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直失眠怎么办?调节心态最为重要

失眠,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到。尤其是在现社会时间如此紧凑,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简直成了一件犹如家常便饭一样普通的事情。而且,在人生漫漫长途中,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滋味也绝不会好受,只是失眠时间长短、失眠严重程度各异罢了。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高达27%;而在我国失眠障碍问题更严峻,成年人群高达57%,其中,工作人群更甚,高达65%。并且据我国睡眠研究会统计显示:我国已明确诊断患有失眠症的患者高达38%。而且,两者一致指出,在确诊失眠症或存在失眠障碍的人群中,有超过半数人群伴随着各种严重程度不一的精神、心理疾病。

  01  

何为失眠?

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深度、频度、起夜次数等等,在不同年龄阶段主要受自然机体生理上的变化影响就会有不同的差异,况且机体本身还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变数。

总得来说,排除认知混乱、错乱,感觉异常者,每个体健的正常人自己都可以一如既往的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起来是否神清气爽、是否精力充沛,无疲倦不适感这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有无失眠,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当然这里得有个时间长度作为前提条件。至少睡眠异常状况维持一周以上才可定义为失眠

轻度失眠时间通常一周以上,一个月以内,并非每晚都睡不好,只是偶然发生,有疲倦感,却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一般无心理、精神障碍出现;

中度失眠,时间持续一个月以上,三到六个月以内,身体疲倦不适感明显,精力透支比较严重,通常有轻中度的心理精神障碍如情绪波动大、轻度抑郁、神经衰弱等,对学习、工作、生活影响比较大;

重度失眠,时间长达六个月以上且每晚睡不好,出现的临床症状明显,心理精神障碍也严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日常生活。

而造成成年人、工作一族睡眠障碍或失眠如此高发的因素,此因素必定是长时间且随时随地伴随着他们的工作、生活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导致他们发病、患病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社会的因素,其次受其日常饮食起居、运动习惯、方式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个心理学里的名词“中年危机”,又名“灰色中年”,就很好诠释了一切。通常用于定义处于35——50岁间的女性和40——65岁的男性在这一特殊人生阶段中所面临的主要来自事业、家庭婚姻、健康等方面的关卡和危机所带来的身心方面的不适和压力。

失眠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在有失眠情况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对身体才不会有任何的损害,改善失眠的方法有很多,常见就是药物选择,药物对失眠的改善有着很好帮助,不过在进行失眠改善的时候,如果光是选择药物对身体也是会威胁。

  02  

那一直失眠怎么办呢?

很多人对一直失眠怎么办并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对这类问题进行认识,使得在改善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进行,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让失眠可以得到及时缓解。

1.寻求并消除失眠的原因。

造成失眠的因素颇多,前已提及,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原因消除,失眠自愈。但对于自己无法明确原因失眠,就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去医院进行咨询,寻求外援来帮助自己弄清楚失眠的原因。

对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

2.身心松驰,有益睡眠

睡前到户外散步一会儿,放松一下精神,上床前或洗个沐浴,或热水泡脚,然后就寝,对顺利入眠有百利而无一害。

睡前放松心情,尽量放空自己的思维,放下各种担心,轻松躺下,然后可以听故事,音乐等能够让人放松下来的音频,避免刺激。

其实诱导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有许多具体方法,例如:放松冥想、催眠引导、催眠想象等等。这些都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放松而专注,忘记焦虑事情,稳定情绪。慢慢使人进入睡眠状态。

3.平常而自然的心态。

出现失眠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

因为当我们过度担心的时候,其实我们对睡眠产生了更强的期待以及恐惧,这样会让我们整个人紧张起来,更加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所以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进入一个情绪放松的状态中,去享受当下,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尽快入睡。

4.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人体生物钟的紊乱也会容易造成失眠,所以早睡早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和睡眠状态。经常熬夜会容易造成失眠的状态出现。所以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失眠,只是一种经历

只要我们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我们每晚都会拥有一个好的睡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调节  调节词条  失眠  失眠词条  最为  最为词条  心态  心态词条  一直  一直词条  
健康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治疗需4步

社交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社交恐惧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