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跟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息息相关,因此许多人会依据经验,养成自己的健康习惯。
然而,有些所谓的“好习惯”,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误区,让千万人离健康越来越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就曾总结过中国人常犯的“好习惯误区”,都有哪些呢?小九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误区一:植物油吃多点对身体没有影响
很多人以为只有动物油的热量大,需要少吃,不知道其实植物油的热量也是很高的。相同重量的植物油提供的热量比猪肉要高一倍多,是鳗鱼的四倍多。过多食用植物油同样很容易导致发胖,如果每天多摄入5克油而没有被消耗,预计10年后体重会多增加20斤。
在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油脂类处于最顶层,每天的摄入量25~30克。
图源:中国营养学会
误区二:运动要“闻鸡起舞”
在早晨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在晨练,认为在早晨运动是好习惯。其实,早晨的空气中氧含量较少,特别是在树木较多的地方,植物在夜间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时候的空气中还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加上早晨气温较低,容易诱发血管痉挛,导致心血管突发事件增加。
此外,人在早晨时血液粘稠度较高,血压容易升高,容易发生中风、梗塞等。其实最好的运动时间在下午4-5点,或者是晚饭后2-3小时再运动。
误区三:大量排汗可以减肥
人体中的水分主要在肌肉细胞和体液,而不是在脂肪细胞中。大量出汗后就会感到口渴,然后大量喝水,就会迅速恢复原来的体重。出汗确实可以帮助带走代谢废物,但是,如果不坚持适量的运动,想要通过大量排汗的习惯来减肥是不现实的。
误区四:胖人才需要运动 ,不胖不瘦不用锻炼
身体不胖不瘦,不代表健康指标就正常。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不瘦,但是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和骨密度等指标并不达标,甚至还有脂肪肝。如果没有运动的习惯,人体结构是不健康的,脂肪和肌肉的比例也不对,这个习惯同样对健康有影响。
误区五:每周一次大量剧烈运动对身体也有益
有人因为没有时间运动,于是每周有一次大量剧烈运动的习惯。但事实上,一次大量的剧烈运动无法替代几天运动带来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平时就习惯静坐,突然需要做大量体力活时,容易发生意外,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最好养成循序渐进的运动习惯,而且还要坚持。
误区六:血脂高不能吃蛋黄,蛋黄含大量胆固醇
人体中内源性的胆固醇占了80%,只有20%是从食物中来的外源性胆固醇,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决定了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量,在肉类中,猪肉的脂肪含量最高。胆固醇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必须的物质。
鸡蛋含有大量的卵磷脂,是维持思维和记忆的物质。如果有不吃蛋黄的习惯,就会失去很多必需的、有价值的营养素。健康的人可以养成每天吃1个鸡蛋的习惯,患心血管或糖尿病的患者可以每两天吃1个鸡蛋。
误区七:少吃可以减肥
少吃的习惯只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而且体重会反弹。
误区八:水果是零食 ,吃不吃都可以
在中国,男性通常都没有吃水果的习惯,认为水果就是零食,吃不吃都可以。其实,水果中含有很多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这其中大多人体不能自身合成。水果中还含有很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防止细胞衰老的维生素,还有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可溶性纤维果胶等。
建议养成吃水果的习惯,能有效补充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益健康。
误区九:局部锻炼可以减少腰围
锻炼能够改变整个身体的代谢过程。锻炼首先可以消耗内脏的脂肪,然后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也是四肢、脸颊等血流量大的地方先被消耗。因此,只有保持全身锻炼的习惯,才能消耗脂肪,而且每次要超过20分钟,时间很短的锻炼习惯是无法减肥的,局部锻炼也无法减少腰围的脂肪。
误区十: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爬山是不少人喜爱的运动习惯,认为这是最好的锻炼。人老腿先衰,爬山的时候人体负重非常大,因为腿从弯曲到伸直的过程,容易造成关节断裂或关节软骨软化,过度的负重活动会加速关节的磨损和退化。因此,中老年人尽量养成少登山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