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滴滴打车“大数据杀熟”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事件的起因是微博网友晒出图片称在两台不同的手机上,当出发点和终点位置设置一模一样的时候,使用滴滴快车相对多的那个帐号、那台手机价格会相对更高一些。
于是乎网络上“滴滴大数据杀熟”这一新闻便以一个特别疯狂的速度传播了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少网友使用自己的多个手机进行了类似的测试,并晒图表示滴滴确实有“杀熟”行为。
在这之后又有不少网友晒出携程、淘票票等App也存在“杀熟”行为,一时间“大数据杀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近日滴滴CTO在内网对网友的这些质疑做出了回应,回应称“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滴滴官方称他们没有利用大数据来做这样的事情,那么网友贴出的一张又一张对比图该怎么解释呢?
价格波动
很多网友认为自己是被这些互联网企业当羊养,养肥了之后就宰一波,但是实际上这些互联网企业到底有没有做这些事情呢?
我们以滴滴为例,如果你常用滴滴打车的话,在发单之前滴滴会预先为你显示一个价格,这个价格是预估价。
预估价是滴滴根据路程、路况等数据即时计算出来的,并且在显示价格的时候会连带优惠券的抵扣一起计算。笔者注意到网络上很多曝光滴滴“大数据杀熟”时晒出的图片都并不是使用滴滴打车后的实付款,而都是预估价。
根据笔者使用滴滴打车的经验,这个预估价是完全不等于实付款的,预估价往往只能做一个参考,而且这个价格会根据路况等实时变化,在不同的手机上有所浮动是很正常的,这是计算上的问题。如果滴滴真的要通过“大数据杀熟”,那么出现大幅浮动的应该是实付款,并不是预估价。
笔者的思路也比较符合滴滴CTO在回应中的说法,预估价不等于实付价,而预估价是会实时刷新的。笔者猜测滴滴可能会根据老用户在同一条打车路线上的付款记录给出比通过路程、路况估算出的更为准确的预估价,所以新老用户在滴滴打车上预估价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
其次有的用户会忽略掉优惠券自动抵扣的那一部分金额也是造成价格有差异的一大原因。
新用户优惠
至于淘票票和携程方面的“杀熟”行为,笔者更倾向于是两个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对新用户或者用得比较少的用户暗中设置一些优惠,这些优惠并不会直接写在页面上,使得新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可能存在差异。当然,会员卡(影城卡)的优惠也是容易被用户忽略的一点。
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类似于淘票票这样的平台其票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场次的热门情况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或是一些随机的优惠,这也可能会造成用户看到的价格不一样。
至于很多用户提到的Android和iOS之间的价格差异,笔者对此有两方面的解读,一方面是可能该平台确实存在针对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用户显示不同价格的销售策略,另一方面是iOS内诸如开会员这样的服务是需要走App Store内购的,而这个内购渠道苹果要抽成30%,有的应用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可能会选择让用户来承担这个成本,于是出现了Android和iOS定价上的差异。
但是这些平台是否存在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呢,笔者能给出的答案是,可能有。由于目前互联网企业对于用户数据的收集已经到了一种无法想象的程度,这些企业完全可以根据用户数据给每个用户建立一个档案,根据这个档案锁定一些所谓的“优质用户”进而收取更高的费用,例如酒店。
避免
那问题来了,如果平台真的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我们要怎么样才能避免被“智能宰割”呢?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多准备一个帐号,两个帐号交替着使用,由于电话号码不一样,所以两个帐号的用户数据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联系到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即使想宰客也是宰不了的。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更换平台,以酒店为例,同一家酒店可能在多个平台上都能找到,例如携程、飞猪、去哪儿等等,不同的平台报价是不一样的,接入的第三方代理商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平台之间首先用户数据是不互通的,这是避免被“大数据杀熟”的基础,其次不同平台接入进的第三方代理商是不一样的,报价会有一些差异,通过在不同平台比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