理上病就好了一半。所以,慈眉善目、和颜悦色,急病人之急、痛病人之痛,是医生最必要的素养,即所谓“医病必先医心“是也。
有的医生,厌恶病人,嫌脏烦吵;或把病人视作愚盲,稍不如意则恶言相加、冷眼以对!因而病人对这位医生所开的药方,也怀有畏惧感,甚至不敢冒然服用。
以上三条,似是衡量医生的简骇标准,也是判别医生是否有前途的尺度。
二。求医
那年,小女不足一岁。突患“发热”,都在38度以上,连续13天不退热!我夫妇二人连连遍走城内各家大医院,但总是诊断不出是何种病症,或曰“出疹子”、或曰“肺炎”,莫衷一是,热度也下不来。
13天后,小女开始发生鼻翼扇动、呼吸急促,出现了危急症状。
在求医途中,偶遇一位病友,他建议我去省立医院中医科找老医师杨以阶医生试一试。
在杨医生处总共门诊三次,前后只用了四天,终于痊愈。三次看病情况如下:
第一次,杨医生诊完脉后向我说:今天只能给你开一剂水药,先试试路子,回家服药后明日再来门诊。
第二天,杨医生诊病后开了一剂中成药、一剂水药。并仔细的叮嘱我,晚饭后将成药的四分之一,温开水服下,再服水药,注意在天亮前后孩子会大便一次,大便将是黑的颜色,这不碍事,不必惊恐。天亮之后即可退热。
当日服药后,一切均如杨医生的予言,第二天果然退烧,当天再继续服用水药。第三天,孩子精神气色明显好转。于是再去杨医生处门诊,杨医生说:以后不必再带孩子来了,只需把服药后的情况如实转告,即可开药,且今后只是病后调理。
此事给我印象极深,良医济世,实为人民之福也。
三。受益
这次求杨以阶医生看病,最大的感动还不只是小女的病被治好,通过杨医生的疹病特别是书写病历,我深受感动,受益非浅!这一个过程对我今后的治学态度,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和榜样作用。
杨医生用钢笔写病历,其书写之工整,并不亚于毛笔。他一边写字一边思考,整篇病历,结构清晰、语法完整,特别是那些中医惯用的半文言语句,言简意骇,令人顽味。
对于这篇病历我很钦佩,它不光是说明了医生的医术高深,而那一笔不苟,甚至标点符号也不马虎的严谨,给人以示范、教育和薰陶。我作为一名教师,深受启发,而且尔后我一直学习他并持之以衡。
这份病历我本来一直是珍藏着的,可惜它在十年动乱时期,被裹夹在其他文件中,被红小兵化作一炬了!
200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