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紫杉》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与紫杉》精选点评:
●对阿婆的爱情小说无感,没觉得好看,有点无聊。 I561.45英国现代长篇小说
●“……五分钟和一千年同样重要……玫瑰盛开和紫杉蓊郁的时刻,同样短长。”
●三星半 不止谈到了爱情、婚姻,还谈到了自我认知,甚至还谈到了政治,即便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政治只是剧中主角移动时身后的背景布幕”。
●这远远不止是爱情故事。 约翰至少是诚实和真实的,他说“我先是个人,再是个政治家”,他也是可怜的,始终逃不出自己低一等的出身的折麽和刺痛。他没能把在天堂在童话里的伊莎贝拉拖下地狱,他不曾赢了伊莎贝拉,因为她从来没有“应战”,不论所处何地,所遇何事,她都是与众不同的,她自有她对生活的感觉、态度。理解不了她,同时也被她深深吸引。即使惧怕的死亡,她也救了约翰……高贵不在出身,在灵魂。
●这个系列读完了
●Aww阿婆的愛情小說也好好看啊⋯⋯不是一般的愛情小說,不是霸道總裁那掛,不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也不是糟糠夫妻的故事⋯⋯愛情不分年齡身分貴賤階級,愛不是試圖改造對方把對方強迫改造成你設計好的歸屬品模式,愛是平和與接納❤️
●我总会觉得故事里无辜又勇敢的女孩像你 刻薄又现实的女孩像我。大概是我希望你无辜又勇敢 希望我自己刻薄又现实。
●有些人的爱情总是玉石俱焚的,内心里面被高傲伤害过的疤痕可以把两个人都拖入深渊,看似美好的爱情总是可以一地鸡毛地结束。总的来说人物刻画蛮成功,但是伊莎贝拉的转变实在是让人猝不及防,有些缺少根据,她没有疯狂的理由,更何况前文对她的描写都是一幅无欲无求的样子,结局像是强扭的情节。
●阿婆的爱情小说果然无与伦比,描写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完美的爱情童话故事,伊莎贝拉最选择了丑陋的约翰,最后为他而死。就算不相配也可以相爱。
●爱情在哪里?原来是一场政治竞选引发的爱情,一场爱情引发的幻灭。
《玫瑰与紫杉》读后感(一):玫瑰盛开和紫衫蓊郁的片刻同样短长
真的太敬佩阿婆了,爱情系列小说总共6本,目前这是我看完的第三本,只想说阿婆的爱情系列小说也很牛掰呀!文章特别收录里还提到《幸福假面》只用了三天就写成了,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书中每个人物的描写都体现了不同的人生百态,印象深刻的是对珍妮弗和格林特太太的描写,她们就是典型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角色,永远都不会幸福的。还是蛮喜欢伊莎贝拉和特蕾莎这两个女性角色,都是人间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正如特蕾莎所说的,我们很难理解伊莎贝尔,不是因为她很复杂,而是因为她太单纯(而我们太复杂了),她只认定最必要的东西,所以周遭的一切都影响不了她内心的平静与高贵,最惧怕死亡,可最终却为了救加布里埃尔而死,玫瑰盛开和紫衫蓊郁的片刻同样短长。特蕾莎是属于那种聪明看透一切的人,她的话总是这么一针见血,冷静从容的生活状态,看到有个评论挺有意思的,说特蕾莎是不是爱着诺里斯,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诺里斯,全篇以他的口吻来讲述整件事情,因为一起车祸他残疾了,一度暗自想要自杀,后面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他属于这类总是喜欢自欺欺人,总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只是不愿意去承认,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还有加布里埃尔,粗鄙自大且自卑的主人公,到最后死的时候才算真正的了解到自己吧,最后他说的那句“那不是结束,那是个开始”,伊莎贝拉救赎了他。阿婆的写作思维逻辑真的是一级棒,真的从细节言语中把人性弱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完全不可能得知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包括我们自己。”
《玫瑰与紫杉》读后感(二):米利的受害者心理
第一次读阿加莎的非侦探小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因为里面呈现出来的人性,远比其侦探小说里的人性更丰富更立体,读起来后韵无穷。
阿婆的侦探小说探讨的大多是对财富的贪婪和对情人的嫉妒,谋杀也多半出于谋财和情杀两种动机,未免显得单调了些,而她的非侦探小说,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
上一篇分析了加里布埃尔的心理,而书里另一个让我非常同情的角色是米利·伯特。
米利沉溺于扮演受害者角色,特蕾莎认为是米利自己喜欢这样,但我觉得不是的,没有人会因为喜欢自责而自责,或者喜欢不快乐而不快乐。
我个人认为米利可能有抑郁症倾向,她的丈夫对她拳脚相加,她也没有可信赖的朋友和亲人,整日活在暴力和恐惧之下,不被关爱,慢慢地,她也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她的self-esteem也变得越来越低,极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这也是她沉溺于扮演受害者角色的原因,她并不是在博取同情,只是因为她太善良了,一种软弱的善良,一旦什么事情不对了,她就会把过错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她沉溺在受害者角色之中而不自知,因为她是真的在自责,自责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她会不停地责怪自己,陷入自我贬损的情绪内耗里。
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可能他们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但是潜意识里就是这样的。我以前也是米利,出了任何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抱怨他人,看起来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前提是它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越演越烈,变成一种坏习惯,一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毒草。
第一次读阿加莎的非侦探小说,出版的时候被冠以爱情小说的名头,大概是出版商卖书的噱头吧,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认为这是一本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的小说,里面的角色呈现出来的特质,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普遍性,即使放在今天,同样也不会过时。
首先,是约翰·加里布埃尔,从他对选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政治方面他是一个卑鄙的投机分子,但是从他对米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有善良的一面,尤其对弱势群体,这也为他后来转变成克莱门特神父埋下了伏笔。
他为什么是一个卑鄙的投机分子?
其实这是他本身的欲望造成的,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虽然丑陋矮小,但是头脑聪明,能说会道,他想要出人头地,他也知道怎样宣传自己,虽然手段不太磊落,但是他有野心有勇气,也因此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加里布埃尔的政治野心来自于他的阶级意识,他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低贱的平民小孩,这个意识如此强烈,以致于变成了一种憎恨,他对上流阶层怀着一股深深的憎恨,正是这种憎恨让他产生了证明自己的欲望,但也是这种憎恨,让他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并甘愿放弃自己光明的政治事业,走上破坏者的道路。
正如他对休说的,其实这更像是他内心的自白:
“如果你陷在泥淖里,就会痛恨那些在星空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你想要把他给扯下来……扯下来……扯到你打滚的猪圈里……”
他在伊莎贝拉婚礼前夕诱骗她与之私奔,很多人读完会问他真的爱伊莎贝拉吗?
我的回答是不爱,他只是在利用她,利用她完成对上流阶层的报复,他要破坏伊莎贝拉和鲁珀特的完美联姻。
对他来说,伊莎贝拉代表着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上流阶层,就像天堂里受到祝福的人们,他想把她们扯下来,以此证明她们的平凡,证明她们和自己没什么两样,“我得毁了她,把她拖到我的高度。”
显然,恨比欲望更具有破坏力。
因此他把伊莎贝拉安置在那样污浊的环境里,让她参加充斥着三教九流乌烟瘴气的派对,甚至包括加里布埃尔自己的酗酒和堕落,都是为了破坏伊莎贝拉的高贵,“为了击垮她,我什么都做过了。”
但是他打败不了伊莎贝拉,因为她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她不会揣测,不会问自己为什么,从来不会。” 她很聪明,但又非常单纯,不会过度思考,也不会对别人有任何偏见,所以,她没有阶级意识,她的心灵和她的出身一样高贵,一尘不染,也无法被玷污。
正是这种高贵和她对加里布埃尔纯洁的爱,洗涤了他的灵魂,冲淡了他的憎恨,让他放下狭隘的自我,转而投向神的事业,并最终成为克莱门特神父。
结局可以说是悲剧的,圣女一样高贵的伊莎贝拉死了,而悲剧就是把美破坏给人看,但是又充满了希望:“那不是结束,那是个开始……”
这本书和村上春树的书给我的感觉很像,都是那种乍一看看不太懂,但是细细回味却又觉得后韵无穷,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