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中素有“医药源於酒”的说法,其本意是为了说明酒在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古人精辟的总结,恰恰指出了“药酒溯源”的捷径。
首先,在农业与医药的开创时期,人类对於医、药、酒、食的认识,最初是无法仔细区分的。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其目的,第一是为了辩识可食之物,以谋求生存,这是人的本能。
当人的身体出现不适(患病或疾病侵扰的症状)时,在辩析可食之物外,也可寻找可供解脱苦痛,或可以复壮强体的物质(或方法),这同样出於人的本能。
此时的“尝味百草”,食与医是彼此关联的。所以《周礼》有“先味而后药”的主张,并指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强调的正是人与四时须相适应的原则。
中医学理论称这种食治疾病的方法为“食疗”,它应是中医最古老的疗法。
自然界里草、木、虫、兽各自有不同的“性味”与“致病”的本色,人类发现并总结它作为药用的特性,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的。
泡药酒的一些中药材
后世在探求医药起源的时候,自然将它作为研究的方向与内容之一。
医学文献与出土发掘都表明既可食用又能药用的“百草”很多,诸如桃仁、杏仁等植物的果实。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伊尹论“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指出姜、桂既是食用的调料,又可用作药品医病。
酒虽以流质的饮料为人类所“尝味”,但其可食可药的特性也同样为人类所“辨析”。
直到今天在中医药学历史上仍存在“医食同源”的说法,正取其“尝味百草”的本义。
不过百草之中如姜、桂、桃仁、杏仁酒皆可药用,为何却独称“医药源於酒”?
这是个几乎被今人忽视的论题。
《食物本草》引《博物志》的记载,饶有趣味,很能说明酒的可食可药的特性。
其文曰:
“昔日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饮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於他物之故也。”
古人见到“冒雾晨行”,必有大寒冷湿之,“病邪”相伴,而“大寒凝海,惟酒不冰,其性热独冠群物。”姑且不论晨行时以饮酒、饱食、空腹何者相宜,仅对晨雾的恶劣气候而言,那位饮酒者因为得酒相助,方能健而无虞。
难怪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倡以药酒预防瘟疫、时疫的流行。
所谓“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现代医学已经提示了酒中所含的乙醇能被人体内的氢酶氧化,生成乙醛,再氧化为乙酸,从而加速了人体血液的流动。
“冒雾晨行”的饮酒者是得以增加体温、消除疲劳,祛辟寒湿之恶。
酒的这种介於药食之间的本领,是一般的可食可药之物所不具备的。
酒以其气悍、质清、甘辛、味苦、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的特性,千百年来成为一种特殊的饮料,雄居药用食物之首。
所以,班固的《前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
古人对药酒的褒奖除了指药用食物之外,还应包括另外两层含义。
一是指百药的范围,即泛指草、木、虫、石、谷、“五药”;
二是讲百药的“性味”与“致病”,唯有借助酒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
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并未设酒的专门条目,但是记酒之“性味”,论“酒为百药之长”已多有涉及。书中阐述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强调了酒主“佐使”的特性。
指出百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者、宜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已记载酒剂配方几十首,《黄帝内经》亦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醴”治膨胀,以及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括萎薤白白酒汤、五加酒、木膏酒、松叶酒等,证明临床中宜“酒渍”、“酒泡”、“酒煮”、“酒洗”的入酒之药已遍及草、木、土、石、谷五药之属。
作为“引经报使”的最好“向导”,酒可调和诸药,引药力直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使主药功效得以加强,毒性或峻烈之情得以控制,使苦寒药物得到反佐或缓解。
这样的酒制药物疗效独特。
如黄连酒制可引药力上升,促进清除头目热燥;何首乌善解诸毒,酒制后可补肝肾;黄柏原可祛下焦湿热,配酒可兼清除上焦诸火;黄芩则借酒之力,能消四肢肤表之热。
所以,《汤液本草》曰:
“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下缓也。”
酒“为导引,可以通一身之表,至极高分。”
酒素享有“天之美禄”之誉,本身固有消食导滞、和胃醒脾之功能。
因此《圣济总录》称:“药酒长於宣通气血,扶助阳气,既可用於祛疾,又可用於防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现存最早的医案文献二十五则,其中即有“药酒”治疗两则。
一是以“三石药酒”治愈济北王的“风蹶胸满”,一是用药莨菪一撮配酒饮服治川王美人难产,皆可作为药酒疗疾的力证。
医学上因为酒的药用功效确非一般药物可比,所以《名医别录》(旧题陶弘景著,原书已佚。)终於正式将酒列於“本草”的中品之位。
唐宋以降,凡本草文献多设有专节篇章论药酒,仅《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条项即辑录药酒约七十种。
后世的医药学家对药酒的研究已不限於疗疾,也更加重视以药酒来防病,从而使裱补益强身类的保健药酒日益增多。
中药学倡导“防患於未然”的预防思想,促进了药酒研制的飞速发展,宋代药酒种类与数量的剧增成为这种发展的标志。
於是酒与人类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医药源於酒”的说法也就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