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是一本由[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灯》读后感(一):魔幻与现实 ——2018 NO.10
这本伯格曼的自传读来有一种忧郁而饱含生命力的复杂气息。在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不断穿插,用毫不掩饰的真实笔触,赤裸裸的坦诚着自己的一切。
他的敏感、脆弱、滥情、傲慢、才情让人又怜又恨。即使全篇充满了自我情绪的宣泄,无逻辑哲思可言,但他依然让人有所感悟,仿佛每个人卸下盔甲面具后,都藏有这样一个长不大的孩童。
《魔灯》读后感(二):不舍读完
❤️ 魔灯
1我想要魔灯
2外祖母
3卡尔舅舅却和她们不一样
4《一出梦的戏剧》
5达拉纳——永恒记忆 哥哥 妹妹
6我决心放弃拍电影与拍摄第一部电影
7幸福的恋爱
8税务
9完整性初体验 谈恋爱
10柏林 Hiel!Hitler
11无主题 家庭细节 恐惧 青年史 瑞典最年轻的戏剧院长 乡巴佬天才
12哥德堡戏剧恩师 埃伦婚茵场景 诅咒恶评家
13 莫里哀
现实和梦幻交织的行文,很多突然插入的叙述和连续不绝的意象,仿佛静坐这位伟大导演身侧听“伯格曼”式天才的娓娓道来。
尽管不乏粉饰但更多自我剖析的坦白。
打乱时间的忏悔录更有叙述的力量。
合上书,相较于很多电影还没看过的遗憾,更叹息于错过了那么多他编排导演的戏剧作品。
魔灯里伯格曼的身影也更像一个戏剧作者。而悖论就是这些戏剧不能像胶片一样永远留存下来,一次次地回放。
:理想国这一版《魔灯》装帧十分精美,纸张也质量上乘。喜欢去掉护封后封面的设计。
《魔灯》读后感(四):一种轮回
#阅读时光#英格玛·伯格曼自传《魔灯》,在单向空间买到这本新出版的全译本,便手不释卷地迂回着看完了。一个电影喜剧大师在暮于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岛上,回忆自己的一生,用忏悔的笔像在第七封印里那样跟死神对话,记录了自己一生。
小说的回忆是非线性的,如同电影里的蒙太奇与闪回。大师年少时家庭亲情的影响和对宗教的质疑,奠定了一生才华横溢却无法与人好好交流,情欲场放荡不羁痴迷性欲不断上演背叛不忠,而在拍摄电影时候那些闪亮的瞬间又如此光芒万丈,影响了后世的电影行业。看到如此真切的灵魂披露,似乎一切尽可原谅。看到访谈里李安和Woody Alen 对他的尊崇,也感受到这个一生在磨难与发光中的大师跨时代的影响力。最后的几张归宿于对父亲母亲的追忆忏悔,是一种轮回的结束。
《魔灯》读后感(五):魔灯:未曾预料到的痛苦
一些小感受记一下怕忘了。不是书评。
看完之后感慨,伯格曼这样的人我是爱不起的。他的天才背后是一生被病痛折磨与自我抗争的痛苦。
他几乎会爱上自己的每一位女主,前前后后几任妻子我还是没数明白。回忆录写的虚幻又真实,更多像是主观加工了的“瑞典式”冷冽的真实。
每三页就看到一个人病痛、疯魔或是去世的情感冲击不亚于当初看百年孤独的后半段,然而这个却不是虚构。
通篇的斯特林堡真的是展现了一个小迷弟该有的样子,而斯特林堡对女人的厌恶是否一度成了他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寻找到爱的原因?我还想不明白。
……感觉和电影表现出来的“导演”完全不是一个人。被这种未曾预料到的强烈反差击懵了。心有戚戚。 最后:拖了半年想看的书终于在ddl的逼迫下看完了!!!
《魔灯》读完了,仿佛化作轻盈的精灵在伯格曼的“第一世界”—精神世界游历一番,出来时却沉重地飞不起来,这个世界太过庞杂,太过震撼,其中充斥着灵感,天赋,痛苦,恐惧,忧虑,内疚,浪漫,情感,执着,信仰,背叛,绝望,焦躁,渴望,对家庭关系的困惑,欲望,情人,崩溃,戏剧,电影,歌剧,皇家剧院,音乐,巴赫,斯特林堡,易卜生,莫里哀,疯狂,宗教,亵渎,光影,镜头,摄影机,斯文.尼奎斯特,丽芙.乌曼,阿尔夫.舍贝里,卡比,英利德,剧院,政治,友谊,惧怕,创作,手,手,手,爱......我的灵魂仿佛也被浸染,可我的大脑却不能有条不紊的处理这些混乱的思绪,混沌不堪。伯格曼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对于年老的事实和创造力的消退能平静接受,然而字里行间都表露出他对于自己无能的恐惧,天才畏惧平庸,职业对于他而言重要性难以言喻,伯格曼一生共有六段感情,埃尔塞,埃伦,贡,卡比,丽芙乌曼,英利德,爱情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爱是生活中伟大的存在”,他却也一直因对于爱人的伤害而内疚,书中极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伯格曼的开诚布公,他的诚实,他仿佛把自己的隐秘全部揭示,呈现一个最真实的自我,他对于亲情的渴望,与家人的相处,他的或许被人议论的感情经历,他在某些时刻不为人知的可怕想法和冲动,阴暗的经历与境遇,对于幻觉和想象的迷恋,对于探索人性神性的执着,对于上帝的信仰和质疑,矛盾激烈碰撞迸发的灵感,他的幽默,他真的极其幽默和有趣,他的浪漫与柔情,他在梦幻世界的沉醉,他杰出的成就,伯格曼式的......
《魔灯》读后感(七):摘录
恐惧很快就会创造出它所恐惧的。 同样冷淡的伯格曼标记:不要碰我,不要接近我,不要抓住我,我是伯格曼,看在上帝的分上,离我远一点。 “生命的价值正是人自己创造的。” 那次做手术时我的生命中曾有一段时间消失了,这告诉我一个令人心安的信息,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无目的,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活着本身才是意义。人死了就化为乌有,从存在到不存在。在我们快速多变的原子中并不一定有个神灵存在。 爱是人生中最好的部分。爱是生命中最具有深层意义的东西。” 我认为自己还有其他的动机。失败有一种新鲜严酷的意味,灾难能激起攻击性,能激发出生命中蛰伏的创造力。从西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一桩乐事。只要我没有因为生理原因无法开口,我就非常愿意被驳斥和质疑。而不只是被我自己。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我要做一个讨厌的人、一个麻烦制造者、一个难以被归类的人。 不可能的事对我极具吸引力,因为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也不想得到什么东西。除了几张报纸的善意吹捧外,我什么都不会得到——而读者在十分钟内就会忘掉这种赞许,我自己在十天内也差不多全忘了。 这样做的结果难以预料:也许更好,也许更坏,也许一如既往。我们无法断言。维持友谊绝不靠许愿或协议,也不靠时间和空间。友谊完全不需要什么,只有一点除外,即诚实,这是唯一的要求,但很难做到。 在短暂的一瞬间,我理解了她面对生活失败时的痛苦。她不像父亲那样能够生活在谎言中,也不是信徒。她有勇气去承担哪怕不该由她承担的罪责。 戏剧时刻无法掩盖她的洞察力,而她的洞察力揭示了她生命中的不幸。
《魔灯》读后感(八):《魔灯》:竭尽所能也处理不好一生
“我们是用面具代替了表情吗?我们用歇斯底里代替了感情吗?我们用羞耻和罪过代替了友爱和宽恕吗?” 暮年伯格曼对于自己此前人生的反问充满了思辨的力量,也隐约透露着一点遗憾与后悔之意。 他在最后一个章节梦见母亲,并试图从母亲那里得到自己人生的答案,这是一种弗若伊德式的心理学溯源模式。 暮年伯格曼对自己认知明确,他说: “我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来解释每一种知觉、每一项行为、每一种身体不适、每一种措辞”。 但他却无法通过人们装模作样的理解来达成对自己的肯定。是幼年生活时期遭遇那些具体经历,导致他选择了影像作为一种逃避和叛逆的方式。但他的性格和生活却没有因为艺术的选择而得到修复。 在牧师父亲的高压之下,在隐忍母亲的克制管理之下,伯格曼性格里既有单纯善良的一面,也有暴虐暴躁的一面。他有自己的专断、蛮横和无理,也有自己的敏感、羞怯与隐忍。 在书的最后,他用母亲的后记结尾,最后一句话是: 也许人应该竭尽所能去独自处理好一切。 纵观堪称传奇的“现代电影教父”英格玛•伯格曼的一生,也是不停搞砸,又不停地独自处理好一切的一生吧。 英格玛•伯格曼结过5次婚,有过12位情人,拍了超过100部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还执导过超50部舞台剧、话剧和歌剧。他的作品就是他用来处理和解决自己问题的绝佳方式,说白了逃避就是他解决和问题的方式。这种逃避给他带来了名声和财富,带来了更多的爱情和婚姻,带来了灵感和想象,而这些都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然而,伯格曼缺始终没有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那就是与家庭之间的问题。比如与父母、与兄妹、与爱人、与情人和前妻,还有和子女们之间的问题。 二〇二〇一月四日
《魔灯》读后感(九):电影教父英格玛·伯格曼邀你体验他的一生
自传无非是讲述自己一生的所得所失。纯晒成就的表现型没什么好看,除了满足作者虚荣心,对读者并不会有实质的用处。还是分析论述性的好看些,如果把失败、纠结、痛苦呈现出来则更好。
伯格曼的《魔灯》就是后面这种。他认为成功只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的,并没有什么秘诀,几乎一笔带过。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导演,1918-2007。
他把更多笔墨放在自己的迷茫和探索上。
他发现一切得失都是源于自己敏锐的感觉。想把这种“功能”传递出来,希望别人接收到。如果非要找成功秘诀的话,这就是伯格曼的成功秘诀。
但是要传递感觉谈何容易。即便全盘托出从小到大经历过的所有稀奇古怪(有些甚至难堪)的事,读者基于不同的背景也照样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何况伯格曼天然的不安全感令他在谈到那些过往的时候还非常小心地把真情实感藏得严严实实。
所以这本传记就要边看边猜了。八卦不用猜。那些凌乱的情感生活,几段失败的婚姻。那些不是重点。
要去猜他面对那些人那些事情时是怎样的感受。当你去猜的时候,就像嵌入伯格曼式的际遇,经历了一段伯格曼式的一生。
原谅他在书里故作神秘的那些做法吧,比如故意把年代打乱,故意把真实和虚幻揉和在一起。大师一样有不愿意示人的地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卢梭,愿意把自己放在显微镜下任人解剖。有时候遮遮掩掩也是一种人性的真实。
只管透过伯格曼式的幻镜去看去感受,你会发现那个角度里有很多自己原来没想到的好东西,比如他怎样评价一个人,怎样看待艺术,怎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这些“体验”会帮你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
我猜这就是伯格曼写作这本自传的初衷吧。
作为一本自传,这也是我见过比较规矩的一种写法了,开篇就是讲述自己的出生。当然他的出生也像小说主角一样,人生刚一出场就是艰辛,之后也就是平地了。
005“他这个部位看上去仍是个孩子” 真是太诚实了
006 他对于父亲的态度 父亲作为牧师的职业 他电影当中对宗教题材的使用
007 光影在移动,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悲痛之中,我正在思考,我正在观察自己,正在扮演一个角色,那是我的职业病所决定的,它冷酷无情地跟踪我的生命,经常疯狂地夺走,毁灭我最深切的体验。
012 童年的特权是在魔术和燕麦粥之间,在无限恐惧和极度欢乐之间只有地遨游。除了模糊的而且常常是无法理解的禁令和规则外,我几乎无拘无束。例如,我知道自己不能理解时间的概念。你必须真正学会遵守时间。给你一个表,你应该知道怎么认识时间。但时间并不存在,会有什么东西告诉我,可能是饿了,因为肚子在咕咕叫。
022 爱看电影的外祖母
027 出于嫉妒,弟弟阿尔伯特用一把铁锤在他头上狠狠地一击,因此导致了这可怜的孩子一辈子智力上的愚钝。 再次感谢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我相信如果我有个哥哥在东北这片土地,这一幕会上演在我身上。
030 当时我觉得自己能放弃发明,但那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085 伯格曼的税务问题
102 几乎陶醉在一种痛苦的快感中,他的八岁 九岁
113 16岁以交换生前往德国,纳粹流行
伯格曼后来说 哈姆雷特是我最好的戏剧作品之一,是我所制作的剧目中最持久,有力,最有张力和最愤怒的
277 对于交友方面,但与女性之间的友谊比较单纯。之后随之一长串代码
307 伯格曼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