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隔姜灸
隔姜灸是隔物灸的一种。三 伏 灸,一定要采用隔姜灸!所谓的隔物灸,就是在施灸的艾柱和皮肤穴位之间隔了一层东西;这层东西就是介质,当然是有一定药效的,能增加艾灸的作用。
常见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还有隔核桃灸、隔葱灸、隔蒜灸、隔梨皮灸、隔豆豉灸、隔泡萝卜灸.....
隔姜灸又分为隔姜片灸和隔姜蓉灸。适合各位艾友三伏天在家里操作的是隔姜片灸。
生姜,归肺、脾、胃经,对于祛除肺、脾胃寒气有很好的作用。
隔姜灸主要是针对的就是虚寒之证;而我们三伏灸,“冬病夏治”主要针对的也是虚寒之证,因此对于普通艾友来说,三伏灸采用隔姜灸正好对症,效果会更好!
在三伏天里,隔姜灸适用于所有的病症!不建议高血糖的艾友采用隔姜灸,不是效果不好,而是因为隔姜灸相对于悬灸,容易起泡。
隔姜灸的其它好处:
1,隔姜灸在所有艾灸方法中效果排第二;第一当然是化脓灸,第三就是悬灸(手持艾条或者艾灸盒),其它的就不值一提!
灸界有一个说法:化脓灸跟隔姜灸相比,可以“以一当十”,即10壮可抵隔姜灸100壮之功。隔姜灸跟悬灸相比,同样“以一当十”。
2,价格便宜到忽略不计;
3,节约时间;
4,相对烟小。
注:姜片上的一个小艾柱就叫一壮。
为什么三伏灸一定要采用隔姜灸?
唯 一 理 由:效 果 好!
对艾友们来说,三伏灸,如此难得的机会,不就是想用更好的方法解决身体的问题吗?!前几天一个艾友在文章后面留言说:艾灸没用,她灸了半年的大椎穴,肩周炎还没好!
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用过大脑回答她,做了“假艾灸”!不要说灸大椎,你就是认真的灸屁股半年,肩周炎也会好。
隔姜灸的不足:
后背的穴位自己操作不了,要么家人帮忙或者采用艾灸盒。所以发动家人一起艾灸是最好的,大家都不用嫌弃艾烟,还可以互相帮助。我本人更喜欢左边的小黄姜,菜市场有买的。
准备材料:
艾绒、生姜、牙签(针)
步 骤:
1,将生姜切片,厚度在1.5-2个一元人民币的厚度;厚薄以自己对烫的承受能力为准,熟能生巧,先厚再薄;
2,用牙签(针)在生姜片上刺5个小眼,能让艾灸的热力及药力渗透下来;
3,取艾绒做艾柱,临时性也可以用艾条里的艾绒,做成下面大上面尖,呈宝塔形。熟能生巧,先小再大;小柱燃烧时间短。
4,将生姜片放在穴位上,点燃艾柱开始施灸;初期每个穴位灸3-5壮,熟练后,慢慢增加。
注意事项:
1,艾柱烧到底部的时候,生姜片会烫,很多艾友会咬牙忍着,这个大可不必,忍着就会烫起泡,那还不如做化脓灸了。
比如,支气管炎的三伏灸的主灸点是肺俞、膏肓穴;施灸肺俞穴时,对方喊烫,我们就把姜片移到膏肓穴,间隔几秒再移回肺俞穴,循环往复。
穴位艾灸到微汗、潮红就行。
2,因为夏天湿重、风邪多,三伏灸后一定要封穴;就是在施灸部位,用干毛巾揉一揉,用手拍拍,也就是把毛孔关闭。
3,血糖高的艾友,不建议采用隔姜灸。
4,艾灸前后多可以喝有点烫嘴的温开水,最好加点蜂蜜,用于滋阴;千万不要喝或者吃寒凉的东西,包括常温的凉白开、水果。绿茶偏寒也不要喝。喝杯温热的酸梅汤,用于收敛阳气也是不错的。
起泡处理:
隔姜灸相对于悬灸来说容易起泡,怎么处理呢?泡小,不管;泡大,消毒针刺破后,用芝麻油调配艾草灰涂抹很好。如果有水渗出来,悬灸患处,收敛水汽,还可以把干艾草灰撒在上面。
艾草灰一定是艾绒、艾柱、艾条燃烧后的灰,因为里面不含有胶水之类的化学成分!
分 享:
有的艾友,还会直接把一根艾条切成10-12个艾柱,作为隔姜灸的小艾柱。
用这种艾柱做隔姜灸的艾友,一般都是艺高人胆大;自己做一定要小心一点!用艾绒做的艾柱,很容易跟生姜片粘附在一起,在施灸过程中一般不会掉下来。
跟各位艾友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很多人艾友问,怎样疏通经络,实际上我经常给我父母做后背的艾灸,基本不会去找后背腧穴。如果人的五脏六腑有问题,一定在膀胱经和督脉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疼痛点。
我会凸起中指的指骨,顺着膀胱经和督脉,慢慢点按,查找疼痛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阿是穴。这个疼痛点就是我们要认真解决的地方。“痛则不通”,如果你采用一切手段,将疼痛点消灭掉了,你的经络就通畅了!
诀窍:找到疼痛点后,我会用中指骨,稍微用力向下按压疼痛点几下,用于刺激疼痛点,这个也叫“开穴”,跟前面我们说的“封穴”是前后呼应的。
开穴后,再艾灸3壮。这样效果会更好!实际上很多艾灸在艾灸之前稍微运动一下,洗个热水澡后,再艾灸效果会非常好。
记住,我们在开穴时,力量是垂直向下的,而不是左右晃动,那么就会造成施灸者皮肉痛。
夏天必做隔姜灸
说到冬病夏治,大多数人都知道三伏贴,从头伏开始到末伏,每个伏天贴上一次,但是需要到正规的中医院去贴,很麻烦。
今天介绍一个简单有效的冬病夏治方——隔姜灸,简单有效,只用到两味药:生姜和艾绒,别看成本低,治疗效果可不一般。
做过隔姜灸治疗的艾友反映都蛮好的。
隔姜灸
原料:新鲜老姜两块、艾绒
做法:
1、无需清洗,把老姜切成片,横截面尽量切大一点,每片厚度0.3厘米至0.6厘米,每片姜中心刺上几个小孔;
2、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形放在姜片上,艾绒堆状约是蚕豆或枣核大小,点燃艾绒施灸,感觉烫时可以把姜片稍微移开一会,免得发生烫伤或灸疮。艾绒燃尽后,再放置艾绒反复施灸,姜片也可视情况更换。
3、每穴灸3~9壮(每灸一完一堆艾绒为一壮),每次约10~30分钟。
时间:
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足,天气最热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邪气都在表浅,容易治疗。
功效:
艾绒通经络,生姜去寒,再通过穴位传导,温经散寒,纠正虚寒体质,达到治本的目的。
提醒:
1、灸之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灸完两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能吹空调,避风寒,饮食清淡,好好休息。
2、发烧、有湿热症状的人(身体感觉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等)不宜施灸。
传统上,隔姜灸适合阳气不足引起一些疾病的患者,主要适合两大类疾病,一是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感冒等;二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病等。
此外,空调病、肩颈酸痛,阳气不足者,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属虚寒证,也可尝试隔姜灸保健治疗。
灸不同部位,拔不同的病根
刚刚介绍了隔姜灸的操作方法,接下来告诉大家,具体什么病灸什么穴位。
祛湿散寒
四穴位
选择祛湿穴位(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施灸,每个穴位灸3-5壮,局部皮肤发红即可。
健脾壮阳
命门、足三里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通俗地说,就是后背正中腰部,和肚脐相对的位置,足三里则位于膝眼下四指宽的位置。
生姜一直被当做助阳食品,对肾虚阳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每天坚持隔姜艾灸足三里、命门,可以健脾和胃、温肾壮阳、益气培元,对男女都有好处。
施灸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泡为度。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防皮肤灼伤。
暖宫驻颜
肚脐、关元
肚脐大家都知道,关元穴在肚脐下四指宽。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日一次,连灸7天为1个疗程,最好灸3个疗程,另外,这个灸法对痛经也特别有效。
颈椎病
风池、大椎
风池穴很好找: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大椎穴则在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取黄豆大小的艾柱每穴灸5~7分钟,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腰肩酸痛
灸痛处
腰肩酸痛或者膝盖痛,都可以用隔姜灸来缓解,在痛处灸即可。
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别错过,一次性拔除冬天的病根,这个方子简单有效又便宜,在家就能做,建议您一定要学会,它的功效比你想象的更好更神奇!
隔姜灸的禁忌 为什么很多水
隔姜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三伏天里面的中医疗法,对于冬病夏治的有很大的作用,那么隔姜灸的禁忌有哪些?隔姜灸为什么很多水?
隔姜灸就是在一般的艾灸中加上一片姜,这是有助于人体的治疗,那么隔姜灸的禁忌有哪些?隔姜灸为什么很多水?
隔姜灸的禁忌有哪些 :
1.隔姜灸所用的生姜应为新鲜的老姜,且宜现切现用,不可选用干姜或嫩姜。
2.所切姜片的厚薄,应以所灸部位和所患病证而定。如面部为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切厚些;如所患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若在施灸过程中不慎灼伤皮肤,以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复。如灸面部神经麻痹,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东西,安静休息,以便快速康复。
隔姜灸为什么很多水:
蒸发体内寒湿之气,属于正常。
当艾灸的时候艾草会散发热量,这时候艾灸的温度就升高,自然皮肤受到热气就会出汗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你身体正在排湿,一般在艾灸后要注意半个小时不能洗手洗澡,另外可以大量的喝一些白开水,这样可以促进身体排毒。这是在艾灸时候去湿排毒的一种反应。
艾灸疗法的作用活血化瘀,去湿袪寒,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可以继续灸。
荐读 :
隔姜灸效果怎么样 和普通艾灸的区别
四物汤为什么要空腹喝 三伏天可以喝吗
痰多就艾灸一个中脘穴
孩子抵抗力差比较容易感冒,往往伴随痰多,吃止咳化痰药效果也不明显,有时拖上半个月让大家很纠结。老人痰多现象更是很普遍,影响生活质量。大家常说感冒易好,发烧易退,痰难祛除。
痰真的那么难祛除吗?
其实真的简单,只要艾灸一穴便可。
中脘穴
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在胃体中部,故名。
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
取穴
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
方法
采取手持艾条悬灸或雀灸15分钟,祛痰效果立即见效,艾灸后可以喝适量温开水。
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故可祛痰。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痰多
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或成人痰多
都通通有效。
夏肚脐喂药15天降压,睡眠便秘好
健康常识百科
“脐”是什么?
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
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它也是我们人体重要的穴位,叫做神阙穴。我们日常可以通过观察肚脐的变化,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或者是否出现某种疾病。今天7点就给大家讲一下肚脐与健康的重要关系。
为什么此穴有如此大的功效
神阙被视为“天然药穴”,实验研究也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以药敷脐是脐疗法中的重要手段。
1、健脾和胃,生清降浊
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等证。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达到“通则不痛”。适用于肠麻痹、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证。
5、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肚脐眼里的“泥”能抠掉吗?
肚脐是比腹部其他地方皮肤与腹腔内联系要更紧密的,所以洗的方法不当,会对内脏(主要是小肠)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统不适,也就是肚子疼。所以,肚脐眼里的泥不是不能洗,而是应该保持清洁,但洗肚脐的方法比较讲究:不能像挖耳屎、鼻屎那样用力,而是应该用棉签一类较软的东西沾上浴液,“点到为止”地清洗。
肚脐能吃药
我们先看一个实验,北京卫视曾经有个栏目叫《生活面对面》,在录制现场做了一个实验,找了一位嘉宾贡献出肚脐,把大蒜捣成泥敷在肚脐里,用艾草条艾烤,十分钟以后,嘴巴里面就出现了明显的蒜味,结论很明显:肚脐能吸收药物。
这也是中医的一个神奇的疗法,名字叫做脐疗,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在春秋战国神奇,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
肚脐吃药的好处
脐疗可使药物通过四通八达的经络,作用于全身上下表里内外,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贴敷肚脐的药物多为辛香药物,可以迅速渗透,到达组织及微循环,获得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脐疗在防病治病方面,简单有效,成本低廉,可以自己动作操作,非常实用。
孙思邈、李时珍都记载了大量的脐疗方。目前脐疗的方法多根据经典医书《针灸甲乙经》而来,包括拔罐、药物贴脐、滴脐、敷脐、温脐等法,但禁止针刺,以免发生感染。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几个脐疗特效方,不同配方有不同的疗效。
脐疗特效方,一用一个准
鸡蛋敷脐
补肾
用冷水煮鸡蛋,煮到开锅的时候,把鸡蛋拿出来,这时候鸡蛋是七分熟的。把鸡蛋从中间一分两半(注意不要去掉外壳),放凉、到适合的温度,用其中一半捂在肚脐上。
因为带着外壳,再用手捂着点,所以它保存热量的时间比较长。鸡蛋是补肾的良药,放在肚脐上,可以补肾、健脾。
莱菔子敷脐
消除腹胀
用中药贴肚脐,还可以消除腹胀。腹胀产生,往往是由于消化不良,吃完饭以后因为不能快速运输到肠道,人就觉得胃胀难以忍受。
那我们怎么治疗呢?就要健脾行气、帮助消化。可以选择莱菔子这味中药。把莱菔子先研成粉末,越细越好,然后用黄酒来调一下,黄酒温通,行血、行气的作用会很好,再加上莱菔子就可以健胃消食。贴在肚脐上四到八个小时,贴上去之后你很快就会感觉到肚子咕噜咕噜响,等胃里面食物消化了,它就不响了,肚子也就舒服了。
肉桂敷脐
肉桂敷脐
用肉桂、黄连磨成粉末,用醋调一调,肉桂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而黄连能清火,醋能敛阴,这样治疗能达到人体阴阳平衡,那么睡眠自然就得到改善了。
大家注意调制的时候不要太稀了,太稀贴到肚脐会流跑了,当然也不能太稠了,太稠了影响它的吸收,适当就可以。制成膏状贴在肚脐上,可以用胶布固定,用伤湿止痛膏效果更好。晚上睡觉之前贴好,第二天早上揭下来就可以了。
大葱食盐
治腹泻
如果是寒湿型的腹泻则可以用这个方子,大葱100g,食盐若干,一起炒热后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和腰部;将大蒜适量捣成泥状,贴在两足心及脐部。
▲南怀瑾大师
南怀瑾“万病方”
以下内容摘自南怀瑾大师著作《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验证:
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
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
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
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
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提示一下用法:睡觉前把几种秘方材料做好放在肚脐眼,用胶带贴住,第二天撕掉就可以了。如果有上火现象,可以把脚底的涌泉穴一起贴上!
大师在书中提到了这个“万病方”的做法,但是说得比较简单,一句话就带过了,为了造福更多人,请中医专家把这个万病方的步骤一步步写出来,为了方便,一次性制作量是书中的三倍,但其实也不多。
原料:
3颗桂圆、21粒花椒、大约花椒一半重量的艾绒
做法:
1、桂圆尽量选取颗粒较大,肉质较厚的较湿润的有壳桂圆,因为没有壳的一般都比较干,粘度不够做不了。
2、花椒,尽量找好的,新鲜的购买,先把花椒捣碎成粉。
3、把桂圆、花椒、艾绒放在一起搅拌,剪碎。剪到看不到艾绒了,这时就差不多了,用东西捣实,再剪一会就可以了。
4、所做的肚脐贴一粒,大概可以使用一个月,每次只需挑一点出来,小指甲大小就可以了,大概0.5克左右吧,多点也可以。贴在肚脐底部,用医用胶布固定好,胶布不要老是贴同一地方,横竖斜轮翻贴关,如果睡觉比较喜欢翻身的,要以用胶布贴十字,睡前贴上,醒后扔掉。
5、桂圆有大有小,建议大家选大的桂圆制作。艾绒先加花椒的一半重量,然后再视湿度逐渐增加,最后成品要保持有一定粘度,做出来要成团不易散。
“万病方”可以长期用,一开始治病时可以给药量大一点,以后可以小剂量长期用。
为什么“万病方”如此神奇?
南怀瑾大师的“万病方”其实是道家原始养生之方,经佛道修养家千多年的实践证明。“万病方”的主要功效有温中强肾、平衡阴阳、行气活血、去寒湿。有粉丝反馈:
一位老法师坚持贴了这个“万病方”,肠胃好了,而且还减肥了,没几天肚子小了一圈,胳膊上的肥肉也少了很多,人变苗条了。
还有年轻粉丝给70岁的母亲试用一周左右,血压从150降到130。
治好失眠、体寒、便秘、痛经等病症的案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赘述了。
该方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肚脐吸收药物,肚脐是中医里的一个重要穴位——神阙穴。神阙是我们身体的一大要穴,又有“命蒂”之称,小孩儿在没出生的时候就是靠着脐带从母体里吸收营养,所以向内连着人身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
神阙穴还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有的人体质比较弱,新陈代谢不够快,身体就积累了一些毒素,而通过调养身体,新陈代谢更快了,毒素就从身体中排了出去。
不过,虚寒体质者适合此方。如何自己判断呢,可根据观察一些身体反应,比如:是不是具有怕冷、容易手脚发冷,大便拉稀,吃生冷食物会拉肚子等症状,即可做一些初步判断。
艾灸4个穴位养脾胃肾!
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人体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外邪是致病的条件,但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正气是什么?
从中医角度看,正气是表明元气抵御邪气的功能,它是与病邪相对来说的。用现代话说,正气包括了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这样我们就明白了。
两个人生活在同一环境里,为什么有一个人会动不动就感冒,而另一个人没问题呢?就是因为后者的正气足。《素问遗篇· 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正气旺盛的人,邪气怎么会侵犯我们的身体呢?
为什么现代人动不动就生病?
因为受诸多因素(如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不调等)的影响,导致正气不足,才会让邪气有了可乘之机。而正气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寿命的长短,全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盈亏。
《素问· 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你,让你生病,根本原因在于与你的正气相比,现在的邪气已经有所虚弱了,邪气本身的侵犯能力已高过了你现有正气的抵御能力。
养生养什么?
其实就是养人体的正气。因此,我们强调养生保健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扶养正气,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我们人体的正气,而扶正之中,又贵在于脾肾。
为什么这样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相对来说,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
《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温补者,莫过于灸法。
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在这里,“灸”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
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
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关元穴
位置: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
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跟肚脐在同一水平高度,可以沿着肚脐向后找,到了背后正中的棘突下面的凹陷就是此穴。)
气海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中脘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以上提到的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关元穴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命门穴,顾名思义,它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20 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
有,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
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个方形四孔的艾灸盒扣在肚脐部位,将“中脘、气海、关元”一次灸到,这样,方便简单节约时间,效果也好!
内科病证针灸治疗(主配穴)总结
针灸主配穴在历年考试中考查的内容较多,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一下针灸治疗内科病证的主配穴,以方便童鞋们记忆。
慢性胃炎拔罐效果好
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为胃痛。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也可因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口、鼻、咽、幽门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导致。
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胃口差、消化不良、胃酸过多、饱胀感、嗳气等。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胃气壅滞
(一)症状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有酸腐气味,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或有怕冷、怕热、肢体困重等感觉。
(二)治法
选穴:
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
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 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
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各穴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肝胃气滞
(一)症状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疼痛攻撑走窜,可因情志变化而加重,伴有善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二)治法
选穴:
肝俞、期门、中脘、足三里。
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男性可取任意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2)。
中脘:见前。
足三里:见前。
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脾胃虚寒
(一)症状
胃脘隐痛,遇寒冷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得温暖或进食后则缓解,喜温暖,喜按揉,伴有面色差,神疲,四肢乏力、不温,食少便稀薄,或吐清水。
(二)治法
选穴:
脾俞、胃俞、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
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中脘:见前。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足三里:见前。
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拔罐后加温灸中脘、气海、关元穴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有温热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1)慢性胃炎要坚持多疗程拔罐,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以促进溃疡愈合等。
(2)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调配,少食多餐,清淡为主,忌生、冷、油腻和辛辣食品,保持精神乐观,如远劳怒、戒烟酒、饮食定时、少量多餐等,对减少复发和促进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3)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程凯:神秘对穴(一)
内关止嗝降压定喘,外关帮行气
与穴位打交道久了,我越发体会到穴位世界是非常神奇的。
几天前,我们曾讲过与神医华佗有关的穴位,即“华佗夹脊穴”(←点击查看原文。),该穴加起来一共有34个穴位。
今天开始,我想跟大家分享穴位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对穴”,指的是一些穴位配合使用,往往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出场的就是内关穴、外关穴了。
内关:人体内外沟通的关键
关,关口也。内关穴是人体内外沟通的关键所在。作为心包经穴位,它是神明出入的关键要道。内关还是心包经的络穴,其作用可沟通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
内关具有行气活血、宣肺理气、宁心安神、宽胸利肺的功能,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主穴。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 2 寸,在桡侧屈腕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也就是,在做屈腕动作时,手腕内侧正中会很明显地出现两条隆起的肌腱,内关就位于这两条隆起肌腱之间。
止嗝、定喘、止呕……内关都能管
在日常生活中打个嗝,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重要场合打嗝则难免有失礼仪。那中医有没有迅速缓解打嗝症状的方法?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掐攒竹、点膈俞,压内关,都有此功效。而除了止嗝,内关穴还有以下作用。
>>定喘:内关有降低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的作用,其原理是调整了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从而使支气管痉挛解除,黏膜血管收缩,渗与减少,进而起到定喘作用。
>>降压:准确地说,内关对血压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在血压高时可降,血压低时可升,血压平稳则无明显作用。
>>急性胃痛:男性取左侧内关,女性取右侧内关,急性胃痛发作时刺激内关可以止痛。经常胃痛者,平时适度刺激该穴可预防。
>>神经性呕吐:患者多饭后即吐,治疗时需要抓住饭后未吐的短暂时机,同时重刺激双侧内关,并配合深吸气和深呼气,以开胸舒膈、 和胃降逆。
>>心绞痛:除了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导致的出现心前区不适、心绞痛外,如同其对血压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一样,其对心率亦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者。
>>妊娠呕吐、晕车:少数孕妇孕吐严重,食入即吐,难以进食。可在内关做轻刺激,比如切一鲜姜片,大小、厚度如五分硬币,贴于内关上,一天1~2次就有效。晕车、晕船等,此招也有效。
此外,内关对治疗失眠、眩晕、偏头痛、痛经、胸部扭挫伤疼痛等病症,效果也不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以上所讲的内关用法,不管是强刺激,还是轻刺激,持续时间一定要长,一般要半小时以上,否则容易反复,且增加后续疾病控制的难度。
点按内关“背后有乾坤”:加外关
内关有这么多的功效,那具体如何刺激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点按法。方法是:将拇指指尖立起,放在腕后两寸两筋之间的内关上,并使拇指与前臂平行时点下,此时拇指指尖轻松地放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一种特有的酸胀感也随之袭来。
然而,这只是操作的一部分步骤,关键之处不在内关的点压法,而在手臂背侧与内关相对应的地方,这叫“背后有乾坤”!
转过手腕,你可以看到,点压内关的那只手的食中指并拢在一起,置于前臂背侧,与内关相对应的位置上,这里就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内外相应,对是点压内关的关键所在。
外关位于前臂背侧,手腕横皱纹向上约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取此穴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
内关+外关,作用加倍
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沟通的也是三焦经与心包经。换句话说,内关与外关两穴,在穴位的深部联络在一起,如果点压时同时刺激这两个穴位,可起到双重的沟通效果,治疗作用自然也就加倍了。
况且,三焦为气道、为水道,是人体内气机通畅和水液散布的通道,外关正是这两大系统的关键控制点。因此,内关加点外关,即可以通气,又可以行水,两穴是一对经典的组合穴位,临床中称为“对儿穴”。
中医针灸常用81穴位图
穴位治疗各类痛证
针灸止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现介绍8个穴位,对缓解各类疼痛有显著效果。
针刺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在颈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取正坐位,直刺风池,针尖向对侧目内眦,深度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30秒钟,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连续针刺1~2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根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不同加刺头维、百会、太阳、印堂。
体会:《针灸大成》中说风池治“偏正头痛,痎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头左侧痛,刺左侧风池,右侧痛,刺右侧风池,止痛效果十分明显。
该穴位深部中间为延髓,操作时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针刺丝竹空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丝竹空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眉梢处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向后以15°角,平刺进针后,沿头皮透刺率骨穴,以每分钟150~200次频率捻转行针1~3分钟,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散,留针30~60分钟,其间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间隔1天后,继续第2疗程治疗。
体会:《玉龙歌》中说:“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体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通玄指要赋》中说:“丝竹疗头痛不忍。”丝竹空位于头的两侧,是头痛点所在之处,亦是经气郁滞不通之所,针之可以疏通经气,通则不痛矣。
针刺悬钟穴治疗偏头痛
取穴: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
操作方法:嘱患者侧卧于床上,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悬钟穴下方,右手进针,用提插泻法,使气行向头颞痛处,循经感传越强越好。针感强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2个阿是穴(即触痛明显处),用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10次为1疗程。
体会: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胆经行于头侧“上抵头角,下耳后”;又为八会穴之髓会,脑为髓海,久病入络入脑,故针刺悬钟穴,能清髓热、泻胆火、祛风湿、通经络而止痛,故对治疗由风湿、火热阻滞经络所致偏头痛者效果尤佳。针刺悬钟穴,多数患者的偏头痛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减轻和消失。其疗效取决于针刺后是否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而且循经感传出现越早越快越明显者其疗效就越佳。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说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针刺膈俞穴治疗反复发作之头痛
取穴: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向下方(或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轻轻捻转提插,使之得气,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胀感为宜。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一般需要针刺1~2个疗程。
体会:头痛反复发作,多因血虚、血瘀作祟。此穴所治属血不荣经,络脉不通之证,治宜补血调血、和利血脉为法。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针之,有补血调血之功。头痛日久,必虚入络,妙在补中寓泻,虚实同调,补血活血,化瘀止痛。尤其是患病日久,虚实兼杂,血虚络阻,兼症不显之头痛,膈俞最效。
针刺鱼腰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取穴:鱼腰,为经外奇穴。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向下方斜刺0.3~0.5寸,轻轻捻转提插,使之得气,局部有胀痛感或触电样针感时,然后将针体提起针尖向眉毛的前方、后方透刺,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胀感为宜。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一般需要针刺3~4个疗程。
体会:三叉神经痛,中医称之为面痛,多发于一侧面部,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见,呈阵发性、放射性电击样剧痛,如撕裂、针刺、火灼一般。疼痛常由一点起,可因吹风、洗脸、说话、吃饭等刺激此点而发作。多因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经脉、经气闭阻而成,或因风热邪毒,浸淫面部,郁于经脉而生。鱼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所过之处,针之,能疏通该经经气,清泻风热之邪,邪去而经脉通畅,则疼痛自敛,不复发作。
针刺牙风痛穴治疗牙痛
取穴:牙风痛穴,奇穴名,位于腕横纹上2.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方法:取1.5寸毫针垂直刺入牙风痛穴,深1.0寸左右,如无明显针感,行捻转、提插手法,直到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为止。下牙痛加刺颊车,上牙痛加刺下关。留针4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体会:《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中说:“牙风痛,奇穴。以中指尖至掌后腕横纹之长度,折做四等份,以一等份自腕横纹直对尺泽穴引量,尽处两筋间是穴。针4至6分,灸3至7壮,主治因感冒而发的牙痛、疔疮肿痛;亦治前臂神经痛。”余年轻时,见一老医师刺腕后治疗牙痛,屡试不爽,后读《针灸便览》,忽然醒悟,老医师所针之处乃牙风痛穴也,余效仿之,亦每每取效。另有一奇穴名牙痛穴,位于手掌部,第三、四掌骨间,距指掌横纹1寸处,刺之治疗牙痛效果亦佳。
少商穴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
取穴:少商,此为属手太阴肺经,太阴肺经井穴。位于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0.1寸处。
操作方法:医者先用大拇指、食指在少商穴周围推捏几下,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再用三棱针点刺双侧少商穴,挤出血液3~5滴,用脱脂棉球揩去。隔日1次,3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即可。
体会:据《针灸大成》中记载:“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3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泻脏热也。”
1970年前后,余之内弟10岁,患急性喉炎,咽喉肿痛、闭塞不痛,情况十当分危笃,入院急救,打针服药之后,病情有增无减,当即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呼吸立刻通利,转危为安。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说:“少商惟针双鹅痹,血出喉开功最奇。”
咽喉肿痛属于喉痹、乳蛾的范畴,多因肺热熏蒸而生,少商穴为手太阴肺经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所出为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病在藏者取之井”。刺少商,泻肺脏之热,燠热消除则经络通畅,肿自消,痛自止。
关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
取穴:关冲穴,此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关冲穴上点刺,出血少许。次日取另一侧关冲穴点刺。每天1次,左右穴位轮换点刺。一般点刺1~2次,即可见效。
体会:咽喉肿痛,多因三焦热盛,津液受灼,煎炼成痰,痰火蕴结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口渴引饮、口臭、痰黄、舌苔黄厚、脉洪数等,治宜清利三焦之热,热退而津生,痰祛而肿消,经气通畅则不痛矣。
关冲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所出为井”,是该经经气的出口。点刺放血,可使该经的热邪得泻,经气得通,故《玉龙歌》中说:“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十四经穴位流注动态图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包焦胆肝。任督。
一、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尺泽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孔最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列缺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太渊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腕横纹上
鱼际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少商 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商阳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合谷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壶”凹陷中
偏历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手三里 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曲池 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中
臂臑 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肩髃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三、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颌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 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四白 在面部,眶下孔处(瞳孔直下)
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瞳孔直下)
颊车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下关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头维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人迎 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梁门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归来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梁丘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上巨虚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条口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下巨虚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丰隆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
解溪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内庭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厉兑 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四、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隐白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太白 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公孙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地机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大横 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大包 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五、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极泉 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少海 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通里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阴郄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少府 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少冲 在小指,手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少泽 在小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后溪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养老 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小海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肩贞 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天宗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颧髎 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
听宫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
七、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攒竹 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天柱 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杼 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风门 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肺俞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心俞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肝俞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胆俞 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脾俞 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三焦俞 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肾俞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肠俞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小肠俞 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膀胱俞 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次髎 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承扶 在股后区,臀沟的中点
委阳 在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 的内侧缘
委中 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膏肓 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志室 在腰区,第2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又名精宫)
秩边 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承山 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飞扬 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
昆仑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申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束骨 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
至阴 在足趾,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八、足少阴肾经
(注:此图足太阴肾经表述错误,应为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涌泉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然谷 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太溪 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照海 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复溜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
阴谷 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肓俞 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天池 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
曲泽 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郄门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间使 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 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大陵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 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中冲 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十、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关冲 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中渚 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
阳池 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外关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肩髎 在三角肌区,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翳风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角孙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耳门 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丝竹空 在面部,眉梢凹陷中
十一、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 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听会 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率谷 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阳白 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
头临泣 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
风池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肩井 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日月 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带脉 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环跳 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风市 在股部,髌底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光明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悬钟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丘墟 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足临泣 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侠溪 在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窍阴 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大敦 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行间 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蠡沟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曲泉 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内缘凹陷中
章门 在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期门 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十三、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喉咙,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中极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关元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气海 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神阙 在脐区,脐中央
建里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
中脘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膻中 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天突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廉泉 在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上
承浆 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十四、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长强 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腰阳关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命门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至阳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身柱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大椎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哑门 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风府 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神庭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水沟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印堂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拍打治百病(简单有效最全资料)
拍打面部可舒展皱纹、祛斑、活肤、增强皮质弹性,起到美容作用。拍打眼部主要是缓解疲劳,辅助治疗近视眼,如果能坚持每天15分钟的自行拍打,一个月下来能减轻100度。
1拍打整个头部,重点是百会穴
拍打头部主要对头疼、头晕、发麻、小脑萎缩、记忆力减退、脑血栓后遗症有显著作用。
拍打百会穴主要针对高血压、失眠,同时对颈椎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根据每个人的个体病情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表现情况有头胀、头闷、深度有痛点等,气血畅通后不适感会自然消失。
2拍打整个面部,重点是眼睛
拍打面部可舒展皱纹、祛斑、活肤、增强皮质弹性,起到美容作用。拍打眼部主要是缓解疲劳,辅助治疗近视眼,如果能坚持每天15分钟的自行拍打,一个月下来能减轻100度。
3拍打囟门及前额
拍打囟门可治疗感冒发烧、过敏性鼻炎、鼻塞,及因感冒引起的头疼等症状,轻者几十下,重者上百下就可畅通。拍打前额时有针刺的感觉,等拍到有温热感时,不适现象即可消失。
4揉按脖颈,轻击颈椎
脖颈这个部位经络、动脉静脉都很丰富,揉按这里会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对落枕、扭伤、淋巴上火、嗓子痛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轻轻拍打颈椎可缓解颈椎增生、钙化,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恶心和脖颈僵直等症状。经常用双手揉脖颈是最好的护理方法,可使大脑气血充足畅通,延缓衰老。
5拍打中府穴
拍打中府穴对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有明显效果,每天坚持自己拍打20分钟,一个月的时间基本可以停止用药,继续坚持就会痊愈。
拍打中府穴对咽炎、口腔溃疡等治愈率也很高。冲击力能穿越心包、肝胆乃至整个胸腔,是辅助调理内脏的最佳选择。
拍打中府穴时会出现胸闷、肺部痛、气胀、难受的感觉。坚持拍打不适感会逐渐消失
6拍打胳膊
拍打胳膊主要缓解肩臂酸、麻、胀痛、筋膜结节、无力或颈椎引起的血液不畅通等症状,对因类风湿引起的手腕、手指肿痛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拍打过后会感觉很累、无力,有肿痛或出痧的现象。
7拍打双肋
拍打肝胆区域和脾脏、胰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双手用掌或拳拍打腋下两肋,左手是脾、胰,右手是肝胆,中间是胃,对脂肪肝、肝硬化、肝囊肿、肝气滞和胆囊炎、小型胆结石、息肉、糖尿病、脾虚、各种胃疼、胃胀、胃气滞、脾胃不和等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拍打此部位有以下反应:肝部很不舒服、疼、烦躁、难受、胀等现象,胃部有胃疼、胃胀、揪心的感觉,两侧同时拍打有说不出的滋味。当拍到内外发热时,以上不适感消失后,就会感觉到全身轻松。
8拍打胃部
拍打胃部是针对那些没有其他疾病,只有胃不适的人群,如:胃疼、胃酸、胃胀、胃粘膜脱落、胃痉挛、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先进行揉按,再轻轻拍打,开始时有些患者不能触摸,胃部很僵硬;慢慢缓解后再进行拍打。胃病很顽固,需要长时间坚持拍打才能治愈。有胃病的人要配合拍打腹部,拍打后肠胃会感觉很舒服,对于胃病严重的人拍打时感觉很难受,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感觉,胃气滞的人主要表现在排气、打嗝,拍打到温热和轻松即可。
9拍打腹部
拍打腹部首先是有减肥作用,可促进大小肠蠕动,解决便秘,肠结及不孕不育症和小型子宫肌瘤等疾病,以上疾病均因气滞血瘀造成,直至拍打到整个腹腔疼痛消失,有温热感即可。
10拍打腹股沟
腹股沟有贯通上肢下肢、主要动静脉和淋巴主干道的作用,所以经常拍打此处可以促进腹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对治愈股骨头坏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拍打环跳穴
刺激环跳穴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辅助调理腰疼、因气血不畅引起的腿部酸痛、胀麻、寒凉等不适症状,此部位对于治疗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疗效。
12拍打肾区
拍打肾区主要是对有肾病的人群,肾炎、肾囊肿、肾盂肾炎、尿频、肾衰竭、肾功能减退、腰酸、腰痛、身体无力、失眠、耳聋等。初拍肾区时会出现酸、麻、闷、痛的感觉,总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感受,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直至疼痛消失。
13拍打尾椎
拍打尾椎是因为此处曾经受到伤害,最初拍打时会感觉里面是空的,没有痛觉,等到血液充满时才感觉很痛,对便秘、痔疮有明显疗效。
14拍打膝关节
拍打膝关节主要是对关节炎、膝盖疼、关节凉、酸、抽筋、静脉曲张、骨刺、因气血不畅引起的腿部烦乱、无法入睡效果很好,拍打后少数人会出现黑痧。
15拍打大椎穴
拍打大椎穴对咳嗽、嗓子痛、小儿惊风、颈椎、感冒有很好的疗效。
16拍打肩部
拍打肩部主要治疗五十肩、肩周炎、肩肌钙化、肩酸痛、抬举困难、受凉、落枕等。拍打肩周时间要长一些,由痛到不痛,由温热到肩胛骨、前肩都热透为止。
17拍打后背
拍打后背主要治疗背部僵硬、沉重、强直,对长期劳作受凉,及背部气血不畅通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18拍打脊柱
脊柱是支撑整个身体的重要部分,保护脊柱很重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和脊柱相关。拍打脊柱对强直、弯曲、增生、脱臼、钙化、增强脊髓生长效果极佳。
19拍手
拍手能促进手部微循环,对于手指麻木、手指关节痛、手掌内脱皮等有很好疗效。同时调理内脏,舒缓内脏压力。
20跺脚
借用地面冲击脚底板震动整条腿部,使寒冷、麻木、抽筋、走路困难等腿部疾病一扫而光,还能促进内脏气血循环。
每天半小时,健康到永远。
拍打后的出痧效果。
拍打为何会拍出气味?
重病患者,尤其是长期服药、输液患者,在被拍打过程中会散发出各种异味,包括各种药味、农药味、化工产品味等。拍打期间排出的大小便、汗液都比平时气味更大,这是排毒现象,也是“气冲病灶”现象,俗称好转反应,说明体内病毒和药毒都在被拍出,是疗效显示,此时更应加紧拍打拉筋。
如何寻找拍打部位?
1通用部位
理论上全身都可被拍打。但一般人都希望提高疗效,找到与自己的病相关的重点部位拍打。所以最常见的问题是:我的病该拍打哪里?既然凡病皆为经络不通,则打通经络即可治病。人们又会问:我的病究竟是哪条经络不通?
任何病都离不开人体12条正经及任督二脉的瘀堵,那么打通这14条经络就可以治疗任何病。通用部位就是常用的重点拍打部位它们基本覆盖了全身12条正经和任督二脉,是无论什么病都可先拍打的部位,所以拍打通用部位其实是一种对全身经络的“地毯式轰炸”。这四个通用部位是:肘关节膝关节、手、脚,左右各一侧共八个部位。
既然叫通用部位,就意味着无论何病拍打通用部位都管用,其他部位可根据病情在通用部位基础上增加。但无论何病,还是全面拍打疗效更好,即拍打部位越多越好。但也不是撒胡椒面,而是先点后面,即先把一个部位拍透了,再转移到其他部位。
拍打要点:
拍打肘、膝关节时,须将其前后左右全拍透;
拍打手背时,最好将一手放在膝盖上,手背朝上,用另一只手掌拍打手背和手指;
拍打脚时,需将脚踝内外侧、脚背、脚底都拍透。
2相关部位
在拍打通用部位基础上,各人可根据各自不同病情进一步寻找自己的拍打重点,即相关部位。请注意:所有拍打如能配合拉筋疗效更佳。相关部位大致按照病灶及经络学确定:
1. 头部、五官科疾病:如耳聋、耳鸣、重听、各种眼病、面瘫、头痛、头晕、感冒、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抑郁症、失眠等等,皆可拍打头部和面部,头部包括头顶、头侧、前头、后头等。
2.颈椎、四肢、关节上的各类痛症,原则上哪里有病就拍哪里,无论西医给你贴的病名是什么,如颈椎病、关节炎、类风湿、痛风、积水、老年变形性退化等等,皆可长时间拍打患处。力气不够可请人拍打。因为这些部位远离脏腑,大力拍打都是安全的,只要忍住痛就有效果。
3.各类心脑血管病、中风偏瘫后遗症、肺病、乳腺疾病、哮喘甲状腺疾病患者,要多抽打手臂及腕关节内侧、腋窝、锁骨及其周围和大小腿全部;乳腺肿块如果不是恶性肿瘤,可直接拍打患处,即使鸡蛋这么大的肿瘤也可拍。
4.各类妇科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等)、男科病(如前列腺类疾病、阳痿、早泄等)、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可多拍大腿根部(这是毒素沉淀较多的部位,也是经络、血管、神经、淋巴集中区域)、大腿内侧、小腹、小腿两侧。
5.陈年旧伤,如跌打损伤、运动伤、车祸伤等等,可拍打病灶如伤痕处、手术缝合处,这就是“调伤”;因为有旧伤,所以力度可自行掌握,唯拍打时间要长,每处拍20分钟以上最好。
6.各类痒症,可直接拍打患处、肘关节内侧(含曲池穴)、膝关节内侧上方(含血海穴)、站立拍打两侧大腿(含风市穴,即手下垂中指贴大腿处)。
7.糖尿病、痔疮、便秘、肥胖病、肠胃病及几乎所有慢性脏腑病患者,如肝病、肾病、脾病等等,可长时间大力拍打小腹、大小腿内外侧、大腿根、肥胖区。这些部位可用拳头拍打,大腿根可用手做刀状砍,这样渗透力强,声音小。
8.各类急性病,可直接拍打相关穴位、经络,可直接参照针灸取穴方法如急性胃痛、胃胀可拍打足三里;急性心脏病及任何晕厥症状皆可拍内关肘部内侧;感冒发烧可拍打头顶、大椎、肘内侧;酒醉可拍打肘部等等。
以上通用部位和相关部位的组合并非完美,仅供参考。因为所有病都是复合病,即很多病会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所以要想取得好疗效,原则上所有重大疾病都应该进行“地毯式轰炸”,即拍打全身,包括通用部位、头部四肢、腋窝、大腿根、身体躯干都必须拍打。
如何掌握拍打时间和频率?
拍打时间和频率没有绝对标准,因人的性别、年龄、病况不同,不可能统一标准,只能由各人自己根据需要求定夺,这正是中医的美妙之处。拍打不同于吃药,没有负作用,故多多益善。各种疼痛和不适症状皆为气冲病灶显现,是好转反应,切莫与吃药的毒负作用混淆。如果患者出现严重气冲病灶反应或疲劳过度,可暂时休息喝姜枣汤,恢复体力后再接着拍打。
拍打时间和频率的总原则
1.人无论有病没病,出痧与否,都可每天拍打。
2.长时间持续拍打比分几次拍打疗效更好。每个部位拍打时间越长越好,拍打得越透越好,不可浅尝辄止;若时间充足,最好每个部位拍打一小时以上;若时间不够,可一天只拍一个部位。
3.只要情况允许,可随时随地拍打。一年四季、每天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拍打。
供参考的拍打时间和频率
1.对于病患者,一日三拍比一日三餐更重要,因为打通经络就是大补;
2.身体健康者,单纯保健,可从头到脚按顺序拍打全身,每处拍1~5分钟,多次不限;
3. 亚健康者,可在通用部位和病灶处拍打,每处拍5~30分钟。多次不限
4.四肢有明显病灶者,可重点拍打通用部位和病灶处半小时以上如膝盖痛、肩周炎、颈椎病、头痛、失眠患者,拍打次数不限;
5.重病患者,如肩不能举、腿不能走,或被医院诊断为牛皮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每个通用部位可拍打一小时以上,每天1~ 3次,待病情缓解后再酌情减少拍打时间。对各种关节痛,如肩周、膝盖等请力气大者拍打疗效更好。
6. 重病患者拍打会反复并多次出痧,一般人拍打几次后再拍打便不易出痧但仍应定期拍打。无论出痧与否,只要拍打就会疏通经络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为何要长时间拍打?
简而言之,拍打如同烧开水和煲汤。集中火力,一鼓作气把水烧开为妙,烧到90度停火就可惜了。拍打会先出痧,是为“一阴出”是“显毒”的过程;继续拍则让痧毒被自身阳气循环化解、排除,是为“一阳出”,是“排毒”的过程,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体体现。烧水的火不能停,拍打的刺激也不能停,拍打时间越长,对靶点刺激越准确、越深入。
因此每次把皮肤拍出痧,再一鼓作气把痧拍化了疗效最好,正好是一个疗程。即使不出痧也应该长时间拍,这正是此拍打法的秘诀所在。短时间、重力拍如大火烧水,虽然烧开水快,但主要用于处理急性病。对于重病、慢性病患者,病毒在体内较深,身体受药物毒害时间长,不易短时间内彻底排毒,因此长时间拍比重力拍更重要,比如每个部位拍一小时。
这就像文火煲汤,火小时间长才能煲出味道和营养。但重拍轻拍都是相对的概念,对有的人是轻拍对另一个人却是重拍,所以拍打力度以各人忍受疼痛的程度为限。长时间拍打必将使人的抗痛能力和心肾功能加强,身体自愈力因此提高。
此外,拍打时间一长会进入禅定状态,疗效更好。习惯于被动治疗的现代人,只有在拍打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让“心”这个“君主”进入某种觉受境界。
自拍与他拍
通常人应自己拍打自己。但有些人需要他人帮助拍打,比如重病患者、年长者、虚弱无力者、各种不方便自拍的人等等。即使经常自拍的人,有些部位要他人帮助拍打疗效更好,如背部、肩部、腘窝、腋窝、后腿等自拍不方便的部位。
很多人太心疼自己,拍打太轻,所以拍不出痧来,还自以为身体不错。这种人多数怕痛,怕痛则说明胆小、心肾功能弱、气力不足、意志薄弱,以男人居多。通常只要换他人拍打,力气稍大,马上就会出痧。
多人一起互相拍,疗效更好。我办弟子班时,有许多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练气功的人自认为身体很好,而且经常拍打,不太容易出痧,没想到大家互相拍打后,没有一个不出痧的,而且出痧情况惨不忍睹。其实这是好事因为许多陈年旧伤、旧病被调伤调出来了,使老病真正祛根,甚至将折磨了自己几十年的心结打开了,将体内潜藏而自己不知的病、医院检查不出来的病,以及将来会出现的病都统统提前化解了。
自拍心法
用心拍打。拍打时不仅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且要心存正念,坚信“我的健康我做主”,我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自己的心力会调动体内自愈力。事实上用任何医疗方法治病,最终也要落实在病人的自愈力上才起作用。但如果心念负面,不信自己能治病,不信简单方法能治病,或对拍打法缺乏信心,三心二意,则往往会抵消疗效。
他拍心法
拍打他人时,首先要心存正念,充满爱心,祝愿对方早日离苦得乐;拍打力度一定要由轻到重,拍打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拍打力度和方法。尤其在武拍时,要边拍打边设身处地感受被拍者的忍耐度;切不可强行武拍,这样会造成被拍者心生恐惧和反感,反而降低疗效年长体弱、重病患者和婴儿不适合武拍,但文拍同样可达到预期疗效,甚至更好,只要是用爱心拍、长时间拍即可。受拍者在被拍时应调整心态,与施拍者配合互动,将痛和不适都当作善意的力量作用于己,克服紧张和恐惧心态,这样才能与施拍者相互配合达到地更好疗效。
拍打顺序
作为普通养生保健,一般从上往下拍打,顺序如下:
1.拍头部:先拍头顶,次拍头两侧,再拍前后头,后颈部;用双手、单手拍都可,拍后颈部用单手更方便,拍时可感到脚底发麻
2.拍双肩:可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肩的前部、外部、上部后部都要拍到;
3.拍两臂胳肢窝及两胁内侧
4.拍双肘关节内侧(见拍打图7),其范围应包括内侧的肺经、心包经、大肠经;再拍外侧;
5.拍双手手背(见拍打图8),一只手放在膝盖上,手背朝上另一只手用力拍打,然后互换;
6.拍打两胯(含胯关节及周边部位);再拍大腿两侧,可双手一起先拍一边大腿,再拍另一边大腿;
7.用拳头拍打腹部,再拍打双侧腹股沟(大腿根),可手拍,也可用手做刀状砍,也可用拳头拍打。
8.拍打双膝(见拍打图9),双手先拍双膝正面,可用整个手掌包住膝盖拍,其次用双手一起拍膝盖外侧,再换另一边拍;最后拍膝后的腘窝。可坐着将腿伸开拍,也可站立弯腰,用双手一起拍打双膝后的腘窝。各类膝盖和腿的毛病,无论其病名如何千变万化,只要有腿痛、腿麻、腿胀等症状,均可如此拍打,尤其准备做手术的可以因此免做手术。配合拉筋疗效会更快。
9.拍打双脚的所有部位(见拍打图10):包括脚背、脚底、脚内外踝。
拍打的注意事项
1.拍打时应避风寒
拍打时不可用电扇或空调直吹,以免风寒之邪通过开泄的汗孔进入体内,引起新病。非用空调不可也必须用最小风力,升高温度,至少在26度以上
2.拍打后要喝水补充水分
拍打前后饮用姜枣茶最好,也可饮热水,可适当补充消耗的水分,防止头晕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3.拍打后洗浴
如果在天气凉、出汗不多时,最好当天不洗澡,因为拍打拉筋后气血正在体内自动加强循环调解,外界最好不要不加干预。但如果有温泉或热水泡浴则可,因为泡浴是全方位温暖肌肤,可加强掉血循环,加速退痧。但淋浴则不提倡。如果天热出汗多,又在睡觉前,可在拍打拉筋半小时后方可淋浴,如果不在睡觉前,起码在一小时后淋浴,切忌用凉水,少用化学洗浴液。
4.皮肤病拍打方法
银屑病类皮肤病(牛皮癣)、红疹类皮肤病、各种痒症须长时间重拍打才有效,银屑病需要将患处拍破并渗出血和体液,直到其结痂并长出新皮肤方可自愈。
5.脏腑及其病变处不可大力拍打
腰肾部、脏腑病变处、癌变头号部位不可大力拍打。其实通用部位之经络直通脏腑,故拍打通用部位就可治疗脏腑疾病;有些患者长期坚持拍打通用部位就治好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
拍打的禁忌
1.容易出血的疾病不能拍打,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禁。
2.女性妊娠期禁。
3.皮肤外伤或有明显溃烂者禁。
4.昏迷、急性创伤、严重感染部位、新发生的骨折处禁。
5.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
6.医生明确规定不可拍打的病症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