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和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在一次火箭发射试验中,火箭的射程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火箭肚子里多添一些推进剂,可无奈的是,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无法再往里添加。
正在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定办法的时候,一位高个子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令人发笑的建议,他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就要发生变化。我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除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能增加射程,命中目标。”
在场的所有专家立即做出了否定,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本来火箭的射程就不够,再往外卸除燃料,火箭的推力就会更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肯定比现有的射程更短。有的人甚至讥笑说:“你太年轻,头脑太简单,这是异想天开。”
年轻人心里不服,他直接找到钱学森,向钱老汇报了他的想法。当时,钱学森并不熟悉这位年轻人。因为这位年轻人是清华毕业后又到苏联留学刚刚参加火箭研究不久的新人。钱老听完意见后,眼睛一亮,高兴地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
钱老指着年轻人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除一些燃料后射程变远了,连发三发火箭,发发命中目标。
这位年轻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王永志,当时,他从苏联留学归来不久,是刚刚参加火箭研究的新人。
作者感言:常理,燃料越多,其能量就越大,推动力就越强,火箭的射程就越远;反之,燃料越少,其能量就越小,推动力也就越弱,火箭的射程就越短。为了增加火箭的射程,科学家们想方设法往燃料贮箱中加燃料,就是这种顺向的思维方式。而王永志则采取减少燃料的方式,增加了火箭的射程,破解了火箭因射程不够不能命中目标的难题,这是一种反惯常逻辑的逆向思维方式。
我们说王永志这则小故事,是想借此和大家聊聊“逆向思维”这个话题。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往往能够产生新思想,创造新形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一个时装店不小心将一高档呢裙烧了一个小洞,常规的思路是将其修补好,这样呢裙肯定得降价销售,可经理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在小洞周边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稍加装饰,命名为“凤尾裙”,反而卖了高价,并创造了一种畅销品牌。据资料记载,抗战时期,有一个八路军小战士,运用逆向思维成功地闯过了敌人的关卡,把重要情报送到了目的地。事情是这样的: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敌人把一个村庄包围了,不让村里的任何人出去,派了一个伪军在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一个小桥上把守。正巧村里有一个重要的情报要报告给在村外的八路军领导人,在敌人看守如此严密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情报顺利送出去呢?村里的一个小八路,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这个小八路在黄昏时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的来到了小桥旁边的芦苇地,躲藏了起来,他认真地观察小桥上发生的一切,他注意到守关卡的敌人打起了瞌睡,凡是有村外的人来,他总是头也不抬就说:“回去,回去,村里不让进!”如此几次,小八路心里有了主意,于是小八路钻出了芦苇地,悄悄接近并上了小桥,就在敌人抬头发话之前他突然转身向村里的方向走去,并且故意把脚步声弄得挺大,敌人听到后,还是头也不抬的说:“回去,回去,村里不让进!”结果小八路顺利过了关卡,把情报安全送了出去,为部队打胜仗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采取逆向思维,弃粗就细,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诞生的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生活、工作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逆向思维,凡事都反过来想一想,大有好处。
说到王永志的建议被采用,以及他后来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还离不开钱学森这位伯乐。是钱老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研制由年轻的第二代科学家来完成,并建议由王永志任总设计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了钱学森,然后才有了王永志。提携后辈,选择良才,钱老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