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32卷 汉纪24
【译文】曾做过槐里县令的朱云,上书求见皇帝。在公卿面前,朱云对成帝说:“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主上,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是些白占着官位领取俸禄而不干事的人,正如孔子所说:‘卑鄙的人不可让他侍奉君王,他们害怕失去官位,会无所不为。’我请求陛下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个佞臣的头颅,以警告其他人!”成帝问:“谁是佞臣?”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小小官员在下,竟敢诽谤国家重臣,公然在朝廷之上侮辱帝师。处以死罪,决不宽恕!”御史将朱云逮下,朱云紧抓住宫殿栏杆,栏杆被他拉断,他大呼说:“我能够追随龙逄、比干,游于地下,心满意足了!却不知圣明的汉王朝将会有什么下场!”御史挟持着朱云押下殿去。当时左将军辛庆忌脱下官帽,解下印信绶带,伏在殿下叩头说:“朱云这个臣子,一向以狂癫耿直闻名于世,假使他的话说的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的不对,也本该宽容他。我敢以死请求陛下!”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怒意稍解,杀朱云之事遂作罢。后来,当要修理宫殿栏杆时,成帝说:“不要变动!就原样补合一下,我要用它来表彰直臣!”
【解析】朱云做的对不对?很对。领导会喜欢他吗?基本不可能。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有人为了图利,有些人为了图名。朱云就是为了出名。所谓的直言进谏,其实只是为了搏名而故意表演的行为艺术而已。使用的也是权谋手段。因为这样的进谏几乎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效果的,除了能让他自己出名。围绕朱云强谏的表演,涉及的领导和同事三方都做出了完美互动,形成了标准的场景,后世不断出现!
1、朱云的出名算计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追求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其中包括为了出名,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之所以说朱云是权谋家,而不是真正的耿直之士,就是因为,他不是为了完成口中所述的斩杀佞臣目的而采用的手段。而是为了自身出名采用的手段。明知根本不可能当众能够把皇帝老师的人头砍下来,而当众这么说,哗众取名。当众挑衅皇帝老师,皇帝最为崇信的人,这就是出名的手段。
朱云会不会死呢,这个并不必然,因为他拿出了杀手锏说出了后世不断引用的话“我能够追随龙逄、比干,游于地下,心满意足了!却不知圣明的汉王朝将会有什么下场!”这其实是把领导逼到了道德绝境,你如果杀我,你就是杀龙逄的昏君夏桀,你就会死杀比干的暴君商纣。反正我是出名了,至于皇帝你,会被历史重重的讽刺。皇帝无法杀掉这样的人,但是此时如何下台?
2、辛庆忌真正心思
这种朱云和领导对抗的尴尬氛围里。没有人出来为朱云这样的人求情。一方面对这样的狂士愤恨,另一方面怕为其辩护惹祸上身。每个都是出于自身的好恶做出的决策,行动还是不行动。但是却没有站在权力角度来思考,去体会到皇帝此时的尴尬,思考汉成帝该如何下台的问题。这时候,辛庆忌主动站出来了。他的这个行为,看似冒险,在替朱云说话,挑衅领导,其实,是给皇帝走下道德困境的手段。
辛庆忌,在第一时间表面是替朱云说话,本质是让皇帝走出道德困境,表面和本质如何不被人误解呢?这就需要高超的话术。上去就直接定性了朱云,这是个疯子。你杀他等于是成就了他。他说的对,他更加出名了,说的不对,会证明领导你没胸怀。包容这样的人,才能让他完不成目的。然后磕头流血,让皇帝有了缓解下台的台阶。辛庆忌也是有惊无险的出名了,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3、成帝的权谋应对
汉成帝面对朱云的癫狂言论,立即就发怒了,这样的情绪反应和权力反应绝对是最佳的。直接指出了朱云的错误,一是,乱了秩序,小官员指责朝廷重臣。没有任何权限责任,随意以下挑衅上级,这是组织稳定所不能允许的。所以,权力反应必须指责。二是,侮辱帝师,公开指责皇帝的老师,这无形中是对皇帝的不认可。是对皇帝的间接讽刺。所以情绪反应,必须发怒。皇帝是完美表现。
但是皇帝面对朱云的道德绑架,无法下台,这是辛庆忌给了皇帝台阶。这个台阶,只能缓解皇帝的尴尬,却不能让皇帝化废为宝。此时的皇帝拿出了高超的权谋手段,面对被朱云毁坏的栏杆,直接指令不用更换,维修即可。为了表彰直臣。这其实是高明的,把朱云这个人和行为分开了。你的人,我不杀你就不错了。这是解决情绪反应的。你的行为,是为了组织好,我留下痕迹纪念。这是解决权力反应。
在这个强谏的场景下,三方都做拿出了最大的权谋,都完成了自己风险和利益的计算。朱云冒着死的风险,出名了。辛庆忌冒着误解的风险,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皇帝也冒着个人被挑衅的道德风险,包容强谏而展示了胸怀。权谋博弈中,最难的就是这种多方博弈。这里面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辛庆忌,时刻要站在领导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对错出发,从自身出发。只有从领导角度出发,这样的人,再吃长才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