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谌予临证心法
祝谌予教授(生于1914年11月30日,北京市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高血压为西医之病名,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从其临床症状看,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尤其与精神因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关系密切。同时,脏腑虚损、饮食劳倦及人体禀赋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
祝氏强调其本以肝肾阴虚为主,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在标以肝阳上亢,升动无制,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为眩晕。正如《内经》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精虚则眩”,“肾虚则头重身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由于阴阳互根,病变后期则阴虚日久阴损及阳,而发展为阴阳两虚,脏器受损之晚期高血压。祝氏认为,施今墨先生治疗高血压病常分虚实两类,凡积热生火,热迫血逆,腑实便结者属实性高血压,治宜用龙胆泻肝汤、三黄石膏汤等苦寒直折,清泻肝火。如肝肾阴虚,下虚上盛,阴不敛阳者属虚性高血压,治宜用左归饮、杞菊地黄汤、四石汤(灵磁石、紫石英、代赭石、石蟹)等上病下治,滋阴潜阳。祝氏在此基础上,于实性高血压治疗中又增加了肝风夹痰和瘀血阻络两种类型,并根据本病虚中夹实、实中兼虚的特点,强调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辨治时,祝氏根据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病证不同,将其分为三型,并结合其临床表现为有虚有实,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治实褥虚,治虚碍实这一特点,强调高血压病首先要辨别虚实,然后处方选药,必能取得良效。
1、火盛阳亢
常见于高血压病之初期,因精神因素,恼怒愤郁伤肝,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肝火上炎,火灼津液,肝阳上亢所致。而症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耳鸣,烦躁易怒,便结溺黄,两太阳穴静脉怒张,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或脉上鱼际。特点是血压多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大,耳鸣如雷,脉弦而上鱼际。治法宜清肝泻火,平肝潜阳。方用夏枯草15克,苦丁茶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槐花10克,钩藤10克,茺蔚子10克,桑寄生20克,牛膝15克,石决明(先下)30克。
2、肝风夹痰
恣食肥甘,痰湿中阻,蕴而化热,引动肝风,症见形体肥胖,眩晕头重,口苦黏腻,呕吐痰涎,失眠多梦,胆小易惊,舌苔厚腻,脉弦滑。治法宜化痰清热,平肝熄风。方用十味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竹茹、枳实、石菖蒲、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加钩藤10克、夏枯草10克,黄芩10克,石决明(先下)30克,珍珠母(先下)30克。
3、瘀血阻络
元气不足,运血无力,久则成瘀。亦可由精神紧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而成。症见头昏神倦,乏力,下肢如踩棉絮,四肢麻木不温或活动不利,颈项僵硬不适,舌淡暗,舌边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怒张。实验室检查血黏度增高,常伴颈椎病、冠心病或腔隙性脑梗死等。治法宜补气逐瘀,平肝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30克,葛根15克,豨莶草15克,桑寄生20克,鸡血藤30克,钩藤15克,牛膝15克。如属气滞血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以上药物治疗。
4、肝肾阴虚
临床最为多见,常见于高血压中期。多因素体阴虚或阳亢日久,脏腑亏损或始于肝阳有余,下及肾阴而致。出现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阳升动。症见头晕目眩,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口干心烦,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酸膝软,舌质红暗,脉细弦或弦大无力。特点是血压多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脉压偏小,耳痒或耳鸣如蝉,脉细弱无力。治法宜滋补肾阴,平肝降压。方用杞菊地黄汤加钩藤10~15克,夏枯草15克,黄芩10克,桑寄生20克,牛膝15克,杜仲10克。
5、阴阳两虚
高血压后期,因年老体衰,脏腑虚损,病久阴损及阳致虚阳上浮,或妇女年届更年期,冲任失调而致。症见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目花干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数,口干自汗,便溏水肿,舌淡胖,脉沉细。特点是头面烘热,腰膝以下发凉,舌淡胖等上热下寒,虚阳上浮,体质极虚等阴阳失调之象;亦可见于肾性高血压患者。治法宜温补肾阳,兼滋肾阴。方用桂附地黄汤加续断15克,杜仲10克,桑寄生20克,牛膝10克,淫羊藿10克等。妇女更年期高血压常用二仙汤(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加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等药。方中阴阳俱补。如汪昂所说“火归水中,水生木,盖用桂附、干地黄、山茱萸等,补肾药中引火归元,水火既济而内风自熄”。如肾性高血压尿有蛋白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生黄芪50克,补益肾气,紧密腠理使蛋白不漏出,以消陈尿中蛋白;有水肿可加车前子30克(包煎),旱莲草15克,补肾利水消肿。
6、遣药特点
高血压病以肾阴亏损为本,肝阳上亢为标,其病位在肝肾,故祝氏在临证时,本着张景岳所说的“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的理论,治疗高血压病最喜用的方子是“杞菊地黄汤”。方中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之阴,使水旺以制火,正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茯苓、山药、泽泻健脾以运水谷精微,是以后天养先天之本;丹皮、菊花清肝泻火,平肝明目。全方配伍,标本兼治,无论是虚是实,何法何型,只要加减配伍得当,均能取效,并无禁忌。方用夏枯草、钩藤、牛膝等药,功能在于补益肝肾,清肝熄风,引火下行。
祝氏常用降压中药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①清热泻火降压药。龙胆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夏枯草、苦丁茶、槐花、白薇、木贼草、决明子。
②平肝熄风降压药。钩藤、天麻、地龙、菊花、白蒺藜、全蝎。
③重镇潜阳降压药。珍珠母、灵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紫石英、紫贝齿。
④活血化瘀降压药。茺蔚子、红花、川芎、生山楂、葛根、豨莶草。
⑤引血下行降压药。牛膝、桑寄生、益母草、当归、鸡血藤。
⑥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中药。如生黄芪、人参、刺五加、灵芝、北五味子。既可使偏低血压增高,又可使偏高的血压降低。
加减配伍:高血压病头痛头晕失眠,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常加重镇安神之介石类药物,如生石决明、紫石英、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以重镇之性平潜浮越之肝阳,随证加减;伴有心绞痛者,常加菖蒲、郁金、丹参、葛根、瓜萎、延胡索等活血化瘀,宣痹止痛药;高血压并高血脂者,加生山楂、制首乌、草决明等降血脂的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祝氏自拟的降糖I号方(生黄芪、生地黄、葛根、丹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生山楂、天花粉)治疗。同时强调摄生饮食调养,戒烟酒,忌辛辣肥腻油炸之品,忌甜食甚至水果。高血压合并半身不遂者,偏于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偏于气滞血瘀,治以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通络。其中特别强调左营右卫之说,即左半身不遂者要多用血分药,而右半身不遂者则多用气分药。
病例,患者苑某,女,66岁,退休工人,1994年3月14日初诊。
病史:素有高血压病10余年,最高30. 7/14.7千帕(230/110毫米汞柱),间断服西药降压,病时重时轻。近几天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等症状加重,并出现左侧颜面疼痛,手不敢触及,张口受限,合同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故请祝氏诊治。主症:头晕耳鸣,口苦心烦,左侧颜面疼痛,手不敢及,张口受限,说话进食困难,腰酸膝软,舌质红,苔白,脉弦。查体:血压26. 7/14.7千帕(200/110毫米汞柱)。
辨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治宜:补益肝肾,平肝潜阳。
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味。药用
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山茱萸10克,生地黄10克,熟地黄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山药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夏枯草10克,钩藤10克,桑寄生20克,灵磁石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14剂后,诸证减轻,左侧面颊仍痛但程度有减,血压降至22. 7/12.0千帕(170/90毫米汞柱),前方改川芎量至15克。
三诊:上方服8剂,左侧面颊疼痛已全部消失,心烦急躁,头晕耳鸣诸证亦减,睡眠差,血压降至20. 0/12.0千帕(150/90毫米汞柱)。
四诊:前方加酸枣仁10克,再服14剂。
五诊(5月9日):诸证悉减,血压已恢复正常,18. 7/11.3千帕(140/85毫米汞柱),舌淡红,脉细。后以杞菊地黄汤加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7剂巩固疗效。
从本案例看,为高血压病合并三叉神经痛。并素有高血压10余年,加之年老体弱为肝肾阴亏之体,木失水涵,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见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灼伤脉络,颜面失荣而见面颊疼痛,张口受限,心烦易怨。故祝氏治疗时以杞菊地黄汤补益肝肾之阴以固其本,同时加川芎、白芷活血止颜面疼痛;加牛膝、夏枯草、钩藤、灵磁石清肝泄热,平肝潜阳,降血压;加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全方配伍,法度严谨,用药精当,标本同治,不但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而且还使其余诸证悉减,三叉神经痛亦愈。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话高血压
图书作者:沈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