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健康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有问题父母给予孩子的却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

1、原生家庭中三种“有问题”的父母

苏珊·福沃德通过大量的临床心理治疗发现,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一般都来自3种有问题的父母

① 虐待型父母

这种父母,对孩子最常见的伤害就是身体虐待和言语虐待。

身体虐待: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听话、跟他们对抗、给他们造成很大麻烦的时候。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对的,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父母由于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使得他们将打孩子的想法变成现实。

与其说大人打孩子,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倒不如说他们只是想要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疲惫、压力、焦虑和不快。

长期对孩子实施身体虐待的父母,有严重的人格缺陷,他们自己可能就成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

当他们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步入婚姻之后,会不自觉地重蹈覆辙,把自己所经历的原生家庭之痛“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把暴力当做对抗压力的惯性做法,只要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动粗,孩子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工具。

他们是极端自私的父母,因为他们毫不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而只顾满足自己内心不可遏制的、乃至有些病态的心理需求。

从小受到家庭虐待的孩子,几乎很难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他们的童年都处在巨大的焦虑、紧张和痛苦之中,而这种糟糕的感觉不仅会伴随他们步入成年,甚至会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比如前一段时间新闻上报道的“深圳宝安8岁小女孩遭亲生父母暴打”案例,视频中的女孩被愤怒的妈妈不断暴打,但她不仅不哭不闹不反抗不求饶,还很乖巧地回到桌上吃饭,可见这个小女孩对被打已经完全麻木,这正说明她内心的创伤已经深不见底。

言语虐待:很多父母对孩子都实施过言语虐待,他们会用很直接的、公开的、难听的、恶毒的语言,去贬损他们的孩子,比如骂孩子蠢、没用、无能、不听话、不可爱。

即便作为一个成年人,当听到大人对孩子的侮辱、训斥、谴责和贬损时,我都能够感觉到他们对孩子明显的厌恶和不满,更何况对于那些本身就很敏感、尚处在自我意识形成中的孩子。

有些父母并不会直接辱骂他们的孩子,而是通过隐蔽的取笑、挖苦、取绰号,或者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实施言语虐待。

父母还会为这些行为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比如对孩子说,“我只是在跟你开玩笑”,或者告诉孩子,“我打击你,是为了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但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没有足够成熟的认知,也没有足够的处事经验,他们无法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

孩子最信任、最能够依赖的只是他的父母,所以他会不加选择地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会将父母给自己的“负面投射”变成现实。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富有攻击性的语言,给孩子造成的巨大痛苦和长期伤害。

长期在言语虐待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对批评、否定等负面评价极度敏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会极度悲观,内心会非常自卑。

即便有人赞美、喜爱他们,他们也会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听到了太多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他们不敢轻易相信他人,甚至会扭曲对方的评价,认为对方在挖苦贬低自己。

② 缺位型父母

缺位型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混淆不清,甚至直接颠倒,不是由父母照顾孩子,而是由孩子照顾父母,由孩子承担父母本该承担的重任。

比如电影《何以为家》中的小男孩赞恩,他的父母就严重“缺位”。赞恩既没有得到爸爸妈妈丝毫的疼爱,也无法像其他同龄的小伙伴一样出去打球玩耍。

他需要呆在家里,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出去打工挣钱,帮助父母贴补家用。

他的父母还经常对他实施言语虐待,就像赞恩在电影中所说的,我所能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是"滚,你这垃圾"。

对于深陷角色颠倒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

因为他们的父母会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他们只是一个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他们会经常做错事,经常被父母指责,而背负强烈的负罪感和挫折感。

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他们只懂得甘于奉献,他们没有自我,或者说,由于从小不被重视,而只有一个低自尊的自我。

③ 操控型父母

操纵型父母是没有边界意识的父母,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过度控制和干涉,总是管太多。

虽然他们嘴上一直狡猾地声称“这都是为你好”,但其实他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孩子的需求和成长,而是内心爆棚的权利欲能否得以施展。

当孩子尝试反抗他们的控制时,他们会通过一些富有威胁、恐吓和羞辱性的语言来“逼”孩子遵从他们的意愿,比如父母会说“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就按照我说的去做”,“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哪那么多废话”,“你这个孩子就是太自私,缺心眼,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父母会害你吗?”。

喜欢操控孩子的父母即便孩子长大离家,他们也会在千里之外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来控制他们的孩子。

越是痴迷操控的父母,越会培养出无力感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父母的过度控制下,会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无关紧要。

他们无法独立自主,无法拥有自己的选择权,会感觉自己的身上,拖着两条沉重的铁链,在父母的捆绑下,甩也甩不开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过一个“阴影理论”,简单来讲就是说,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不能够公开呈现和表达的话,就会躲到阴影中,虽然不被人看见,但是这股力量会通过其他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越是感到无力的孩子,心中的阴影面积会越大,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2、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总的来说,这三种有问题的父母,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情感伤害。

而大多数这样家庭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都无一例外有一个相似的“共性”,那就是自尊心受损严重,并伴随相应的“自我毁灭式”行为。

他们都有一个悲观消极的自我形象,他们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甚至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他们总是对批评和否定过度敏感,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也不值得被爱。

这些深受原生家庭之痛的成年人,想要真正愈合自己的伤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 不强迫自己去原谅

很多心灵鸡汤都告诉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人,要选择原谅,选择宽容,选择放下,才能够真正摆脱那些不堪回忆的伤痛。

苏珊·福沃德通过临床心理治疗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因为原谅,而给生活带来本质的、持久的改变。

只有当父母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努力去求得我们的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有意义。

事实上很多父母并不承认所发生的事实,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更毫无补偿的意愿。

他们会依旧像过去一样践踏孩子的自尊心,推卸责任,以自己的意志操控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原谅和忘记,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它不仅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反而会增加我们内心的愤怒和怨恨。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

② 改变自己的观念

心理学家发现,观念和情绪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很难改变,那么你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观念。

比如,你固执地认为,你的父母永远都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错误,你不可能“战胜”自己的父母,他们只会带给你伤害、无助和烦恼,你只能无奈地选择屈服、退让和顺从。

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抱持的信念是,你把自己的人生交到了父母的手上,任由他们来掌控你的人生,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如此,原生家庭之痛会成为你整个人生的噩梦,你将无法从中摆脱出来。

如果你换一种观念,“虽然父母曾经带给我伤害,但是我已经长大成人,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父母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是他们对我的评价。”

当你质疑你的父母,尊重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朝好的方向设想时,意味着你开始夺回自己人生的选择权,而这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重要一步。

③ 设定自己的边界

仅仅改变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执行自己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设定自己的边界。

这里所说的边界不仅仅是物理边界,比如说父母不能够随便进你的房间、乱动你的东西等等,还包括情感边界。

举个例子,你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去外地工作,这种行为让父母非常失望、甚至愤怒,你可能会因此感到内疚自责,但你要意识到,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跟什么样的人结婚是你的权力,父母只能提供意见。

当你的选择和父母的选择背道而驰时,你的父母必然会受伤,但你没有义务为照顾父母的心情,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真正需要疗伤的是他们自己,他们作为成年人,有责任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

设定边界的目的是,撇开父母对自己的灌输和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任何设定边界的行为,都不那么让人感到舒服,但它确实能够帮你夺回属于自己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

作者简介:

张小飞

心理学本科

已帮助过

1.6万人

入驻年限

11.3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原生  原生词条  阴影  阴影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  家庭  家庭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