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在高炮阵地上,张绪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刘志云摄)
张绪老人在战争中失去右眼,逝世后捐献遗体
一位在战争年代3次负重伤、失去一只右眼的老红军,在离休后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22年来矢志不渝地宣传党的理论,在全国各地义务作报告2700多场。去世前,他留下遗嘱,要捐献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而他留给自己四个儿子的遗产,只有一张讲述自己做人准则的光盘。
3月18日-22日,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30多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齐聚武汉采访空军武昌上马庄干休所离休干部、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武汉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张绪同志的先进事迹。
改生日,一生都要跟着党走
张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入党。张绪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大大小小的战役100多次,3次身负重伤。
1938年3月,在山西与日寇的激战中,张绪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右眼,手术中摘掉一只眼球;1948年11月,时任教导员的张绪在陕西的战斗中,被国民党军队的一颗子弹打穿脖颈;1953年4月,身为志愿军团长的张绪,在朝鲜战场上被美军手雷炸伤腰部,身中4块弹片,昏迷5天6夜才苏醒过来。
张绪在日记中写道:“敌人的子弹可以击伤我的身体,但击不垮我的信念和勇气。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更加坚定了我跟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和决心。”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信党、爱党,一生跟着党走。”张绪的大儿子张晓军说,父亲生于1921年,每次过生日都是在7月1日,这一天也是我们党的生日。每次在为他过生日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为我们党的生日举杯。”但实际上,直到他去世后,我们才了解到,他其实是1921年5月出生的,他特意将生日改成7月1日,就是要时刻将党放在心中。
作报告,“眼珠”突然掉下来
1983年,张绪从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岗位上离休。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工作可以有二线,但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6年10月,他和马国昌等10名离退休的老战士组建了“老战士报告团”,张绪被推举为团长。“老战士报告团”以革命幸存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真情宣讲党的政策、理论,教育青少年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教育好下一代。”这是张绪给“老战士报告团”定下的职责,他要求报告团,“传统报告要以情感人,理论报告要以理服人”。他经常把理论要点做成小卡片带在身上,走到哪儿,学到哪儿,讲到哪儿。
一次,张绪给武汉大学千余名学生作报告,就在敬礼的一刹那,右眼眶内的义眼掉在桌子上,然后滚落在地面。学生们被这一幕吓呆了。张绪平静地捡起,顺其自然地把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鬼子打瞎右眼的经过当作开场白,然后旁征博引,从而得出“没有共产党的牺牲奉献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
“老战士报告团”前后有过12名成员。现有9人,平均年龄77岁;最大的86岁,小的也有65岁。22年来,张绪带领这一批老同志义务作理想信念、光荣传统等报告2700多场,听众达200多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党,就是要奋斗一辈子
“我对老首长的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忠诚于党。”接受采访时,原武空宣传部副部长、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袁升科未语凝噎。
袁升科和张绪的交情很深。原在武空时期,他们就在一起工作。张绪是副参谋长,袁升科是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老战士报告团”成立后,张绪任团长,袁升科是副团长之一,他们经常一起外出作报告,几乎形影不离。
袁升科说,张绪同志生前总是说,“只要我心脏还在跳动,就要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而且不是奋斗一阵子,是要奋斗一辈子。”
张绪也确实是这么做的。2005年上半年,湖北钟祥和老河口的几个部队邀请报告团的同志去作报告。这两个地方距离武汉五六百公里,长途奔波之累对老同志是个严峻考验。当时报告团的同志大多身体不好,不便远行。张绪的身体也不好,但他仍毅然带头前去作报告。由于长途旅行劳累,一回武汉,张老就因肠道出血住进了医院。医生给他输了800CC血,才转危为安。
随着年龄增大,张绪身上的各种病症已经相当严重了。但张绪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特殊材料的共产党人,宁愿在工作中倒下,不愿在幸福生活中等死。”
捐遗体,一场最壮丽的报告
去年2月,张绪病危再次住院。当年3月18日,病情刚刚稳定,时任报告团副团长的袁升科前去探视。老人临终交待:“科学发展观是好理论,要抓紧学习传播……报告团要扩充……后继有人。”当天下午,张绪就进入昏迷状态,直至5月1日去世,终年87岁。
张绪逝世后,家人才发现老人修改了自己的遗嘱。此前,老人的遗嘱是遗体火化后,将骨灰撒遍江城武汉。但在5月4日,二儿子张亚军找到了父亲修改后的遗嘱:“挥泪告别众亲朋,含笑去见马克思。遗体捐医供科研,团结战斗寄哀思。”
5月5日,简短的遗体告别后,遵照张绪生前遗嘱:他的遗体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会用于医学研究。当武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谢江红郑重地向张晓军赠送一尊“生命之光”纪念杯时,在场者纷纷落泪。华中科技大学孙超等4名学生含泪说:“他用遗体作了人生最壮丽的一场报告!”