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通鉴话术:面对领导指责,这样辩解才是标准姿势!

【出处】《资治通鉴》第151卷 梁纪7

【原文】太后谓孝芬曰:“我与卿姻戚,奈何内头元叉车中,称‘此老妪会须去之!’”孝芬曰:“臣蒙国厚恩,实无斯语。假令有之,谁能得闻!若有闻者,此于元叉亲密过臣远矣。”太后意解,怅然有愧色。

【译文】胡太后对崔孝芬说:“我同你是姻亲,你为何要把头伸进元叉车中,说:‘这个老婆子应该立即被赶跑。’”崔孝芬说:“我承受国家的厚恩,确实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假使说过,谁又能听到过呢!如果有人听到过,那么他与元叉的亲密就远远地超过我了。”胡太后心里明白了,怅然而面有愧色。

【解析】元叉曾经发动政变囚禁胡太后,后被打倒后刺死。胡太后指责崔孝芬,你为什么背后说我的坏话说“这个老婆子应该立即被赶走?”

一、面对这样的指责,崔孝芬的应对可以说是标准答案,现在我们看下他的反驳:

1、死不承认

面对被后指责说坏话的事情,普通人会立即辩解,“我没有说过,你绝对是搞错了,或是你这是捕风捉影,无端陷害。”这样的回复,即使你没错,其实也是大错特错。不管真假,不能够直接和上级领导对抗,这样争锋相对,本身就是内心没有权力秩序的表现。你可以解释,但是不能指责。

崔孝芬直接回复就特别的到位。“蒙国厚恩,实无斯语。”我受到国家的厚恩,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首先强调了国家对自己的恩惠,表明自己感恩的态度。然后才说,我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样不会激起领导本人的对抗情绪。

2、查无实据

说出结论之后,就开始举证。“假令有之,谁能得闻!”普通人会向胡太后说,“你说,我说你的坏话了,你拿出证据啊,你把人叫出来作证啊,没证据,就不要血口喷人。”这样的对话,不是在证明自己没错,恰恰是企图去证实胡太后的错误。

而崔孝芬的回复就柔和很多,这不是指责太后没证据,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不带情绪的描述,“即使我说过,也不会有人听到啊。”这个辩解的焦点,就严格的限定在事情的没有本身,该事情不会有证据。而不是对胡太后的对抗,用领导的错,来证明自己的对。

3、遭人陷害

辩解之后,很多人,就会说,“领导你看,我这是被冤枉的,请你明察啊。”这句话说出来,没问题吧,其实从权利角度来看,还是错的,你没有给台阶下。即使你没有指责,但是你的对,本身就是印证领导的错,领导错了,你会有好果子吃?你必须给他找台阶下。

崔孝芬说话就特别的到位“若有闻者,此于元叉亲密过臣远矣”,如果有人听见了,绝对这个人和元叉关系更加亲近。说出事实后,一个字都没多往下说。只是暗示了,自己被陷害,胡太后你被蒙蔽了。但是如果说出来的话,“你绝对被蒙蔽了”,就大错了。领导是不是被蒙蔽,有你去下结论吗?

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删除了《魏书》中的一句话,体现了其政治高明之处。

1、《魏书》列传第45卷是这样记录的“臣蒙国厚恩, 义无斯语。假实有此,谁能得闻?若有闻知,此于元义亲密过臣远矣。乞对言者, 足辨虚实。”看到了么?多了这么一句话“乞对言者, 足辨虚实”《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给删除了。

2、如果要求胡太后,当场让说这句话的人出来,当众对质,这其实是个败笔,会让胡太后下不来台,让证人出来吧,太后很没面子,不出来吧,胡太后自己无言以对。这就让崔孝芬,之前的话出现了偏差,会让太后不舒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胡太后的怅然有愧色,而是愤怒了。

3、司马光删除的好,完全的领导了作为下属,如何为自己辩白的精神。其实还有另外的可能,不能要求人质对证,因为很多时候,领导会直接拿出一个借口,对其进行敲打。对你是个点醒,或是态度的试探。这也是领导经常用的测试下属的权谋之一。这一点,权谋网提醒大家也要注意到。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作为普通人都会用别人的错来证明自己的对,或是只注意到事实,没有顾忌自己对领导的态度,在或者是,自己正确之后,没有给领导留下台阶。崔孝芬的这段辩解,高明之处,就是对领导毫不指责,客观的把谈话限定在事情本身,还给领导留下了足够的面子和台阶,不能不让我们仔细的品味学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通鉴  通鉴词条  辩解  辩解词条  指责  指责词条  姿势  姿势词条  面对  面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