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和先生吵架,动了手。
虽然先生没有还手,朋友却委屈得哭了,打电话找我倾诉。她说,打人并不是她的本意,可是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她检讨了自己冲动的原因,最后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经历:小时候父母爱在她面前争吵,母亲脾气一向急躁,好几次都是忍不住动了手,无形中给她树立了坏榜样,教会了她在丈夫面前撒泼。
从心理学上讲,父母的相处方式会影响孩子成年后与配偶的相处方式,这种说法是成立的。
但是,我并不太认同朋友的这种检讨方式。我问她:你倒底是在讨厌你的泼妇妈妈,还是讨厌变成泼妇的自己?
她沉默。
信息爆炸时代,人人都懂点心理学。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人都能往自己的经历上套一点:不够自信,怪原生家庭给的关注不够;脾气暴躁,怪原生家庭里父母的相处方式不好;性格敏感偏激,怪原生家庭没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诸如此类,似乎所有的人生悲剧在原生家庭里都能找到导火索。
心理学的效能越跑越偏,一门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科,让我们学会了逃避责任和仇恨父母。
当生活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时,我们迁怒于自己的童年教育,无非就是想为自己的狼狈找一个借口,觉得把日子过得这么糟糕,并不全是自己的错。
追根溯源的理论本没错,每个人的成年之后的行为都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更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起伏,这是毋庸置疑了。
可是,这世上存在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吗?
答案是否定的。
每一位父母都不是生而完美,家庭教育里谁都做不到无可挑剔。上一代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如此,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亦如此。
02
朋友后来给我发了条微信:发现我是在恼怒自己不能招架这一地鸡毛的生活,谢谢你懂我。
其实,我也是有过类似的经历才会懂。
打工初期,我穷困潦倒,几次都差点饿死,甚至还在大街上乞讨过。我向所有能联系上的朋友求助,却不曾向父母开口。
我一度认为,是童年爱的缺失让我对“家”这个概念太模糊,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这个观点到母亲帮我带孩子时才发生改变。
有一次,孩子高烧到抽搐,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母亲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奔波,不眠不休。孩子出院后,她心有余悸地跟我说,这次真是太吓人了!
我提醒她:你对你自己女儿都没这么上心过。
10岁那年,父母在很远的农场做工,我与4岁的妹妹在家留守。有天夜里,妹妹发高烧,一直发抖,我抱着她一夜不敢合眼,生怕自己一睡着妹妹就死掉了。
那个晚上,我的恐惧和无助一点都不比她现在少。幸好,第二天一早,出了一身汗的妹妹退烧了。
母亲也跟我聊起了当年的情况。那时穷,农场收成相对好一些。为了能挣够我们姐妹俩的学费,他们恨不得披星戴月,农忙时更是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带着开水和剩饭去地里泡着吃就能将就一顿。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做母亲的背景不一样。
我之所以能追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因为衣食用度的解决相对轻松。而她做母亲的时候,仅是安排我们姐妹俩的吃穿与入学就足以让她殚精竭虑。
虽然她没有满足我所期待的爱,但在她的立场上来讲,她已经给了我们她认为最好的东西。她生来不是圣人,只能探索着以她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表达爱, 就如我现在探索着想把自己最好的爱给我的孩子一样。
03
有次与文友老五讨论一篇稿子,从字里行间里读出了她对父亲的复杂感情。
因为家庭原因,老五没有读大学,她曾对此事耿耿于怀。然而,在父亲生了一场不轻的病之后,她又觉得什么都不如父亲重要。
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让我觉得似曾相识,也让我反省,既然我们那么爱父母,那么,我们恨原生家庭时,究竟在恨什么?
我的朋友,那个会跟先生打架的姑娘,当她发现婚姻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便迁怒于父母的相处方式;
于我自己而言,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与无助,便迁怒于父母,认为他们没有给我足够的爱;
文友老五,她其实是在期待一个更理想的自己,所以放不下她的大学梦。
原来,我们是在恨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拒绝接纳自己,所以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缺陷找一个归因,似乎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为自己开脱:看啊,我生命里的缺陷,是有原因的!
当我们拒绝接受自己的缺点时,就会对周遭的环诸多挑剔,对待父母也是如此。
一切对原生家庭的苛求不过是对自己缺点的抗拒:不接受自己的坏脾气,不接受自己的婚姻问题,不接受自己不受欢迎,不接受自己的平庸……
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接纳的人,怎么可能去接纳父母?
04
没错,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某一种生活模式延续一辈子。
可能父母的相处模式并不是很融洽,但我们与配偶的相处模式,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原生家庭也许给不了我们完满的爱,我们却可以选择在与下一代的爱与被爱中修复自己;
也许以父母的能力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好的起跑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我们有我们的人生。原生家庭或许会影响我们一阵子,但影响不了我们一辈子。
别忘了,还有一个词叫“自愈”。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人都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功能。它是我们固有的一种稳定和平衡的自我恢复调节机制,这也是从母体带过来的本事。
前提是,我们得让心灵重获自由,不要再沉溺于原生家庭这个怪圈。反躬自省,才能自我成长;换位思考,方可相互体谅。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可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的馈赠。让我们对原生家庭诸多不满时,不妨借用《时生》里话问自己一句:你从没觉得能来到这世上真好吗?
与父母的和解,是对自己的救赎。这意味着,我们坦然拥抱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重新获得了爱的能力。
没有任何力量能让父母倒回去改写我们的童年。但是,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亲手去书写明天,除了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二次元猫小姐,一个只想写好文章给你看的塌鼻子姑娘。个人公众号:二次元猫小姐(tqq1214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