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褒曼1915年8月29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亲戚将其养大。外向型性格和首都浓烈的艺术氛围让她对表演产生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遐想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高大舞台上,数千观众朝自己热烈鼓掌。
18岁那年,她报名参加了瑞典皇家戏剧学院考试。进入考场后,她一丝不苟地表演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品,很快进入角色。
然而,快要结束时,当她无意瞥了一眼评委席后,一下子失望了,因为她看见评委们交头接耳,说说笑笑,根本没在意她的表演。她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甚至连后边的台词都忘了。她的表演还没有结束,就听评委主席说:“好了好了,谢谢你,小姐,下一位……”走出考场,她感到世界变得模糊起来,茫然地来到一条河边。多年的梦想破灭了,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河水太脏,臭气熏天,她动摇了,无精打采地踱回了家。
然而,令她惊喜的是,第二天,她收到了该校的录取通知书。
多年后,英格丽.褒曼成了世界著名女演员,她端庄的容貌、迷人的嗓音和精湛的表演令成千上万人倾倒,她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一次,她与那位评委主席邂逅,说起了当年考试的情景,那位主席大人瞪大眼睛,一脸惊讶:“天哪,怎么会这样?这是天大的误会!那天,你表演了一小会,我们就发现你很有表演天赋,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我们大家都很欣赏你,应该被录取,所以,我和几个评委一商量,就这样吧,别浪费时间了,叫下一个吧。”
作者感言:看到评委交头接耳、说说笑笑,又被中途叫停,的确能让人产生被否定的感觉,对于一个怀有强烈愿望又极富性情中人特征的少女来说,这一否定无异是致命一击。英格丽?褒曼告诉评委主席当时她想投河自杀,绝非妄言。感谢上帝,如果她当时面对的是一条清澈的大河,这个世界可能就少了一位艺术明星。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
启示一:不管做什么事情,在所做事情还没有明确结果之前,切不可匆忙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断,盲目做出与目标实现有违的行为选择。这是因为,结果还么有成为现实,你依据客体表象做出的主观推断,未必是客体本身所要呈现的真实信息,你的理解可能是误解,你的判断可能是误判,以此采取行动,可能会导致恶果。就以小故事为例:小故事里,英格丽?褒曼依据评委们的外在表现,做出了两个误判:当她看见“评委们交头接耳,说说笑笑”时,推断评委们“根本没有在意她的表演”,是误判一;当评委主席中断了她的表演并说“好了好了,谢谢你,小姐,下一位”的时候,她认定评委主席根本没有认可自己的表演,自己肯定被淘汰了,是误判二。而事实恰恰相反,评委们的交流和主席提前中断她表演所承载的真实信息是:这位小姐很有表演天赋,可以录取。
为什么会造成英格丽.褒曼的误判呢?就英格丽?褒曼来说,原因有二:
原因一:评委们交流的信息对她来说是个黑箱,因为她根本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她只能根据评委们的情态来主观推断。
原因二:强烈想考取瑞典皇家戏剧学院的愿望,强化了她“考不上”的担心,这一负面心理导向让她过分关注了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从而导致了消极思维,把事情往坏处想了。
就评委们来说,他们说说笑笑的随意性和主席提前中断了英格丽?褒曼表演的行为,与严肃的考场环境和严格的考试规则不协调、不一致,从而误导了英格丽?褒曼。
在现实中,象英格丽.褒曼这种仅凭客体表象做出错误判断的现象经常发生,其发生的原因尽管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一致,信息交流互动中出现了错位。如果双方信息对称、一致,误判就不会产生。
那么,怎样才能尽量减少甚至避免误判现象发生呢?,最好的做法是:如果面对的是事物,就应做进一步调查研究,待了解和掌握了事物的全部后,再做最后定论;如果是面对他人,就应加强交流,做进一步沟通,待清楚了对方的心思愿望后再做结论。
尤其应该强调的是,英格丽.褒曼仅凭自己推断就匆忙决定去投河自杀,实不可取。急什么,真要想自杀,等有了结果再做决定也不迟。况且,天下没有绝人之路,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别的路可走,何必自寻短见。
启示二:当我们处于评委、领导、师长等居高身份时,在与考生、下属、学子等居低身份者交往时,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误导现象。比如,如果评委们很严肃,即使相互交流意见时也不随意,也不说说笑笑,褒曼大概就不会误认为他们没有在意她自己的表演;再比如,如果那位评委主席在中断英格丽?褒曼舞蹈时说:“好了,小姐,跳得不错,到此就足够了,谢谢你,请下一位。”听了这话,英格丽?褒曼大概就不会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