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禅说庄子:齐物论》的读后感大全

  《禅说庄子:齐物论》是一本由冯学成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一):冯老师这本书是讲庄子齐物论讲得最透彻的!

  这本书是口述体形式,是根据冯老师在广州粤海书院讲课时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非常容易懂。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将外来的佛教化成自己的禅宗,实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原有庄老精神使之然。在现在的国学热中,冯老师的禅说庄子系列直指精髓,不可不读。冯老师的书,我已全部收入囊中了,呵呵。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二):幸福的源泉

  《禅说庄子》系列书籍出版,早已拜读,今《齐物论》出版,读之甚喜!甚幸!

  冯学成先生的讲述娓娓道来,把我们不懂的文言文变得通俗易懂,直指人心。自古至今,天未变,地未变,人未变,庄子恢弘的世界观对当代的人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获得幸福快乐?我从中受益匪浅,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找到幸福的源泉,此书就是指路明灯。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三):禅道本一体 道心即禅心

  禅说庄子:齐物论

  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云间的冯学成大师,以庄子齐物论从无我境界构成“齐物”与“齐论”的庄子哲学思想为主体,生动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和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又以“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与禅宗结合得天衣无缝,用平实朴素的禅言娓娓道来、给人带来一种心澄天清的感觉。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四):庄子说禅

  《齐物论》是《庄子》一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重言”,当然,也同样是许多“寓言”小故事组成。古人的“论文”论心论道,今人的“论文”论事论物。“齐物论”之“物”不同于后世西方化的“物”,齐物论的“物”是更高层次的。冯学成老师对庄子《齐物论》的解读可以说是近现代解读庄子之书中最高明的,不同于一般人的白话翻译,因为这其中是真切的实际修行,庄子把道家的心法都贯彻其中,同时,也为后世中国禅宗文化滋养了孕育环境。学佛学道人参考此书,可以得窥禅道之秘,有道入禅,由禅入道皆可。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五):庄与禅同根:齐物

  传统文化中有“庄禅”这么个词。大概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禅宗的很多东西与庄子相近,或者干脆就根源于庄子;另一层是说,庄子的思想旨趣,很有“禅味儿”。这样的说法,对于我们这些既不懂禅又不懂庄的人来说,完全是莫名其妙。

  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齐物论》一书,为我们点明了庄与禅共同、共通的根子,就是“齐物”。这一点,对我们深入庄学、深入禅学,确确实实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对此书的阅读,我们走过庄子的内心世界,也走过一位禅者的内心世界,所见,说是精神盛宴似乎有点夸张,但说是琳琅满目、澡雪我们自身的精神,则实实在在。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六):不齐里观齐

  最近和朋友聊天说:“老子是非常高的,他揭示了道,所以老子说无为,就是顺应道,才能无不为,于天地合一、与天地共享了;庄子把人和道放在一起论,他是讲逻辑的,但是他的逻辑是短头脑的,就是人要进入道应该怎么样,他创作了很多故事去做比拟,这些也就是禅宗公案的雏形;禅宗以佛法为核心,用的其实是庄子的方法,更加生活化,有了更多让人可行的方法,用我们的话说,更接地气。

  因此《禅说庄子——齐物论》用禅说,是非常应心的。冯先生的角度很清晰。

  世界万物形不齐,而如何观齐,这是世间你我步入修行里需要感受了转变最大之处之一。庄子的文章密不透风但趣味盎然,套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机锋凌厉。

  齐物论在逍遥游之后,养生主之前,那是得道逍遥,方能见世间不齐而齐,齐物了,才谈得上真正养身,非常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冯学成先生也论述得很透,对我们去齐物,帮助相当之大也。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七):他让飘在空中的“庄子”落地、生根了!

  我算是在迫逼无奈的情况下读起这本书,说实在的对于我这种“没啥文化”的人来说,像《禅说庄子》这种书,听到都会吓得落荒而逃,有时候自己都鄙视自己的“不思进取”!!

  终于找了一个比较空的白天,开始耐下性子读起来,发现它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艰深晦涩。从十几年前的百家讲坛起,国学热一度来袭,诸子百家,上下五千年几乎被不同的老师都说了一个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于丹,她让大家开始除了关注孔孟之外的儒学,明白老子为主的道学,还有另一位鼎鼎有名的代表人物“庄子”。可能是“逍遥游”太出名了,所以大家对他的印象感觉一直是那种闲云野鹤,似“飘在空中”,其实殊不知他也有过接地气的时候,那就是他的另一代表作“齐物论”,有这么一种说法: 不明“齐物论”,休言懂《庄子》!

  其实“齐物论”才是“庄子”真正的核心。在看这本书之前,在网上搜了搜作者的简介,发现这老爷子也是一神人, 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并师从于著名禅师、一代武术家海灯法师(虚云禅师所传之沩仰宗法脉传人)。 文革后期,以"现行反革命"之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入狱,并于康定新都桥监狱服刑八年。 1983年平反后回到家乡,先后拜数位高僧大德为师,学习佛教禅学等,潜心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大德, 创办儒商书院,开始面向社会传播传统文化 。

  总体来讲他的学说跟现代当红的一些国学大师比起来有点“非主流”,并不是那种告诉你一个真理,要你按照这样去做的类型。而且用一种很朴素的方式讲明他的观点,同时给你开放出一个更广阔的思路,多角度来了解。至少在一个以前对庄子和他的学说没什么兴趣的人眼里,“飘忽”的庄子终于变得接地气了,看完这本书,打算去看看《庄子》~~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八):以禅心悟世,平和观己

  案前一杯清茶,独自窝着翻阅刚到的书籍,书籍名为《禅说庄子-齐物论》。

  一提庄子,总有飘飘乎遗世而独立之感。对于道家哲学,原有认知似乎只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那几行简介。后来偶得一本南环瑾先生的《庄子諵譁》。初始觉得太高深莫测弃之。而在后来的几年里断断续续翻阅,竟然甚是喜欢。在作者幽默与淡然的语言中,感受到了“真人”的魅力。不去想什么出世入世,面对未知的漫漫人生路,阅读庄子不妨让内心更加平和。

  翻阅《禅说庄子》,第一遍快速浏览,是是也是非,是真也是假,绝对与相对,看了倒糊涂。第二遍细读,借助案例不禁对处世之道称好。阅读时就以我目前的阅历并不能完全理解,倒是让我对文中提到的内容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愿望。《禅说庄子——齐物论》是《禅说庄子》系列丛书的一本,本书以口述体的形式,洋洋洒洒,深入浅出地谈论着人世间的琐碎。阅读时好像在聆听一个长者的得道,受益良多。相信很多人都觉得阅读这个事情很巧妙,不同心境有不同收获。同一本书,不同时间点读将有不同感受,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的说法并不是说,“我们要求善知识,马上善知识就在你面前给你开示,就和你结缘了。不是,那是很不容易的。就算是遇见了,而且能够给你开示,能够和你结缘的,也是‘旦暮遇之’,很偶然的。也可能早上,也可能晚上,说不清楚哪一天你可能遇见,在这个一万年、一百万年之中,可能就是那么百万分之一的机会你可能遇见,但大多数人都遇不见,所以要珍惜因缘。”因缘在佛教里即因果关系,有因有果。好比在某个时刻,我也重新认识了《庄子》,并且喜欢上了。仔细想来我们所遇见的人经历过的事也都在给你一个方向,或者促使你做了某个决定。读《庄子》似乎给了我更多的勇气。

  关于内篇齐物论,对于梗概我进行了摘抄: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作者冯学成以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从形而下的万物不齐上升到形而上的万物齐一,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每个鲜活的例子都值得我们深思,这一生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

  最近影院上映了一部《心理罪》,暂且不说演技情节等,在紧张的观影当中不禁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有多重要。这个城市的人们大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狂热与满足感中。也许当内心的不齐便开始作恶,一人,两人,三人…不断地忘乎所以,忘了最初想要什么。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犯罪。有些时候也只有失去才知道去停止,因为失去意识到初衷。以前总觉得清净无为显得消极倦怠,相反这倒是有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阳光大气。 庄子一会说是一会说否,是与否也没有明确界限,好像我们明白了,好像也没懂,愿阅读时虽朦朦胧胧,能取你所需。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九):寻一个契机,与经典面对面

  01

  梁文道曾经在自己主持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里介绍《于丹<论语>心得》,有观众反映,“天哪,我今天看到文道居然在讲于丹,你怎么会讲于丹呢?”因为大家似乎觉得,于丹火了,红了,像文道这样“走高雅路线“的人,是不会也不屑于谈论这么”通俗”的东西的。

  后来文道在文章中回应道:“尽管我并非完全同意她(于丹)的做法或说法,但我依旧觉得她做的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本书现在卖了700万册不止,意味着她能让700万人里面至少有一万人愿意就此把《论语》拿出来好好看一看,这难道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吗?”

  文道说:“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一个人,他看不懂任何更深入的学术著作,他只看于丹的书,只看易中天的书,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比如你要生长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有挺好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都受到不错的教育培养。你慢慢走过这样一条幸运的轨迹,通过教育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这时候你可以回过头,看看那些在读很浅、很通俗的书的人,你会觉得他们鄙俗吗?不是,他们很可能只是不幸,他们不具备这种阅读能力。即便不具备,也要鼓励他们读下去,倘若他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

  文道是学佛之人,这段话也凸显了他的慈怀。

  《论语》我是通读过的,这得感谢我大学时代的选修课老师。而对于《庄子》的认识,却始终停留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层面。不过,我最近终于读完了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系列版本的《庄子》,这得益于冯学成居士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禅说庄子》是否为经典好书姑且不论,但它却像抛砖引玉的那块砖,使读者有强烈愿望想要与《庄子》面对面。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冯学成居士和于丹一样,都在做着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02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海灯法师举荐,往参本光法师,于本光法师处殷勤参叩数年,遍览经教,深入禅观。近四十年来,涵蕴渐深,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

  近年来,先生有感于国学之凋敝,世风道德之日下,于2003年创办儒商书院,开始面向社会传播传统文化。2004年初,先生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从此开始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如今,先生已经陆续开讲了《大学》《中庸》《易经》《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菜根谭》等课程。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即是冯学成居士从2004年起至2012年在历时八载在成都和广州两地逐篇习讲《庄子》的讲记。他从习禅的角度解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放在一起讲,以庄子思想和佛教思想互为映照,十分有趣。他还在书中讲述了许多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将几千年前的《庄子》讲“活”了。

  由于是根据讲课稿整理而成,所以《禅说庄子》十分口语化,也十分好读。虽说学术性不强,但它算是一个好的引领者,读它,会产生去读《庄子》原文的强烈冲动。至少我是这样做了。连上班时间都忍不住偷偷读,把工作都撂下了。

  读的时候为避免分心,就时常抄写,所以读得贼慢。被朋友嘲笑像个小学生。《庄子》原文不过八万多字,我接连读了一周。经常读着读着想妈呀太精彩了,兴奋得想骂脏话。又想读这种佶屈聱牙的文字,我竟然也会有读得停不下来的一天!天哪我都要被自己感动了好吗!

  03

  曾经有很多事情,我们总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去做的。只等将来某一天的某个时机到来。到最后却始终没有做成。

  总有很多的书,是我们知道很好很经典,一直打算看的。却不知怎的,却总将时间花在那些轻如羽毛的小事和小书上。

  也许和一本书的相遇,也是需要缘分和契机的。所以我们看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想去读读周梅森的同名小说。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想去读读《查令十字街84号》。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同样为解读数千年前的伟大作品《庄子》提供了引导,读之无疑会激发读者重温经典的欲望。为什么要读经典?哈罗德•布鲁姆在其经典巨著《西方正典》中对西方经典的奥秘进行了解答,他的答案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

  “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

  有人说,欲解庄子,须明三种境界:一是平常之人沉溺于是非毁誉之中不得自拔;二是智者们争辩于是非毁誉之中而自以为是;三是大智慧者超然于是非毁誉之外,而安处逍遥无为。而在中国当下的语境,在一日千里的当今社会中,读《庄子》,显然能使我们静下心来,使我们有机会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克服这个时代的忙乱、急躁与戾气。

  04

  读完一本难啃的书的感觉,跟经过艰苦奋斗考上理想大学差不多。念高三的时候叫苦连天,可是与那些从没辛苦熬过高三生涯也没体验过考上理想大学的极度喜乐的人相比,你觉得哪种生活更幸福呢?——幸福是件很个人化的事情,有时候恰恰是经过一番寒彻骨后获得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满足感能带来强烈的幸福。

  《庄子》不好读,但也没有那么难读。事实上,庄子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手段,就是他可以把那些深玄的理论、让人头疼的东西,用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人物故事,把理论生动的表达出来。

  冯学成说:把理性的东西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庄子是祖师爷,他是最早玩这个的。

  不过,庄子又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什么意思呢?庄子是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你当我是“傻逼”呀!

  那,那还读毛线书?!哈哈。

  《禅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十):贯通佛道根本的两个字,彻底打开格局与心量的终极秘密

  前记:

  知乎上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发私信,想邀请我为禅学家冯学成老居士的书《禅说庄子:齐物论》写篇书评。

  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对于我,禅宗和道家这对血脉同体、共同站在中国文化最高处的胞兄弟,就是最大的两根精神支柱。《齐物论》又是整部《庄子》分量最重的一篇——这点我与老居士的看法完全相同,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再加上也的确想从赠送的样书中,了解学习下老前辈的见地。

  周末翻了翻这本书,没有全部看完,但已经颇受启发——我忽然意识到,无论对于佛还是道,贯通他们根本的其实是同一点,只有两个字,人人都知道的两个字。思维上打通此点,就是彻底打开格局的开智;心性上证到此点,就是彻底打开心量的开悟。佛家和道家一切的核心理论,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字展开。而对这两个字讲得最直接、清楚、深刻的,正是庄子的《齐物论》。一篇《齐物论》,讲的就是这两个字。

  乃撰此文,算不上是书评,算是呼应吧。

  【一】

  说到道家哲学,如果存在只看一篇、便足以把握住根本精髓的篇目,那一定是也只能是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三十三篇,只有第一部分的内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齐物论》正是内篇的第二篇。为什么将这篇放在内篇乃至全书第二的位置?这是个寓言,而绝大多数人既没注意,更没看懂。

  这种安排,与老子的《道德经》一脉相承。《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首章,总说的是老子的道之境;美丑善恶互化、对立相依而生的第二章,总说的则是老子的道之理。《庄子》也是一样,首篇《逍遥游》总说的是庄子的至高境界,第二篇《齐物论》总说的正是庄子的根本思想。《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言,《齐物论》一篇就有三千言,分量可想而知。

  老子和庄子共同的深意,是先告诉我们天地人心的究极处,然后指给我们去那里的路,这就是第一与第二位置安排上的寓言。并且,他们指给我们的是同一条路。

  如果再在《齐物论》中只留下一句可称言尽所有的话,也一定是并只能是主旨的那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下没有比最细的毫毛的末端更大的,巍峨耸立的泰山只能算小;没有比夭亡的孩子更长寿的,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只能算短命。所以,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共生。

  这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将视野拉大到时空无限去看待一切,那么一切所谓大的与更大的比无不是小的,一切所谓小的与更小的比无不是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无限小或无限大;一切所谓久长的与更久长的比无不是短暂的,一切所谓短暂的与更短暂的比无不是久长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无限短暂或者无限久长。然后呢?一切正反两面的界限就都消弭了,而融合为无尽而完整的一体。

  《道德经》第二章说的又是什么呢?美的其实是丑的,善的其实是恶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一切正反两面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一体共生的,与庄子说的是同一件事。

  而这,正是道家哲学最核心的东西,道家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点展开。能否见道和得道,全看对这点吃透的程度和贯通的程度,也就是能否真正看破和真切体认到,将其与自己的意识和精神融为一体。归结为一句话便是:“一”是天地的实相,“归一”是万物的根本趋向,“相对”则是走向实相的那条唯一的路。

  “相对”,也正是一开始提到的那两个字,《齐物论》通篇都是围绕这两字开展,所以被称为道家的“相对论”。它不仅是打开道家大门的钥匙,还是打开佛家大门的钥匙。

  【二】

  相对的反面,是绝对。相对与绝对,就是堪破一切的基点。

  佛教有“三法印”,像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一样,是对佛法的三条最高印证,合之则为正法,不合即是邪法。这三大原则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常是对世事,无我是对自心,其反面分别是法执和我执。涅槃寂静则是出离和化解所有执著后的究竟解脱状态。

  何为无常?世事皆是因缘和合所生,变幻无尽,从无定相,没有什么是确定和不变的。何为无我?一个人之所以会以自我为中心,就像当初的地心说,源自人的局限,局限便非真相;以为自我为真实,境由心起,也同样会认为外境为真实,于是生起执著和攀缘,而入梦游。何为涅槃寂静?一切幻灭,得见和进入万法的空性实相。

  而无常,不正是相对吗?执著所指向的内外境实有,不正是绝对吗?自我的局限,不正是生出绝对、不见相对的根源吗?自我的攀缘外境,不正是在追逐绝对吗?所以佛家的涅槃寂静就是老子的虚极静笃,就是道家破一切绝对而入一切相对的道通为一态。这种状态,老子称之为“恍惚”,庄子称之为“混沌”。

  再看佛家最核心的一组概念:空和有。破解这两个概念,在相对和绝对上各加一个“性”字就可以:相对性和绝对性。空的准确说法应是空性,是万法无常、一切相对、混沌为一后呈现出的一种整体状态和深层性质,是一种性态,于是你就可以理解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这就是佛家的终极智慧: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这种性态因相对而生,以相对而成,所以也可以称相对性。反之,阻断相对就落绝对,绝对的性态则是封闭和固化,正是执著和所谓实有的内在性质,所以正是绝对性。

  核心处都如此,可以想见佛家一切通达实相般若的智慧,必也是由相对二字所贯通。

  又何止是道家和佛家。现代前沿物理科学已经越来越与佛道哲学殊途同归,其对终极真相的逼近,同样是以对相对性的不断抵达来实现的。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发现了时空的相对性。量子力学的根基就是“上帝掷骰子”的概率性,在量子世界一切趋向于偶然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原理”顾名思义,量子叠加态指向精神与物质边界的打破,量子纠缠质疑着光速的绝对不可超越性,超弦理论反映出物质的非绝对实在性,高维时空理论展现出一切可能性皆可以成立……

  至此我们已经完全可以说,“相对”,就是那把打开宇宙间一切终极秘密的钥匙,天地万物,皆由这两字所贯通。天地间唯有相对是绝对,世界唯一的实相是:相对的绝对,绝对的相对。一切绝对必然存在局限,将所有绝对打破而入相对,就是一切方面取得进展、逼近真相的唯一道路。

  对于天地宇宙尚且如此,何况对于我们人?而很多人虽然知道这两个字,却不知道它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是我们彻底打开格局和心量的终极秘密。

  【三】

  人思维和心理上一切问题的解答和解决,也必须通过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消长原理来实现。思维上打通,才能开格局;心理上打通,才能扩心量。

  思维,最大的顽疾是梗阻现象。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常常感到和说着的“想不开”“想不通”“想不到”。为什么会想不开?背后必存执念,拿得起却放不下,困于得失。为什么会想不通?背后必存成见,有所受有所拒,困于是非。为什么会想不到?背后必存局限,知此而失彼,困于分合。梗阻思路就不通,不通格局就受限。

  而一切的执念、成见和局限,指向的都是绝对性,是人绝对性中的情感惯性、思维惯性和本能惯性。要破除这些梗阻,打通其中阻塞,只能靠打破这种种绝对性,还归相对性的本然,思维才能流通无阻,如河流冲破人筑的堤坝而奔流畅达。六祖云:“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大乘佛教两大学派中最受推崇、影响最大的中观学派,其根本法门就是以破为立,一切皆破掉,如如才能得以呈现。

  这其中的关键处是自知自己的执念为何、成见是甚、局限在哪,人不能自控、被先天本能之业力所绑架的造作惯性,皆因不自知而起,这就是人之心理最深层的暗行机制,需要特别注意和重视。如何得知呢?在觉察中开始,觉察则不自知处的浅层便能显形;在观察中进行,观察是持续地觉察,久之不自知处的深层便能显现,包括内在动机和运作机制;在觉知中结束,彻见最深层动机和最完整运作机制,则绝对之梗阻自破,相对之通流自达。

  心理,最大的顽疾是攀缘现象。《维摩诘经》云:“何谓病本,谓有攀缘。”鸠摩罗什的注解又说:“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人们攀缘着世间,想丢掉什么或者得到什么,而其实却根本没什么。人们攀缘的世间,分裂在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后悔和珍藏,未来有恐惧和希望,现在有拒绝和想留。《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禅宗有偈云:“过去已过去,未来亦未来; 即今名现在,现在安在哉。”这就是攀缘心运作的完整场景和最终真相,人的心量由此被框死。

  所以人所攀缘的每一处、每一刻,都是因绝对性而成立。那么如果全部破掉,让心进入彻底的相对性中,心又如何得以安立?这不是放逐吗?这又是人意识和认知中一个至深盲点。真相恰恰是,当心化入彻底的相对性,不再在过去、现在、未来奔逐,就像一切破掉如如即显现,这时显现的,就是人人皆知却人人不能真正懂得和去往的那四个字——活在当下。

  什么是真正的活在当下?不是真有一个当下,当下只是不断流动中。就像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很多人不能理解,存在之物质量居然可以为0?问题是光子是不可能静止的,它永远在光速奔跑。当下也是如此,说是当下,世间却永远只有流逝本身。活在当下,真实义也是随顺这种流逝,让心随之自然流动起来,没有阻碍停滞,心量也就打开了。这就是佛家的随缘自在,道家的顺其自然。

  因此,无论思维还是心理,根本都在于流通起来,绝对即阻,相对及流。思维与心理之间也需要化于相对、行于流通。格局小时心量必小,心量小时格局必小,格局打开的同时心量也在打开,心量打开的同时格局也在打开。二者迷时互相牵绊,悟时相互成就,最终殊途归一,这才到达圆满。

  真正的哲思,是破脑中的绝对性而达相对性。真正的修行,是去心中的绝对性而得相对性。最终,才能抵达《老子》首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境,进入庄子《齐物论》最后庄周梦蝶、与物为一的化境,随后就是逍遥。

  【四】

  相对,其实仍是相,不是内核。内核是什么?回到老子的第二章和庄子的第二篇,美丑、善恶、有无、大小、内外……这个内核,就是阴阳。

  所谓绝对,阴阳之冲撞,于是缠斗僵持;所谓相对,阴阳之和合,于是融合流通。阴阳,才是天地造化最终极的本质。

  阴阳相对,实是天人感通之要塞,天人合一之中枢。陷入绝对为阴阳奴,达于相对是阴阳师。奴者多见,师者鲜矣。

  转载自公众号“大阴阳论(dayinyanglu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庄子  庄子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深谷幽城读后感1000字

 《深谷幽城》是一本由(哥伦比亚)埃克托尔·阿瓦德·法西奥林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展开)

美文

 莫人礼物变成爱情枷锁

     一位年轻同事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阳光帅气的医生,教师和医生,都是天使般的职业,在外人眼里这是比较好的婚姻组合。两人从相识...(展开)

美文

 60本名著里浓缩成给我们77句话

 1、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圆舞》  2、如此情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