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4
刘朝龙,史岩
( 曲阳仁济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北 保定 )
0 引言
极易针灸是以古天文学为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为理论指导,以望诊为诊疗手段,通过一定的补泄手法,调节人体五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系统医学。极易针灸打破传统的取穴方法,与传统的辨证论治不同,诊断治疗以辨别阴阳失调为前提,在取穴上强调单侧取穴,即同样的穴位只取一侧,针对性地调节阴阳平衡,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1 现有的取穴规律
现今针灸医生临床治疗处方定穴配穴规律有以下三点
[1]:其一,主要遵从的选穴原则:第一,近部取穴,就是在病变
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近部取穴与邻近取穴,等病变区取穴为针灸取穴之本,为主流取穴。第二,远部取穴,在病变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离病变较远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第三,辨证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取穴的方法。如脾胃阳虚可以取脾俞、胃俞、足三里;肝阳化风选太冲、行间等。其二,常用的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配穴有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等。其三,为特定穴的应用,如五腧穴、俞募穴、原络穴、下合穴、郗穴、八会穴等特定腧穴的应用。
然而这些取穴方法只是给出了大致的取穴方向而已,施行起来还是模糊不清的。比如前面脾胃阳虚可以取脾俞、胃俞、足三里;那么足三里究竟是取左侧还是右侧,还是双侧?双侧有协同作用还是会抵消疗效?该取左侧却针了右侧会加重病情吗?同样的病症,不同的患者都可以取同侧穴位吗?另外脾俞、胃俞取同侧、对侧还是双侧?这样看来,三个穴位,就有多种组合方法,如果再和其他穴位配伍,就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可能在患者身上逐一验证。十二正经对称分布,有左有右,所有的疾病治疗都会涉及这个问题。常用取穴配穴方法只在左右配穴法时提到,左右可交叉取
穴,其理论只限于部分经脉左右交叉分布的特点,同时认为左右同一腧穴配合应用,加强了腧穴的协同作用。
双侧取穴治疗的效果如何?病程短、病情轻、体质好的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强,一般可以治愈,当然不排除自愈的可能。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者,起效会比较慢,甚至很长时间不能治愈。这就是为什么其他医生治不好的病,到自己手上也治不好,因为大家的治疗、取穴思路是一样的。当然也有概率的问题,侥幸取穴对了,疗效立竿见影,但也不明白为什么有的患者这样治疗无效,有的患者却是一次治愈。一般情况下,同一腧穴,左右两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的。应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针左侧或右侧的腧穴、或者两侧同取,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针灸治疗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有的医生治疗疗效卓著,有的医生只是有效却又治不好病的根本原因。中医不是慢郎中,针灸更不是,之所以慢,方法不对而已。
现有的取穴方法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穴位双向调节的作用下。什么是穴位的双向调节呢?课本上是这样讲的,如天枢穴,便秘的患者针之可增加肠蠕动通便;腹泻的患者针天枢可以止泻。天枢穴既可通便又可止泻,这就是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我们常规取穴都是双侧天枢,意思就是针后让穴位根据机体的功能状态自己去调节。当然有人会说还要用到补泻手法,那究竟怎么补泻呢?两边的穴位都用补法?都用泻法?还是一边补,一边泻?其理论依据又是什么?恐怕大部分针灸医师只是留针 20-30min,结束治疗。这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可能会恢复,调节能力差的效果就不理想了。所以双向调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针刺后让机体根据当下的功能状态自行调节。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双向调节指的是左右对称的穴位具有相反的治疗作用。比如便秘的患者,一侧天枢是通便的,另一侧天枢就是止泻的,临床治疗只可取具有通便作用的一侧穴位,如果取止泻作用的一侧,就有可能加重,两侧同取治疗效果就不可而知了。单侧取穴的疗效是否优于双侧同取,值得大家共同去验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4 期 27
呃逆立止。另外对于足三里的临床应用,大家论述较多的是
《景岳全书》:“医道虽烦,而可以一言蔽之者,约阴阳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养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疾病症候尽管千变万化,但总可以用阴和阳概括。辨别疾病的阴阳,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是诊法的基本纲领,因此对疾病的诊断应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紧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平,即阴阳的平和协调,治疗疾病就是以达到阴阳的平和为目的。针刺治病也是这样的,《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2] 这就是阴病刺阳,阳病刺阴,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上病刺下,下病刺上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极易针灸取穴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阴阳。经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传统的八钢辨证较为复杂,不易掌握;六经辨证也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熟练地运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辨病机论治方法,病机就是六经气血运行的太过与不及,六经的运行模式就是阴阳的升降出入。有诸内必行诸外,机体的阴阳升降失调表现在外就是形体的失衡,我们通过望形体的失衡模式,判断阴阳升降的太过与不及,通过针刺将经络气血的阴阳升降出入调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极易针灸诊断治疗方法。如某患者右侧阳明经偏盛,平卧位可表现为右脚外旋,左侧太阴经偏盛,左脚内旋。通过针刺,调整阳明与太阴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典型病例分析
病历 1:柳某,男,44 岁,呃逆 20d 来诊,患者诉 20d 前饮酒后出现呃逆,声音洪亮,持续性,白天较重,晚上入睡后减轻。呃逆发作 3d 后就诊于消化内科,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未予治疗,嘱其回家观察。后患者就诊于当地诊所,予普通针刺治疗 10 余天,效果不明显,放弃治疗。后经人介绍,来本科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慢性病病史,查体后,诊断为右足阳明经盛,予针右侧足三里,4 个刺激量后,呃逆声止,第 2d 复诊,无复发。
呃逆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冷或药物刺激等因素引发膈肌痉挛 [3]。也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呃逆。轻者可不治自愈,严重者持续发作日久不愈,称为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及饮食,非常痛苦。《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首先提出了呃逆病位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临床报道中发现 [4] 呃逆事关五脏,有从脾胃论治的,有从肺论治,也有从肝肾论治,同样有从心论治。用药处方多种多样,针灸特效穴也不胜枚举,但临床疗效鲜有立竿见影者。极易针灸化繁为简,从传统的辨证论治脱离出来,通过调整人体阴阳与升降的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大家都知道足三里为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效穴等,多为双侧取穴。经临床验证往往不能一次控制病情,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分阴阳。这位患者只取一侧足三里,
可以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可针、可灸、可补、可泻 [5],但很少有人分左右取之,观察取左侧腧穴与取右侧腧穴的疗效差异,少有人对单、双侧取穴的疗效做出对比分析。
病历 2:张某,女,51 岁,左肩关节疼痛 1 周,夜间加重,上举、后背活动受限,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查体:患者平卧位,左足外旋,诊断为左足阳明经偏盛,予针左侧足三里,嘱患者活动左上肢,1min 后疼痛明显减轻。为验证单侧取穴的疗效,又针右侧足三里,左肩关节疼痛恢复如前。所以针灸取穴并不是越多越好,取穴越多,各腧穴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复杂,有时候并不是作用的叠加,反而是相互抵消。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由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少则 1 个月,多则几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治疗疗效确切,据统计 [6],治
疗肩周炎排名前 10 的穴位主要有肩腧、肩贞、阿是穴、曲池、肩髎、肩前、外关、臂臑、合谷、天宗等以局部穴为主。众所周知,动气针法也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中平穴是临床报道疗效较好的远端穴位。但中平穴的定位及归经仍存在争议 [7],极易针灸将其定位于足三里附近,临症时需要揣穴,但不离阳明经,单侧取穴,临床疗效显著 [8-12]。
《内经》云“针之效,若风之吹云,明明乎若见苍天”,“言其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极易针灸的疗效立竿见影,已被许多针灸医生及针灸爱好者临床验证。极易针灸倡导辨病机论治的方法,通过针刺调整十二经气血运行的太过与不及,使气血的阴阳升降出入恢复到平衡状态。在治疗上主张单侧取穴,其疗效远远优于双侧同取,值得大家去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 . 针灸学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5.
[2] 柴剑波 .《黄帝内经》[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9.
[3] 陈锦伦 . 呃逆病因病机及治法刍议 [J]. 光明中医,2012,27(6):1078-1079. [4] 闻裴裴,李振华 . 呃逆病因病机探析 [J].环球中医药,2013,6(7):529-531.
[5] 王心意,裴兴红 .《针灸大成》足三里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J]. 四川中医, 2017,35(8):13-14.
[6] 赖雪艳,张嘉玲 , 祁冀,等 .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J]. 西部中医药,2014,27(9):65-68.
[7] 刘志丹,陈晓辉,方晰,等. 针刺中平穴治疗肩周炎循证医学分析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86-89.
[8] 殷久进 .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2):172,174.
[9] 王灵 . 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观察[J]. 保健文汇,2017(5):10.
[10] 罗晓舟,唐纯志,杨雪捷,等. 针灸治疗肩周炎有效性 Meta 分析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4):586-591.
[11] 王明明,蔡圣朝 . 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概况[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9):918-921.
[12] 廖志英,陈婉蓉 . 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Meta 分析 [J]. 海南医学,2016(14):2382-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