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先生曾说“站桩要’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
正直春季,万物复苏,地气生发,新一年的生机正在萌发中,与天地合一的我们,也需利用这个时间,让我们的身体阳气得到生发,以此温养全身气血、维护脏腑功能平和,固卫身体不受外邪所扰,让我们身体康健,精神满满,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站桩的姿势里隐藏了很多的彩蛋,这其中就有七阳之穴(百会生头阳,中府生肺阳,神门生心阳,中脘生胃阳,涌泉生肾阳,至阳生背阳,足三里生脾阳)的刺激,帮助生发身体的生机。
养生桩基本的姿势要点总结为:
头部:百会上领,舌抵上腭、下颚回收、眼睛平视内敛;
上身: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双手抱圆;
下身:松腰坐跨、尾闾下垂、会阴上提、膝盖微曲;
脚部:与肩同宽、平行向前、脚趾抓地、脚掌着力。
这其间与七阳之穴是怎么结合的?一起看看其中的奥妙吧。
百会上领-百会生“头阳”
百会穴又名天满穴,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该穴位有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其中又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能通达阴阳脉络,贯达全身,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站桩中百会上领这个姿势,需要在头顶百会处上提,好象一根绳子把人从天空吊着,以此也刺激了这个穴位,能够通阳经(督脉),生阳气、醒头目。
含胸拔背—中脘生“胃阳”,至阳生“背阳”
含胸拔背的姿势,需要背部脊椎平直挺拔,胸腹部内含,能够有效刺激到腹部的中脘穴与背部的至阳穴。
中脘穴是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是胃经的募穴,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之会。刺激可温胃补阳,促进胃的动力,有效改善消化。
至阳穴是督脉主要穴位之一,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背部为阳、督脉为阳、7为阳数,三阳为极,因名至阳。刺激至阳穴可振奋背部阳气,疏通经络。
沉肩坠肘—中府生“肺阳”
沉肩坠肘时,需要肩部肌肉充分放松,手肘自然下垂,手臂肌肉放松。能够有效刺激到位于肩肋骨处的中府穴。
中府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此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 脾、胃合气于此穴,所以名为中府。作为肺经的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两手抱圆—神门生“心阳”
两手抱圆,需要手部如抱球状,能够刺激到位于手腕处的神门穴。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刺激此穴能交会心肌气血,振奋心脏的阳气。
膝盖微曲、脚掌着力、脚趾抓地—足三里生“脾阳”、涌泉生“肾阳”
腿脚部的姿势,能够有效的刺激到足三里穴位以及涌泉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该穴位作为保健要穴,是强健脾胃的重要穴位,刺激可温补脾阳,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增加身体抵抗力。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让肾经经脉中的经水从此处涌发,以此滋养身体。刺激此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站桩妙处多多,做一个有生机、阳气满满的人,这个春天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