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您一同领略当代中医临床家,对冠心病的调治之法。
具体说,它是一张方剂。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张方剂。在它的背后,体现出中医人对疾病的深刻观察、认识。文君然对此是分外佩服的。
可以说,这张方,也是我本人最为欣赏的。这就是源于齐鲁杏林名宿、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周次清前辈的一张验方。方见——
黄芪30到60克,葛根15到30克,丹参20到40克,生山楂9到15克,桑寄生15到30克。将药物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熬两次,取药汁大约300到400毫升,每日一剂,分2到3次温服。临证常有加减。
这张方,是我在一篇研讨周老先生临床经验的论文中看到的。我拿给我的师傅看。我师傅说,这里很有门道,你要仔细琢磨。
什么门道啊?时至今日,我似乎懂了一点。这就是,针对相当一部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而言,要想减轻病痛,要想预防心梗,务必记住十个字:“气不虚不阻,血得气不滞”。
什么意思啊?您可以观察我们身边有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的人,尤其是那些犯过心梗脑梗的人,你去看,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神疲气短、浑身乏力,面色晄白,苔薄白或者白腻,舌质较红的。说话的时候啊,声音低微,小心翼翼,声音不大,脸上表情也不甚丰富,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个,就是典型的气虚血瘀啊。
什么叫气虚血瘀?我们的血液,在脉道里流淌,靠的是气来推动和率领。这就是所谓“气帅血行”。如果说我们的气不足了,那么无法推动和率领血的运行,那就会发生血的淤阻,形成斑块、血栓、高脂血症。
这是一个质朴的道理,也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怎么补气啊?怎么化瘀啊?我们中医讲,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我们无论是补气,还是化瘀,都得着眼于整体。比如说补气,肺为气之主。所以补肺气是第一步。接下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啊,所以还得提振脾胃之气。中医又认为了,肾为气之根。所以我们还要着意补肾气。
以上是补气,还有补血。心主血脉,故而要调心血。肝主疏泄,主藏血,因此要活肝血。脾主气血的生成,所以你得用一些入中焦脾胃的药,活脾胃的气血。
好了。如果您明白了这些,您也就懂了,我为什么崇尚上文提到的方子。你看,黄芪、葛根和桑寄生是补气的。黄芪补心肺之气,葛根升脾气,桑寄生补肝肾之气。上中下三焦,补齐了。接下来,丹参入心,活心血,山楂入中焦,化积滞,同样活血。临证,往往还加入一味川芎,入肝经,调肝血。这么一来,人体各个环节都照顾到了,你说这妙也不妙?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里面的大部分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脂、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等作用。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拟方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到了令人深深敬佩的程度。这张方,经过反复验证,对气气虚血瘀之人,的确是有效的。但是,普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引用,不可以自行贸然应用。医林同道不妨也适当借鉴,权作我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