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心理咨询师不可逃避的8个障碍

人们对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或出了差错的事,或爱莫能助、无能为力的情况,都会表示遗憾。

对别人错失一个机会或遭遇一次重大丧失,人们也会表示遗憾。

作为心理咨询师,一路走过来,总有一些来访者我们无能为力,总有一些障碍我们无法逃避,总有一些遗憾我们难以避免。

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说自己从来没有遗憾,他要么是完美如神,要么是毫无觉知——而这时,他己不再是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了。

从忙碌的咨询中停下来,给自己留下一个反思的空间,就有一些遗憾涌上心头。

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

01:

选择从事心理咨询

首先要接受心理咨询的有限性

我至今记得一位母亲带儿子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她的儿子己经四十五岁。

探索事情发生的根由,已是三十年前:当事人十五岁那年遭遇一次挫折,一度出现极端的情绪反应。

父母感到惊惶失措,立刻把儿子送到一家精神病院,自此开始吃药。

在长期的药物控制和家人的过度保护下,当事人的生命一直处于低效能状态,社会行为逐渐减少,直至完全从生活场退回家中……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当事人被母亲带进咨询室的时候,他的意识模糊,动作缓慢,语言表达困难,神情有些漠然,改变的愿望相当微弱,甚至内心动机的力量都磨蚀掉了。

而来自生活环境的支持资源又十分稀薄——只有一个退休的妈妈照顾着他的生活。

他需要接受一个恢复性的、支持性的、弥补性的、发展性的全方位治疗。

需要有心理咨询师跟精神病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社会支持资源共同工作,才有可能渐渐推动当事人从症状走向生活。

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同时,当事人自身的条件也不具备。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心里满是遗憾:“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来?”

02:

成为一名独立、成熟的

咨询师之前,无法避免失误

每一位咨询师必须小心谨慎地工作,不断的反省与觉察,因为他知道,他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给当事人造成影响。

曾经遇到一个来访者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扰,前来寻求心理咨询

探索发现,当事人与人交往中过多隐藏,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造成情绪压抑,以至内在动力受损,失掉了对生活的追求,变得心灰意懒,但又心有不甘。

他的应对策略和冲突是:反复对自己说“生活就是这样的”,但又无法让自己“随波逐流”。

长期处理不了的困惑,使他对咨询师有一个强烈期待:给他一个答案,把问题一下子解决掉。

我的疏忽在于,没有专门跟他讨论他对心理咨询的期待,只是专注于去了解当事人的生活,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变得有些焦急起来,渐渐失掉谈话的兴趣,语气中开始出现拒抗的意味。

原因是,他所期待的答案一直没有出现。

受到当事人的情绪的影响,作为新手咨询师的我转而试图去应付他的期待,如,花时间分析问题,做出结论性的解释,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提供应对方法……

第一次咨询就这样结束了。

结束之后我才意识到,一件遗憾的事己经无可挽救地发生了。

当事人离开咨询室时,他的神态简直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当时的我在督导之后才明白,原来回应来访者当下的期待是最重要的,坦然面对来访者的期待,承认自己没办法一下子把问题解决掉才是真实的。

而来访者也可以在这样的回应中感觉到,原来不完美也是可以的,才有可能愿意继续留在咨询中一起探索未来的道路。

03:

最深的遗憾来自

“骄傲”“固执”甚至有人格障碍的父母

在研究统计方面,没有确切数据显示父母的人格障碍与孩子的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但我在临床经验中却大量发现这样的情况:

父母对孩子的极端控制,以及孩子在控制之下的苦苦挣扎。

而且,控制总以爱的名义进行,或者与爱混为一团,甚至会穿上一件宗教的神圣外衣——实际上是病态的宗教狂热。

许多情况是:不管孩子怎样苦苦挣扎,都未能挣脱父母的如来佛掌心。

从小到大,他们的内心渗透了威胁与恐惧,渐渐习惯于被控制,而又不自觉。

如同那个自幼被一根细绳拴着的象,后来长大了,体力变得强大,依然挣不脱那根细绳。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压抑,从来没有适当的坚持,这可能导致症状性的反叛。

如果说成长性的坚持是为了成为自己,症状性的反叛则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盲目行为——不知道怎样成为自己以至于要毁掉自己。

这时,父母惊呆了,一直很顺从的孩子身上爆发的反叛行为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

他们可能会一下子从习惯于强制孩子跑到另一个极端,变成对孩子小心翼翼,百依百顺,生怕会惹孩子发火。

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仿佛一下子发现了反制父母的法宝,可能会发展这种极端的反叛情绪与行为。

仿佛一切都颠倒了,这时父母反而要受许多无谓的苦,为他们长期的“执迷不悟”付出代价。

一个咨询师经常会面对这样的遗憾:孩子的问题不难处理,父母的问题却让人头疼,乃至无奈。

04:

心理咨询

需要收费,这是必要的

原因如下,这是一种专业或职业性质的服务,需要一定的收费来维持;通过付费,来访者学会尊重别人的专业与劳动:

因为有所付出,来访者会更加有动力去成长。

但是,心理咨询的收费不是绝对的。

如果心理咨询成为完全以金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贫穷人会被排除在它的服务之外。

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一就是,有钱人享有太多的资源,穷人受到太多的剥夺。

心理咨询不能只为富人提供帮助,而让穷人忍着过下去。

因此,直面在收费的同时,坚持为贫穷的人留下一个空间——按其申请,提供相应的费用减免。

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我们的遗憾:穷人不仅没有钱,也常常没有信心——

世界上有许多因素损害着穷人的信心,因而不敢相信,也不敢前来叩门,结果还是丧失掉本来可以得到的机会。

他们的问题持续存在,生命和生活的资源就少而又少了。

咨询师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一个普遍的遗憾:有的,还多多加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失掉了。

05:

心理咨询

帮不了所有人

患得患失的人,内心有太多的担心和猜疑,出现心理困难的时候,想接受心理咨询,又怕花钱,怕得不偿失,怕失掉面子……

对于疑虑过深的人,即使为其提供免费服务,他们仍然会疑神疑鬼,难以从心理咨询获得帮助。

有一位三十岁的青年,从小到大,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他的生活与发展。

若干年前,他试图寻求心理咨询,但对当时100元的收费顾虑重重。

有一次找到一个特别的理由,跟咨询师免费谈了一次,如同得了便宜,此后亦不再来。

三年后,他又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但通了几次电话,最终还是因为害怕花钱而作罢。

几年过去了,当事人再度出现,他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反复在电话里谈来谈去,为自己到底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纠缠不休。

最终,他接受了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次正式面谈,因为付了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急切地想大捞一把而归,此后又消失了。

他就这样耽误下去,付出的代价是变得越来越不堪的人生。

记得幼年时期外婆说文解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这位青年的情况是:不能舍,也便无所得。

心理咨询本来是一项好的专业资源,对他却形同虚设。

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只能遵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感慨大于遗憾吧。

06:

潜意识里

讳疾忌医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过度防御,会阻碍他们真正进入心理咨询

他们感到痛苦,但又不愿意接受自己有心理问题。

因为痛苦,他们会去了解心理咨询(如打电话询问,读许多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从中获得暂时的安慰,但拒绝接受系统的、深度的专业咨询。

有一个青年在家呆了十年,阅读大量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想自我救治而不得,却熟悉了各类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对森田疗法读得滚瓜烂熟,时常通过电话向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师问难:

“如果用森田疗法,你会如何解决我的问题?”

十年来,他难倒了一大批咨询师,内心不觉滋生了一种虚妄的骄傲,仿佛没有人能够解决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就变得很了不起一样。

而他的问题很了不起,就显得他自己也很了不起一样。

他在虚妄中看不到一个事实:他在病中。

这样的人不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反而跟自己的问题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联、难解难分的关系,对问题有一种保护或防御,甚至渐渐发展出一种自我迷恋的倾向。

仿佛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 ;溃烂之处,美如奶酪”。

07:

心理咨询的是一个过程

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一个障碍

常见的情况如:有的来访者感到难受,前来寻求心理咨询,情绪稍有好转,便中断了咨询。

对他来说,心理咨询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应付,这导致“治表不治里”的遗憾。

再有,有些父母带孩子来接受心理咨询,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影响了学业,导致厌学、退学等。

可能在经历初期的咨询之后,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但咨询也因此中断了——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重返学校,就己经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的。

他们急于把孩子驱赶到激烈的竞争战场,不给孩子以喘息之机。

如果因为接受心理咨询而耽误了孩子的一堂课,他们会感到遗憾不已。

他们的这种紧张感也使孩子犹豫不决,不能继续前来接受心理咨询了。

这让我联想到《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样的事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发生。

家长为了“小利”(分数、补习班、名次……),把“大事”(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如快乐、人际交往、自发性、创造力、个性、情感……)置之不顾。

对失掉这些,他们不会感到遗憾,也就只能让咨询师去为之扼腕称惜了。

08:

咨询师的专业资质是永远要强调的

专业底线就是减少遗憾,不造成损害

但是,在心理咨询行业里,由于咨询师专业能力不足,如专业训练不够、经验缺足、缺乏督导等,轻则“治表不治里“,乃至无效,重则甚至造成损害。

如咨询师缺乏自我觉察,可能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当事人身上,导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

心理咨询有一句行话:“不好的心理咨询,不如没有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行业需要建立职业规范,确定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边界,涉及义务与权利等,以保护来访者的权益。

心理咨询机构过度追求商业化,也可能削弱心理咨询的专业质量和社会形象。

后记  

心理咨询师真正的声誉

是建立在每一位来访者身上的。

在这样一个商业时代,

我们依然相信口碑相传。

哪怕,我们一直在深巷。

作者:王学富,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咨询师不可逃避的8个障碍  咨询师  咨询师词条  障碍  障碍词条  逃避  逃避词条  不可  不可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