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拉皮德斯在他的著作《写给年轻人》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一次心理科学实验活动中,心理学家们征集了10位志愿者,请他们参加一个名为“疤痕实验”的心理研究活动。10名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在10个没有任何镜子的房间里,并被详细告知了此次研究的方法:他们将通过以假乱真的化妆,变成一个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反应。
心理学家们请电影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逼真的鲜血和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当志愿者们在心中记下自己可怕的“尊容”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之后,心理学家告诉每一位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们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心理学家并没有在疤痕上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擦干净了。然而,每一位志愿者却依然相信,在自己的脸上有一大块望而生厌的伤疤。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人来人往,全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感受。
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志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志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有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条椅子上,没一会,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这样的人,可恶得很!”志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个有知识、有修养的白领,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志愿者们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了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疤痕。
听完了志愿者们的陈述,心理学家笑着将10位志愿者带到镜子面前。当他们看到自己光洁的面容与平日没什么两样的时候,心中顿生茫然。心理学家告诉他们,他们的感知实质上是他们心中的“疤痕”在作怪。
作者感言:这一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人关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残疾或行为上的缺点、过失、错误等,会深刻影响和改变人对外界的感知。这是因为,人往往会把自己的“疤痕”牢牢地刻在心上,并生成一种防御性心理机制,以抵御来自外界的影响。这种防御性心理机制强化了“疤痕”意识,使人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不同程度地展现出来,从而造成认知错位。身有残疾,看见身边走过的人笑了一下,就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其实那人根本不是笑他;逃犯看见有人瞅他,就疑心是警察,立刻逃之夭夭;偷了别人的东西,看见别人从对面走来,心里就发虚;等等,就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外在反应。
世无完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外在的“疤痕”,并且都会在心中留下程度不同的“痕迹”,为了避免这些“痕迹”影响我们对外界的正确感知,建议应持如下态度:
应持态度一:对于生理上的“疤痕”,不管是先天残疾,还是后天伤残,在本着“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就积极改变心态”而微笑面对的同时,还要坦然面对世人。只有自己自持自重,不怕别人笑话,大大方方与人交往,才不会被笑话;如果自己畏首畏尾,躲着别人,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总怕别人笑话,反而容易被取笑。同时,每一个有生理“疤痕”的人都应该坚信:世界上绝大多数健康人,都是同情和关爱伤残者的,笑话残疾的人,是极少数。有了这种心态,心中的“疤痕”就会淡化,对外界的认知就不会受“疤痕”的影响而错位。
应持态度二:对于缺点、过失、错误等的言行“疤痕”,既然无法挽回,也应客观对待。错了就是错了,不用怕别人说,谁都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知错能改,是最重要的,别人说与不说,无关紧要。同时,更不要把过错当成心理负担,压得自己抬不起头,只要吸取教训,以免再犯就足够了。只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中的“疤痕”就会弱化,误导的概率就会降低。当然,人还是少犯错误的好,不做违法、违纪和违背道德的事情,心中没有“亏心事”,才能“不怕鬼叫门”。
总之,面对种种“疤痕”,要努力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疤痕”造成的心理偏差和情感错位,才能保持对外界的正确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